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老子和《清静经》 -- 魂与梦
老子和《清静经》
原先实在是孤陋寡闻,只知道老子传下来的文字只有《道德经》五千字,似乎没有别的文字记载了。研读了南怀瑾南老的几篇著作时,看到他几次推荐学生读并背诵《清静经》,这才去网上找了一下,感谢现代科学的发达,竟然一找就找到了。一看之下,这竟然也是老子的话,估计是后人记载下来的。全文读下来,这才知道这篇简简单还不满五百字的《清静经》,竟包含了五千字《道德经》的相当一部份主要内容,特别是在修性养气、炼己修身方面,比《道德经》还叙述得详尽清楚。南老果不欺我!
现在我觉得,要对《道德经》里的某些内容,如第十六章的“致虚极,守静笃。”,“复命曰常,知常曰明。”;第二十八章的“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等内容作解释,如果不参合《清静经》的阐述,几乎是无法说得很清楚到位的。好在《清静经》原文不长,将其全文附在下面,再对它作些解释。
清靜經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慾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無,唯見於空。
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慾豈能生。慾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 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在以上这六段中,老子说了五个内容的意思。
一、第一段比较简单。说的是什么是大道和大道的作用。这和《道德经》的第十五章、第五章的内容有相通之处,我在《老子的“道”》中也简单作了解释,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二、第二段写了“道 ”(宇宙)中的清浊与动静,这是宇宙的两种重要的相对属性。注意,这说的是相对的属性,属性本身并不具备好坏之分,千万不要以为老子又在“轻视妇女”!给他加上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另外,据我的想法,那“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这两句是否应该是“清者浊之源,静者动之基。”之误?因为这才和老子“以静制动”的一贯思想吻合。老子是非常推崇“静”的,这从他第六十一章的“牝常以静胜牡”、第十六章的“致虚极,守静笃。”等多处论述就可以看出。
在这一段中,要特别注意的是最后两句:“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天地悉皆归是什么意思?我理解是到了天人合一,天人同化的境界。换句说,他已经“得道”了。所以要“得道”并不复杂(但很难!),只要“常清静”就行了。
三、但是怎样才算“清静”?怎样才能“清静”呢?这就是老子在第三、第四段中讲的内容了,这也是全文的最重要的地方。
老子说,人本来就是“好清”“好静”的,其所以不能,是因为“心扰之”、“欲牵之”。如何“遣欲”“澄心”呢?他告诉我们一个不二法门:“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于空。”也就是说,你必须通过修养,把所有东西,包括自己身体和自己的思想都看作是空的,这才能达到“清静”的目的。说得更明白些,就是要摒弃一切的欲望和思虑,把自己处于一个完全“空”的境界中。
这我们能做到吗?然而还不够,必须把“观空”也看作是“空”的。到“空无所空”的地步了,就会明白“所空既无,无无亦无。”
接着是“无无既无,湛然常寂。”意识中什么都没有了,就会出现光明空澈的寂静,这是处于最高的寂静境界,这时哪还有欲望?这才是真静!
但是人活着总要吃饭穿衣,总有俗事牵身啊,哪该怎么办呢?老子(其他成佛成仙的也一样)教导我们:要“真常应物,真常得性。”也就是说,什么事你都照样做!只是在做时,内心要保持那种无欲虚空的状态,千万不要被日常的生活迷了“本性”!这也就是高僧讲的“在在皆在修炼”的真谛!只有这样,才能“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四、第五段讲了做到了“常清静”,就能“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但是他立即就告诉你:“名为得道,实无所得。”你要从个人名利出发,即使得了道,实际也是无所得的。只是为了“普化众生”,才“名为得道”。也就是说,你如果是从自己出发,放不下这个“我”,你就不要走这条路了。而理解懂得了这一点,这样的人就可以“可传圣道”了。我不知道“圣道”是指最高的道还是普化众生的道 ,似乎还是后一种更合乎老子的原意。
五、最后一段中,老子在指出了执著者是不能得道的同时,主要是指出了妄想贪求是不能清静的根本原因。只有去掉了这些,才能得到真正的清静,这是老子的总的也是一贯的思想。
所以,要得道其实并无特别的方法,更没有仙丹灵药,只要你能做到“清静”,就可以得道。
你做得到吗???
最后还有几段,大致是描述念这个经的效果的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今书录之,传播于世。上士悟之,升为天仙;中士修之,南宫列官;下士得之,在世长年。”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者,即得诸天善神,拥护其身。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正一真人曰:“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诵持不退,身腾紫云,功满德就,神升归真。” 关圣帝君曰:“一卷无为清净经,旁门外道不相亲,改邪归正循天理,长生不死由人做”。
此经实为度人之宝筏、醒梦之晨钟、救人之灵丹、成佛之阶梯;真乃慕道之禅杖,辨真之药石、劈旁之斧钺、照幽之炬灯。是道则进,非道则退,言非浅近,理数玄微。若有缘得遇,便是三生有幸。须当盥管手恭读,理宜过细体阅。不看之时,高供佛堂,则有神甲守护,更能镇宅驱邪。早晚读诵,还可消灾解厄,积德感天,自有明师相遇,指点经中之玄,传授先天之道。照经修炼,功果完备,在儒可以成圣,在释可以成佛,在道可以成仙。故劝天下同修,不负太上度人之婆心,不违老君圣德之慈意,依是道而尊之,得是道而宿之,千苦不改,万难不退,日就月将,三千功满,八百果圆,至时功成果就,往生净土,出离三界,浩劫长存,实为太上老君之厚望矣。
谢谢,太谢谢了。我还没看到过后面的这些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而是后人造作的。正式名称是《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其实这个名字就说明些问题了。
顺便,南老的学术水平,其实是不高的。作为通俗入门读物则可,若真以为他的话“真实不虚”,那就要上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