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说一下中国的财政状况 -- cgangcm
何时成了“只是在人口中比较居中的收入”
从渊源上来讲,middle class就是居于统治者和农民之间的城市商人和自由民,他们从来不是什么“居中的收入”。
全年财政收入68477亿元,其中税收59515亿元。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仅为86.91%,意味着税收是中国财政收入的最核心的主体。但中国政府从老百姓和企业征税成本,已从1993年的3.12%上升到目前的5%~6%。而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日本以及英国的征税成本分别为0.58%、0.95%、1.07%、1.13%和1.76%。这意味着,中国国家财富的积累是一种高额的财富减值的行为。
同时,在安排国家财政收入的开支上面,中国的成本也是非常昂贵的。以2006年为例,中国政府的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高达18.73%,而同期日本的行政管理支出比重是2.38%,英国为 4.19%,韩国为5.06%,法国为6.5%,加拿大为7.1%。美国最高,也只有9.9%。这意味着,为了开支这笔国家的财政收入又需要额外减值一大笔。
不知你的数据从何而来,中国的征税成本高主要是高在不发达地区,越是发达地区,征税成本越低,比如宝钢一年交几十亿的税,不过是1个税务所不到10个人.而西部地区一个县的税收只有几亿,却要养一个税务局上百人.而近年经济高速发展,税务成本的上升是绝对达不到经济发展速度的.
呵呵,有意义吗?
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嘎嘎。。。比较支持你上面说的边界条件,晨大以后稍微留意下,不然又被别人抓把柄。。。怎么还花不了,经验太少了我。。杯具
虽然说个人所得税法不复杂,但要做到个人没有漏税合法是比较困难的,而且个人没有意愿去做,不去做的后果也没有什么严重性的后果。
这样的日子对如我等还挣扎在魔都生存线上的穷人来说就是奋斗的理想了。
花一朵,老兄给了一个很好的样本
你这里说的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后面的帖子说了,中国建国前五十年可以说是农村支持工业,现在该轮到工业反哺农村的时候就歇菜了。粮食统购统销价格都是国家定下的几年不变,而化肥种子的价格却是市场化的节节升。这是合理的么?
近十年大规模的农民工进城打工,农村许多地方缺少劳动力,去农村走走在田间干活的年轻人很少了,走的偏一点,你能发现被废弃的村庄和农田。很多产出少的薄田都长草了。农村因为缺少劳动力仅仅是勉力维持。如果你选择性的说看不见我也无话可说,立场不同,说话自然偏向不同,在城里享受福利多好。
中国3/4的地方都不是平原,这也是瞎编么,平原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非平原你怎么弄,成本收益不成比例。
我的文笔不好,想到哪写到哪。
你说的有道理,你说的现有的产业转移对地方来说有收益,比没转之前好。我说的是收益少于为了吸引这些产业转移而产生的支出,其中很多是隐性,时间长了是当地居民深受其害。
我的想法是:按照中国引进外资的过程,是小步慢慢的,是有许多限制性条款,比如中方控股的说法。是依据国家主权完整的前提下,做部分经济上的牺牲。
但是现在国内的产业转移时太冒进了,引进时这些年来的经验教训根本不管不顾,似乎有反正都是中国人的想法。
为了当年的gdp,给予转移产业的优惠太多,尤其是基础设施上的投入太多,导致地方政府负债太多。这些优惠政策、土地、厂房都是有成本的。而这些投入因为以上帖子中说的原因无法弥补,你说的是有收益,我举例的意思说的是收益无法弥补支出。长期就是下任地方政府或者下下任地方政府财政破产,接着是当地百姓买单,而好处都通过产业转移输送到中心城市的少数人手中。
你在中心城市无所谓了。如果是在地方上,当地引进沿海产业越积极,成果越大,转移来的越多,比如我的老家,就该早做筹划,快点搬到中心城市去,就是去做蚁族也好,这样可以躲过后面的灾难。
为什么地方政府敢大量举债,就是吃准了即使财政破产,中央也不会不管的。所以我看的是总量,只要总量没有问题,那么局部发生问题不可怕。
你也许不知道94年的财政到了什么地步,当时是中央没钱,不发达地区没钱,钱都被富裕地区(当时的广东等地区)截留了。94年税制改革,国地税分家,只有上海没有分。就是因为当初是江朱执政,上海不存在不支持中央的问题。中央有了钱才能大搞转移支付,如果中央没钱,地方政府按你的方法慢慢来的话,要搬家的人只会更多,因为在不发达地方将没有任何机会。
1.从价格来说,中国的农产品价格取决于中国的工业能力。工业能力不足,农产品价格是上不去的。即便强行抬高价格,无力提供足够的工业品,钞票只能是废纸。这点我已经在上帖中说过了——现在还没到工业反哺农业的时候,某影帝实际上在忽悠农民以骗取民望;
2.农村不是缺乏劳动力,而是劳动力过剩。在华北,目前的机械化条件完全可以让一个农民耕作30亩以上的土地,但人均耕地不到3亩。相对于劳动力,农村水利等基础设施投入的不足才是更大的隐忧。
3.中国的粮食主产区恰恰在平原和坡度不大的丘陵地区。中国确实大部分地区不是平原,但这些地区也不是粮食主产区。很简单的例子,西藏面积够大吧,但2008年粮食产量仅有95万吨,而黑龙江达到4225万吨,是西藏的近50倍,也是中国粮食产量的近十分之一——恰恰是大规模机械化做的最好的地方。粮食产量超过3000万吨的省还有:河南,5365万吨(华北平原);安徽,3023万吨(大多为丘陵及平原);山东,4260万吨(华北平原);江苏,3175万吨(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3140万吨(四川盆地)。而占据中国大量面积的非平原(或者说难以机械化的区域),粮产量并不高——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
说句不好听的话,你对农业的了解太少。第一点还可以说是一个政策问题(或者说宣传问题),而第2点劳动力—机械化和第3点中国粮食产区的问题,可以看出你对我国农业基本情况缺乏必要的了解。
大部分人对农村的了解,由于SB的媒体的胡说八道,还停留在过去机械化水平不高的时代。我就讲一点:过去插秧,每个农民每天只能插半亩左右;而现在采用直播,一个人一天可以播20亩;如果不用直播而用抛秧,买10台抛秧机,10天抛5000亩也不是难事。过去那种“汗滴禾下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被时代淘汰了,却被记者们津津乐道。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我承认我的认知有限,你说的很有道理,我的关于3/4的说法是错误的,谢谢你提供数据。
在你的资料的基础上我再次的梳理我的想法:
中国可以大规模的实现农业机械化。我了解的地方在安徽,那里我走过的农村样本(这样精确点)干活的几乎都是妇女和中年大叔,年轻人看不到。是否可以推论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
引用:
安徽省,2009年农村劳动力输出人数达到770万人,占全省农村总人口的1/6。
也许整体上农业人口仍然较多,但是局部出现农业人员短缺是可以推论的,但是在这个状况下在我所观察到的样本里农业生产方式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并且出现了村庄被废弃,农田抛荒的事情。农田抛荒并不是非常大的区域性的,是块状的,所以我认为应该是劳动力短缺让农民放弃产出低的土地,但是这些地东一块西一块的还是很惊人的。基于我的观察我产生这种想法:那种因为农民进城后农村劳动力短期后为了弥补粮食的缺额,农村会主动的自发的形成大规模农业机械化从而形成像美国那样的大农业的想法很可能是一厢情愿的,农业需要外部推动。
原因我认为:国家的统购统销政策和化肥的市场化使得即使大规模机械化所带来的收益比起投入来说太少,外部资本不愿意进入。同样因为前面的原因农民缺少资本积累难以主动的购置大规模机械化设备,而且因为水利不足,天灾频繁,农业风险很大,也制约了投入。
第三就是外国尤其是美国对农业的补贴,使得进口更快更好的满足国内的需求。
以上是基于我有限的观察样本推论出来的,但我认为这个推论的结果就是农业依靠自由市场“无形的手”会进入农业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是不现实的。这需要国家政策上的倾斜,一定程度上的重农主义抬头。
补充:无形的手 会造成经济层面的危机,也会造成农业上的危机,而农业生产周期长,如果等到危机发生,社会成本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