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由来电显示谈起:技术,竞争和创新 -- 老马丁
祝枫叶国的朋友们节日快乐。最近大家谈技术,谈创新,我也凑个趣。
话题从一个刚来本地登陆的朋友说起。初来乍到,朋友要申请无线电话业务。给她打过招呼了,捡最便宜的整,花俏功能千万不要。朋友落实我的忠告到实处:手机用国内带的,服务是按月签的,通话用最省的计划,最后下来,每月28块钱左右,已经做到最省。但是,每月8块钱的来电显示服务让她犯难。要不要呢?最后她没要。造成的一个后果是,朋友在找工作,别人接她的电话知道是她打来的,而她无法判断来电方,每次接电话都有抽奖的感觉。电话公司让她“享受”了一个小小的信息不对称。很明显,电话公司利用消费者的粘性,把显示对方的电话号码和不让对方显示自己的号码这两个功能变成了收费服务,而且收的毫无怜香惜玉之情。
类似的脏活其实互联网时代的即时通服务,比如QQ,也能干。比如说,可以让普通用户在QQ界面上只能看到朋友的QQ号。一眼望去,全是阿拉伯数字。想给朋友改名字加昵称,必须下载收费版QQ客服端。或者,普通用户起始名字就是QQ号,这样显示在朋友的界面上也是数字。想自己改成文字,必须缴费,就跟图标买衣服类似。
QQ 这么干当然是天人共愤,但是QQ这么干了,会有多少人离开?不会太多吧。因为强烈的网络效应,你的关系都在上面呀。越是老客户,QQ上关系越多,网络效应越强,粘度越大,越容易成为这种混蛋收费的受害者。(插句话,这也是为啥新客户一般总是比老客户更能享受到促销减价各种好事:新客户粘度不够)
可是QQ到底没有干出这种事情。是不是QQ良心够好?不能肯定,估计不是。竞争?有可能。谈到竞争和收费,先举个例子。记得hotmail和yahoo mail开始限制免费帐号的好处转向收费模式没多久(谁记得hotmail免费邮箱的空间那时是多少,好像是2M),Google恰时推出Gmail,一举把这两家杀得人仰马翻,电子邮件业务从此再也不谈收费模式。回到即时通服务,电子邮件业务有一些网络效应,但是远远没有即时通服务的网络效应强。的确,你可以很轻松的换个即时通平台(就像你换了新的电邮地址),但要想继续保持通讯服务,你需要说服你所有的关系跟你一起换平台 (对与电邮服务你不需要你的关系和你一起换),而这基本上不可能。
领域某大牛提供了一个思路。通过分析过去几十年网络效应产品(电话,传真等)和创新产品的竞争,他发现,先行者占据市场,推高市场份额,建立网络优势,通过粘度锁定消费者,很有千秋江山,一统江湖的气势。可是这种优势经不起后发者的挑战,只要后发者的产品有足够的创新优势。原因是,先行者的消费者中总有喜欢尝鲜的人,他们一旦发现后发者的产品有质的的飞跃,会立马换巢,全无一点香火之情。这些尝鲜者通常鼓动力也很强,他们能逐渐带动整个市场一起转向,推动产品的更新换代。
按文索骥,分析一下QQ等即时通服务为啥这么老实的原因。我认为,还是竞争,但是不是通常意义上和同类产品的竞争(如Yahoo messenger, Skype, MSN,网络效应保证了稳定的市场份额),而是和未知的后一代产品的竞争。即时通服务定价过狠会逼出更多的尝鲜消费者,一旦新一代产品横空出世,立马丢盔卸甲。
那么对即时通服务而言,对应的下一代创新产品是什么?在美国,是Facebook, Myspace等社交网,在中国,是开心网一类的。Facebook整合了即时通服务和电子邮件,并远远超越了即时通和电子邮件。开心网真的假的我都没上过,但是想来估计也差不多吧:不知有多少朋友上开心网的时间是从泡QQ的时间里剥出来的?不知有多少朋友通过QQ推荐或者被推荐到了开心网?
有社交网在,即时通服务想尽可能延长自己的生命?那么做个不收钱的乖宝宝吧。社交网这么牛,积聚起前所未有的超强的网络效应,那么它的克星又在何方?我赌和移动互联网有关,您说呢?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电邮地址最多不用,万万没有转给别人的道理。
gmail刚刚出现的时候,各种电子交易平台上大把拍卖邀请的信息。当然这个邀请和具体的电邮地址还是有区别的。
不过即使是电邮地址也有拍卖的,举个例子:微软以live后缀结尾的电邮在正式开放注册之前,被人发现了漏洞可以自行预先申请,结果世界各地兄弟们抢夺账号的情形那叫一个疯狂。本来一般账号申请的时候对长度会有要求,不能少于多少字节。一些单词也会预先保留。但那一次微软相关的技术限制还没有准备好,结果就是没有任何限制。如果下手早的话,类似[email protected] , [email protected]这样的账号都是可以抢到的。有人一口气成百的注册这样的账号,自己用不了,很多都给卖了。当然私人之间这样的交易没有保障,所以价格一般也不会太高。
其实呢,QQ不用靠这种惹人嫌的方法去赚钱,赚钱的方法多着呢,现在网游的赚钱方式也是。你可以不花钱玩得很开心,但是你花钱后可以玩得更开心。这样的方式岂不是更高明?这还是拜竞争所赐。如果运营商的赚钱方式太讨嫌,用户肯定会另投其他运营商的。电话运营商之所以没取消来电显示的费用,也是因为竞争不够。在中国,已经是有很多套餐是包括了来电显示的了。
还有一个原因是,要不你就一开始就收费,要不你就永久免费,否则消费者是不买账的。你要想赚钱,就要想办法赚别的钱。
农场等等,整个一个开心网+网游+邮箱+即时通信平台。
在移动通讯方面,它有java版和android版的终端软件。
实际上我最近关注QQ就是因为它有手机终端软件,有gprs的地方就能即时通信和收邮件。
比如我以前的单位,可能大家互相不加QQ,但是整个部门整个部门都在开心网上的,当然最后让信息技术部给掐了……哈哈哈
移动互联网我现在觉得最大的问题是是移动设备屏幕太小,信息容量实在有限,搞什么应用都搞不尽兴,但是,要求移动设备体积无限增大又是不大现实的,也许,应该来场信息展现与交互方式的转变?否则还是尘归尘,沙归沙
早在7位的时候,马化腾已经撑不下去了,接着电脑报/电软放出风声;
结果出现了巨大的抗议浪潮,后者只好借助qq秀和手机短信撑过了危机,真是不容易啊!
现在qq已经欺行霸市,如同当年的微软,连qq农场也建成了,没有个10年,腾讯是不会出什么换代危机的喽.
去年起,美国的航空公司对以前不收费的托运行李,机上食物实行收费。只要大家一起收,消费者也无可奈何。
5年内就应该有突破。
在我看来是一个和互联网互补的东西。
比如手机上facebook,永远比不上电脑上的体验,不过移动互联网上的应用本来针对的就是用户不坐在电脑面前的时间段。地铁上,银行里,办公室内,床上,马桶上随手就可以拿出来用。
现在这么多移动互联网应用,大多都是互联网应用的延伸,比较有意思的一个是foursqare,以手机为主电脑为辅,这个应用的核心是location base,尽得“移动”的真谛啊。
关于“信息展现与交互方式的转变”,MIT搞出来的那个第六感也许是一次新的创新的开始。
你收费,肯定有人不收费的,那时你就死翘翘了。
中国的竞争激烈啊。
感觉开心现在还是靠游戏撑着,交流功能还需要大大加强
还有就是日记,记录,读书,音乐等等的分类搜索功能
肯定和移动互联网有关,我押老马丁
首先说电话。国内的电话号码是绑定通讯商的。用户转到其他通讯商只能换号码,而换个号码一般都得通知几十上百人,太麻烦了。所以只要用电话稍多的人一般都不会轻易换号码。而在某些国家换通讯商是可以带着电话号码走的,所以在这些国家电话用户的粘度肯定要小于国内——他们只能用contract来制约用户跳槽。
回到互联网产品。最先出现的是email。就象马丁说的,一开始是hotmail, yahoo mail独大,都开始梦想收费了,突然杀出了一个gmail。而且gmail的好处在于不但email功能强大空间大,而且还提供转移服务/帮助,可以把其他地方的帐号信息比如地址簿之类的转过来,同时结合其他email供应商的forward功能就可以保证不漏掉一封电邮平滑过渡到gmail。IM产品也是类似道理,当skype异军突起的时候,也是提供了从MSN等其他IM和email产品导入联系人的方式,从而帮助用户平滑过渡。如今的SN产品更是你总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提供了导入功能——收费?我看不管是facebook,linkedin,开心,还是twitter没人敢第一个吃这个螃蟹,最多只是对农场之类的副加产品收费——相当于在线游戏。
所以我觉得,限制垄断的关键在于创新产品,而创新产品的首要功能就是能够给用户提供从对手平滑过渡的能力。没有平滑过渡能力,想要用户一个字一个字把通讯簿输入一遍再逐个通知好友?功能再强也是在做梦。
至于预测,我暂时还没看到SN有什么克星。移动互联网只是把SN可以使用的地域又扩大了一些,不必开计算机,在手机上就可以SN而已。如果说SN有什么潜在的竞争者的话,我觉得是VOIP+IM。只不过在SN上陌生人都可以相互添加好友聊天,而voip+im的模式只是限于真正的熟人或者业务关系才会相互联系而已。不过这个模式对于传统的通讯产业倒是真正的噩梦开始——而我相信3年之内voip会普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