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软”为什么是“车”字旁 -- 月色溶溶
连听也没听过这说法啊.
但因是古书,不好看懂。其中也有不少字,说得有些问题。毕竟受制
于历史的各种局限性。
就像易经,历代历朝才子佳人不断上纲上线解释,结果很多解释根据
现代的考古证据(甲骨文、简书等)来看,简直就是,呵呵,“元亨
利贞”(参考熊逸的《周易江湖》,很好也很好读的一本书)
推荐左民安先生的两本书:《汉字例话》和《汉字例话续编》。这两
本书现有合订本《细说汉字》。还有一本是左民安先生与别人合著的
《细说汉字部首》。
基本上是我念一遍,她写
然后,一般大概是10个字不会写,她自己去照着书一个个的写出啦
后来这种在轮上包上蒲叶的车就叫软轮车。
曲故安车软轮(又作安车蒲轮)
汉书·武帝纪》
“遣使者安车蒲轮,束帛加璧,徵鲁申公。”
《後漢書》卷二〈顯宗孝明帝本紀〉~102~
冬十月壬子,幸辟雍,初行養老禮。詔曰:「光武皇帝建三朝之禮,而未及臨饗。眇眇小子,屬當聖業。閒暮春吉辰,初行大射;令月元日,復踐辟雍。尊事三老,兄事五更,安車軟輪,供綏執授。侯王設醬,公卿饌珍,朕親袒割。」唐李賢注:「三老就車,天子親執綏授之。」
三国志鲁肃传
... 就坐,徐举鞭言日:“愿至尊威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更以安车软轮征肃,始当显耳。”权抚掌欢笑。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 ...
安车 : 1.古代可以坐乘的小车。古车立乘,此为坐乘,故称安车。供年老的高级官员及贵妇人乘用。高官告老还乡或征召有重望的人,往往赐乘安车。安车多用一马,礼尊者则用四马。
软轮 : 1.亦作"蒲轮"。 2.用蒲包裹的车轮,取其柔软不致颠簸。 3.指软轮车。
成语“安车软轮”又作“安车蒲轮”。意思是让被征请者坐在安车上,并用蒲叶包着车轮,以便行驶时车身更为安稳。表示皇帝对贤能者的优待。
《后汉书·明帝纪》:“尊事三老,兄事五更,安车輭轮,供绥执綬。” 李贤 注:“安车,坐乘之车;輭轮,以蒲裹轮。”
因此软会有车字旁,是因为它是由裹着蒲叶的车轮引申而来。古人把蒲轮称为软轮,之后再引申到其它方面。
细软这个词,细指的是精小的贵物,软指丝帛。比如中医和玉器界都有细料这个专业术语。
baidu上 软的基本字义有6种:
1.
柔,与“硬”相对:柔~。~席。~卧。~缎。~话(温和的话)。~绵绵。
2.
懦弱:~弱。欺~怕硬。
3.
容易被感动或动摇:心~。耳~。
4.
不用强硬的手段进行:~磨(mó)。~禁。~刀子(喻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折磨或腐蚀的手段)。
5.
没有气力:两腿发~。货色~。工夫~。
6.
姓。
第三种字义是容易被动摇,车就正好有这个特性。
汉字现在都是简体字,这方面的功能已经弱化。而且现在有很多简体字已经不能像楼主这么解了。再说字的意思是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在一定的时期内往往会有其中一种意思占主要用途。我想我们不能老是绕着第一种字义不放。
呵呵,其实是有点扯,不过也许能加深小孩子的记忆。。
情景现场感很强,我似乎从文字就想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很有爱。
有时孩子的理解力和接受力都是非常强的,需要只是老师合适的引导方法。说到这,我也想起自己的一个经历
以前,我有个小表弟读中学,他其它科目还可以,英语不错,但物理不太好,找我补补。
也就几天时间,所以我也没法讲特别具体和系统的东西
我了解到他好像挺惧怕物理,以为是很复杂很高深的东西。
所以我就想针对这个把物理解释成很普通很有趣的东西。
抛开课本,讲些物理有关的趣事,尽量和他所感兴趣的东西联系
然后,我就开始对他天马行空的科普了:
比如很多公式里的字母,其实是英文单词的首字母
W=Pt,W=work P=power t=time
我还顺路引申了一下,功率单位W瓦特(Watt),就是改进蒸汽机那个家伙。而有时用HP马力(horsepower),就是最早用马拉车的能力来衡量做功的能力。
还有,表示电阻那个R其实是resistance,就是对电流的抵抗,我说,你喜欢玩的某款游戏,里面人物对于冰、火、电、毒系魔法的抗性,就是用这个词,你可以试试英文版看
还有用f表示频率,frequency,中学应该学了frequent了,想想意思是不是有点像。还有,你自己乱弄电视搜台时是不是屏幕有VHF,UHF等字样,很简单very(ultra) high frequency,所以俗称用频道来说电视节目。
再说f的单位Hz,其实就是一个人嘛(Hertz),他的八卦可以不管,我继续说,你对电脑配置津津乐道,那你看看那CPU的xxG后面的单位是?对了,数字越大,同时间内运行的次数越多。
-------天马行空的分割线--------------------
我就是以闲聊的方式来把物理同他日常生活中感兴趣和碰到的东西联系起来,他非常愿意听。
教科书和老师的确也会做一些类似的,但一般教科书上的引申比较有限,而且似乎既古老又虚无,让学生有摸不着的感觉;而老师多半是以成绩为导向,开发兴趣没这闲心,并且按我自己的经历,中学的老师很难有跨学科的引申和解释,多半只能局限在本学科内。
我的科普可能不严密,但在大体不错的情况下,又能引起孩子的兴趣,给他开阔视野和思路,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