主题:【原创】中国的新型高级教练机问题 -- 晨枫
被越来越发达的虚拟现实飞行模拟软件所代替,飞行员只需要坐在模拟仓里像打游戏一般即可进行各种训练。
当然,现在这种技术还谈不上成熟,但发展的速度确实惊人。我估计在未来的5到10年里,即使教练机不会被完全替代,但上机训练时间也可以大大减少。
晨大有没有这方面的资料给我们介绍一下?
即使头戴显示器触觉背心都有了,战斗机的大过载感受也没法模拟。
不过可以大量节省教练机飞行时间这是肯定的,尤其是航电故障模拟处理上,完全可以地面模拟。
宇航员都可以模拟训练,何况飞行员。
当然,完全模拟的成本会高很多。
即使赛车手的大过载转弯也没法模拟训练啊。
宇航员的操作和过载间不直接构成反馈关系,不当同论。
不过我倒是想到,也许消灭教练机是随着无人战斗机满天飞而来的。
技术上简单的多。个人估计10年左右大规模取代淘汰教练机,而无人机全面启用可能要20年。
那些模拟在技术上都是可行的,只要肯花钱。
战斗机和教练机有很大的差别,即使是兼顾,也有个主业和副业的分别。成飞是不会费心思把FC1做成教练机的,那是成飞没有优势的领域,而且成飞现在有更高的追求。
我想洪都的想法(或者说战略)是把初教7和L15做为两级训练体制的主力机,同时L15兼顾轻型战斗机/轻型攻击机。我认为他们现在还没有把L15打造成轻型战斗机的打算,只不过是预先做一个铺垫。因为即使是轻型战斗机,它里面的专业性也是洪都不具备的,对此洪都应该会有清醒的认识。
洪都的问题是L15的成本没有控制好,而且L15对于中国空军来说出来的有点早,当前空军对这种先进高教的需求还没那么迫切,同时也一时没有那么多的经费采购这种高价教练机。
但我认为洪都的这种探索精神是很好的。他们有清晰的思路(两级体制的未来,初教7+L15的构想),有长期的打算(轻型战斗机/轻型攻击机),敢于在部队还没有明确意向的时候自主采取行动。
我相信总有那么一天,而且这一天不会太远,空军会认识到先进高教的重要性,同时经费的问题也不会再是问题,这时候就会是L15的大好时机。
想想K8的发展历史,好像也是洪都先搞出来但空军不认可,然后只好先出口,然后空军又看中,然后开始采购。。。。。。我相信这件事会再一次发生。
至于K8未来的命运,应该会跟L15并行一段时间,然后慢慢淘汰,最终成为初教7+L15的两级体制。
军用教练机的最大杀手是无人作战机
所以说L15比K8的风险大得多。所以说洪都在L15上比K8大胆了很多很多——是不是盲目冒险?这个讨论中有人是这么认为的。比如忘情。
出口的K8没有发动机问题,只要客户需要,可以随意搭配乌毛子或者美帝的发动机,性能都是没有问题的。所以K8名义上是中教,但是出口客户都是拿来作为廉价高教使用的。可是自用的JL8使用国产WS11发动机,性能要差一些,这大概才是JL8只能作为中教使用的原因。要想把它升级成高教或者半高教,需要更换新的更大推力的小涡扇。可是中国目前并没有这个档次的产品,将来大概也只有继续改进WS11,这个可能才是主要的问题。
冒险是肯定的,但是不是盲目就不好说了,毕竟影响的因素很多,运气的成分也很大。历史上有很多种好飞机也都没有好结局。但洪都不故步自封还是值得称赞的。要不然再过3、5年,空军需要先进教练机却没有的时候,人们是不是又会骂洪都?
另外,如气动外形设计、传动系统等等,都不是一个级别的,想升级成高教是很难的。
九十年代初的核心机就达到了推比十 一级的性能,号称是F404/414的水平。但是系统整合至今还搞不定。
算上航电和发动机,单价在2.1亿左右,比歼十都贵.所以,谁买?你买吗?
这就是脑子的问题了.两级教练这没错,但成本问题是第一要素.
FC-1双座前期论证早就做了,而且进入资金方面的探讨,成都是没有这个热情,理由很简单,外方要求不符合原则,一是价格,而是技术跨度.但贵州有兴趣.因为贵州不做双座没法活.歼十双法捞不着后只是希望搞超七.实际上山鹰就是屠版的超七!往后肯定贵州自己或者和成都一起改,要不自己改.
成都方面目前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力主2012年拿出新东西来给外国用户,二是考虑空军的问题.这两个都不是小事情,一个要求价格便宜,一个要求性能一流.而且巴基斯坦的改型也在努力争取.而双发第一个用户并不急着要,而是等2012型出来后再要.
巴基斯坦想法是自己也能做双座,但2012型的材料是全新的,巴基斯坦那个水平组装都困难,所以贵州目前正忽悠巴基斯坦改一个FC-1 01那个型来用,这样可以在JL9的计划里就行.但到底干不干我还不知道.
其实,上新发动机的2012型比巴基斯坦型先进很多,价钱也贵得多.
最重要的问题是FC-1就算出教练型也可以不考虑空军,因为外方的需要比国内更泊切,因为外方用户有从没用过中国机和苏联机的.所以他们对双座看的很死.
至少,成都可以认为是不主动把FC-1改成教练机,但贵州难说.因为贵州是干这个的.不干没法子.除飞让他参加生产FC-1.
目前,FC-1初步的意向的量除巴基斯坦外十五年内有可能达到八百架,但关键的是国内对技术更新和系统升级的反应能力.
工艺等都没有,于是再来.目前,中国已经跨入第三代发动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