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海归龟为什么招人讨厌 -- 五度
其实, 重信也应甚于重礼. 信是诚信, 礼是礼貌.
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仁、义、礼、智、信. 可见我国传统上重礼甚于重信. 我认为, 大谬.
诚实与否是品德问题, 礼貌与否是个人风格. 品德必须讲究, 风格顺其自然.
表现在言谈上, 就是: 批评和称赞不重要, 直率和委婉无所谓, 说得是不是事实才是需要考虑的. 很多海归的"问题"是: 说话"过于"直率了.
愿我中华, 早日由礼仪之邦, 成为诚信之邦.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国内稍有“成就”的“成功”人士们,最近听说都移民了,这种人好,到哪都不会有怨言。
说到出国潮,想起了向包括非洲、西伯利亚等前仆后继的中国人:
从而想到了江南水ID的《历史色盲讲故事166》
首先引用江南水ID在《历史色盲讲故事166》中比较结尾的一段:
虽然在秦末大乱的时候,岭南地区脱离了中央政府的控制,但是到了汉初,这一地区的人们还是尊奉中原政权为中央政府。
这个尊奉,在当时只是一个形式上的尊奉,但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地人对中原地区的心理认同。
有了这个心理认同,后世的王朝再搞海内一统,成本就大大降低了,大军一过长江,就可以宣告大功告成啦。至于岭南地区,发一个文告,差不多就齐活儿了,所谓传檄而定是也。再也没有哪个王朝,像大秦王朝这样,在岭南地区费上九牛二虎的劲。
说这些王朝不花一分钱的享用着大秦王朝留下的红利,不算过分吧。
自从汉武帝再次在岭南设置郡县后,在大一统时代,这一地区就始终控制在中原政权的手里。哪怕是一直都不怎么样的南北宋,也牢牢控制了岭南,这才有了东坡居士“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无奈,这才有了陆秀夫投海殉节的壮烈。
今天,生机勃勃的珠三角地区作为龙头之一,引领着中国走向现代化,追本溯源,也该感谢那次历尽艰难、付出无数代价的民族大融合。
再引用江南水ID在《历史色盲讲故事166》中比较前面的故事:
移民到北方边疆的中原人,跟附近的匈奴人,过的日子没有任何交集,一个农耕,一个游牧,根本找不到什么共同语言,打根儿上就尿不到一个壶里。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水和油的关系。
这些人在长城沿线,一个劲儿的抵制匈奴人的渗透,那也是没法子的事儿。
移民到岭南的中原人,跟当地的南越人,过的日子差不多,都是靠种地过活。刚开始的时候,双方可能都会有点儿不放心对方。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就会慢慢的凑到一块儿,讨论一下怎样才能提高粮食的产量,然后再是你教我施肥,我教你除草,你借我的犁,我借你的锄。
一来二往,双方就一点点的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再补充一些照片:
这首诗是我当初学英语时,买的一本英国出版的英-英字典中看到的。忘了是查什么词,很惊奇地发言在这个英文字典中出现了以下中国字:
炉旁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再补充一些中国人的照片:
我看不出他们的区别。
我这正想回国工作呢,父母恐吓我说人家都往外跑呢,你还回来跳火坑。
入乡要随俗,要跟工农兵达成一片。
更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从来没出过国的小碰油,动不动就说:这要是米国会怎么样,这要是XX会怎么样.....
我们就当个笑话,真较个真儿,给丫举几个例子,砸死他.
但是真的海归,由于这个身份,多少显得好象有点说服力,所以这么来两句别人没法把他当笑话,真较真儿的话他也不怯,也能给举几个反例,你见过论坛上谁能说服过谁吗?
年纪再大点就都好了.
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
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
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
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
还乡须断肠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