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经济学概念探讨2.1–人民币货币的构成 -- 牛义缂

共:💬4 🌺3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经济学概念探讨2.1–人民币货币的构成

下图可以在大体上反映2010年3月的人民币货币构成(数据信息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网站“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http://www.pbc.gov.cn/detail.asp?col=100&ID=3622 灰色阴影标示的数据是根据该报告推算的,会有一点误差)。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看不到图的点这里: 链接出处

上图已经描述的很清楚了,下面是简要的注解:

1.中国社会的人民币主要分为三类:基础货币(即央行发行人民币的总和)、衍生货币(即人民币存款余额+变相存款,我们就叫“广义存款”吧,简称“存款”)、代货币(即非人民币非存款的交易媒介)。央行只发行基础货币(所有白色方框),广义存款(所有黄色方框)是由基础货币产生的,代货币则属于流动资产范畴。

2.很多人会分不清基础货币和衍生货币的区别,简单的说:

2.1从存在形式上看,基础货币是以纸硬币形式(存在银行库存即柜台+ATM机中、存在公众手中)和电子基础货币形式(央行支付清算系统CNAPS的特许参与者[包括银行]存在该系统中的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而衍生货币(存款)全部以电子形式或手工记帐形式存在于商业银行自己的帐簿系统中。注:截至2010年3月末,约73%左右的基础货币为电子基础货币,所以一提到人民币发行就认为要印钱的人要改变想法了。

2.2从交易过程来看,基础货币才是真正的交易媒介和价值尺度,衍生货币则主要具有贮藏功能。大多数情况下,衍生货币(存款)需要换成基础货币(纸硬币和电子基础货币)才能消费。存款换成电子基础货币的过程是在系统后台完成的、是不可见的,感觉上就好象存款可以直接购买商品和服务一样。存款换成基础货币的过程,实际就是储户的存款资产折现过程。

2.3从来源上看,基础货币都是央行发行的,而存款是由储户存在商业银行里形成的。

2.4从衍生关系上看,基础货币是产生存款的原料,消耗掉的基础货币没有消失,只是暂时转移到了央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账户里。

3.本文所指的货币是存在于经济社会中的,而央行是存在于经济社会之外的。但商业银行存在央行的准备金属于经济社会的货币。

4.存在央行的准备金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是强制性要求,超额存款准备金则是银行自愿寄存的。由于超额存款准备金以电子基础货币形式存在(当然银行可以要求从央行提取纸硬币),银行使用起来甚至比使用库存现金还要方便。注:关于超额存款准备金,网上可见到有很大分歧的两种定义:一种认为超额存款准备金=存在央行的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银行库存现金;另一种则认为超额存款准备金就是指存在央行的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央行网站给出的定义是后者,央行统计数据中似乎也符合后者的定义。

5.关于中国M0、M1、M2、M3的准确定义请参见这里 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10808

6.中国的存款是由央行和地方政府“隐性”保险的。央行和地方政府历来会默认的代替破产银行支付储户(尤其是个人储户)的存款本息。以后会不会继续这样做却是个未知因素。从前几年讨论的存款保险制度构想来看,央行和地方政府还是很希望甩掉这个包袱。

也就是说,广义存款一般是可以100%折成等额基础货币的,但是代货币的价格往往是浮动的。通货膨胀的过程就是基础货币和广义存款相对贬值的过程,代货币中的不同项目对通货膨胀则有不同的反应。

关键词(Tags): #货币银行学(wfan)#货币体系

本帖一共被 5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有个细节问题

农村存款属M1统计,而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则是M2,这个区分意义何在?

我知道农村存款是农村信用合作社、乡镇企业及个体户存款,可能和农村信合的历史演变有关系,但是在货币流动性上和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有很大差异么。

求解惑

发完发现本帖消灭了零回复,哈哈

家园 农村的个人储蓄计入“城乡居民储蓄存款”,

“农村存款”项是指农村的集体/企业存款。

M0, M1, M2的划分是1994年规定的,这在当时是有道理的。

当时,城乡居民消费几乎只能使用现金,所以城乡居民活期储蓄就被划入了M2,就没有“农村存款”流动性好。

当然,随着电子化支付的流行,可能需要重新考虑是否应该把“城乡居民活期储蓄”划入M1了。

呵呵,小牛写这篇帖子时要不是因为得了几朵小花,就没有2.2篇了。多谢河友们的支持!

家园 多谢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