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一粒沙里看世界 - 中国式教育的往事与随想(上) -- 穿越
语文,很强
英语,很烂
数学,过山车
教训嘛,大概是中国教育体制不适合我,一看到教科书就烦
现在像我这种木被什么好园丁关怀过的小草只能去自学了。直接求教于whitehead feynman这个路线不会有问题吧
不要自卑,按照老子的理论生而知之者还是在道之内
有点酸啊
中国的教育体制不适合很多人。不少人出国后才发现自己的才能,等你去了德国就知道了。
像我这种老灌水员,铁手是一定会关照关照的啊
谢宝
现在嘛,嘿嘿。好在还没秃顶和大肚皮,陈年男子的两大忌讳啊。
我向来是灌水、饮水、吃水……就不喝水
假的兴趣??
兴趣有真假??
现在早不属湖北,而数河南了。
2010年河南高考,报考97万,重点三万多。
http://news.jyb.cn/gk/gksx/201006/t20100612_367644.html
我们那个时候,河南报考25万,重点两万多,差不多是十分之一。而现在是二十分之一。
各类本科计划加一起,总数达到了240,294人,占到总计划人数的44.34%,比去年本科的实际录取比例提高近2个百分点。
2009年,本科录取人数为21.4万人,所占录取总数的比例约为42.7%。
http://edu.qq.com/a/20090625/000225.htm
上面这个是各省高考分数线的比较。
现在湖北只是中等水平,高考分数贵族(以理科和分数高低计算)是:
山东、广东、安徽、河南、福建。
但是如果算录取比例的话,尤其是看本科和重点的录取比例的话,河南恐怕是重灾区,重中之重。
http://www.51test.net/show/1213248.html
山东高考,本科招生计划大概是接近三分之一,64万人,接近二十万本科,而河南是接近一百万人,24万本科。(里面恐怕都包括名不副实的三本,扣除三本,其实没有多少)
河南历年高考分数线:
http://edu.qq.com/a/20090625/000225.htm
河南录取比例低,分数线却不算最高的原因,一个是题目,另外的原因就是河南的教育水平一直提不上去,基础教育差。
http://www.555edu.com/gaokao/gaokaozixun/2009-04-06/4196.html
相比之下,北京的考生8.8万,本科录取4.2万,基本是一半对一半。而且质量高,因为在京的好学校在北京的名额都较多。
http://edu.21cn.com/www/g_210_181308-1.htm
上海的情况在上面链接里。上海7.38万人考试,本科录取4.5万人。
教育不公平,不光伴随着父母家长的身份,还伴随着你的出生的地方,找个好地方投胎是最重要的。这些孩子们不想聪明?像我,当年高中的时候,每天早上5点半爬起来,晚上十点钟睡觉。
实在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我想,以后我的孩子,不会再让他上山东或者是河南的户口,一定让他换个地方,即使是无数美元换个美国户口,也值得啊。。。。
有好的老师,好的学习氛围的帮助,真的是事半功倍。
我中学上的市重点,和其他学校的同学相比,作业要少得多(不过自己花功夫的时间更多),可参加市区的统一考试,就感觉非常轻松——因为学校考试的题量很大,几乎比统考要多出一半。
按理说不应该,我们班除河南外的其他邻省人都相当多,连不相邻的山东,东北人也多,而河南又是著名的人口大省。可是事实是同级,同系里几乎没有河南人。原因也许是河南考生最好的学生都盯着北京的牛校,差一些的又进不来。
中国的高校录取地域歧视非常严重。我们大学里除本省人最多外,第二多的是北京,第三多的是上海,然后是邻省的那一圈(除河南)。说起来上面也会振振有辞,北京,上海学生素质好(这点我承认),分数低点,可是招进来成绩都好,表现也好,极大地改良了校园风气(这点我也承认,到此我现在PP已经挪过去了)。
所以在中国托生是要找个好地方。外地人想方设法在北京,上海买房,落户口未必不是个重要原因。当然我这几年北京上海跑得多,听当地人也一样抱怨,北京上海的统治阶级全是外地人,真正的土著们大半已经赶到郊区去了。
在美国没有户口问题,不过很多人也不在乎上好大学。上下的渠道通畅,牛校崇拜有但是不厉害,只有亚洲人特别在乎这个。中国现在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上下的渠道越来越窄,堵死了很多人的成功之路(当然很多人眼里的成功标准也是错的)。跟我差不多年纪的朋友,很多是平民出身(包括我自己)但身居高位(这个我除外,因为我走学术路线,没钱没势),可见二十年前机会还不少。忙总也是个例子。现在大家只能靠高考这种相对公平的办法升上去。
如果能解决上下渠道的问题,那就是中国之幸了。
是个明显的事实。我大学时有幸认识一中国最好的班之一,省状元们遍地跑。哪天对它做个阶级分析,如果不是一叶障目的话,大家就知道牛人的家庭出身、地域分布是什么样了。
可是这种人,除非太出色有幸被保送免于过高考的鬼门关,大部分人因为偏科而下场悲惨。所以不是个值得广泛推广的方法。不能有真的兴趣,就只好有假的兴趣。也就是说,如何能做到让学生对某门课不讨厌,甚至自觉地愿意做那些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