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拿起狗来打砖头 -- 德语自学半年手记 -- 藏猫猫

共:💬56 🌺17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拿起狗来打砖头 -- 德语自学半年手记

首先声明,基本没啥经验全是教训。而且还没走出教训。请猛拍~~

先解释下标题。以汉语和英语的经验第一次接触德语的时候,一定会为四个格大伤脑筋。德语语序比较灵活,决定主语、直接宾语、间接宾语等等身份的,不是我们习惯的句中位置,而是格的应用。俺仍然比较混乱,所以经常出现“拿起狗来打砖头,反被砖头咬一口”的情况

从春节开始认真的自学德语,已经有了半年的时间了。之前也断断续续地看过一点,大概就到发音规律和知道阴阳中性、四个格的存在而已。

用的第一本教材是《德语300小时》,在书店里翻了翻,因为它的生命力长--82年首版,马上就30岁了,经得住岁月的肯定是好东西。用起来感觉也挺顺手的,有些明显带有时代印迹的例句,比如Wir arbeiten für das Volke(我们为人民而工作)。有种很深的亲切。

我自学的特点就是特别得急功近利:我需要阅读能力,听说读写中,对我而言最重要的就是阅读能力。我可以当哑巴,但我需要看文献。

最开始为了品尝德语的感觉爱上了音乐剧Elisabeth,甚至打算直接抱着字典啃剧本来学语言的,很快就发现即使把所有的词查出来,不懂语法完全一团糊涂,此路不通,才开始找系统的教材。

跑题到了Elisabeth,就多说两句德语带给我的第一印象:吭呛有力,而且低沉。语言的感觉就配得上“铁血”这种民族性。

我有一个德国师姐,在中国留学,她讲汉语的时候,噪音又高又细;讲英语的时候,嗓音适中;讲母语德语的时候,嗓音很低沉。德国人类学家对比德法婴儿的啼哭,发现德国婴儿天生即比法国婴儿哭得低沉。外链出处

而看Elisabeth时候的另一感受,德语歌词诗歌肯定特别好写:动词经常在最后,动词词尾又无怪乎 –en,-e,-t,在押韵上简直不需要动脑筋。哪像汉语,攒首古读还得翻韵表。

跑题归来。因为这个为阅读服务的急功近利,我看语法的时候只求大概,不求甚解。当初就是想,看的时候知道是怎么回事就完了,又不打算写作。所以习题也不怎么做。把重要的语法规律在认认真真地在笔记本上抄下来,而且尽量整理成表格,方便随时用的时候随时查。但是来不及用脑子记住,就风风火火地赶往下一章。

我的这种重视快速抓语法的思路,和《德语300小时》的方针倒也一致:这个书前言里面说,“其特点是用最短的时间和最少的词汇学会德语的全部语法”,深得我心啊!书分前后两部分,前面是按章节循序渐进的讲解,配课文和习题,每节里讲解的语法现象也是荤素搭配,干活不累。后半部是对语法的系统介绍整理,可以当作语法百科。

我草草地将此书半部扫了一遍。其间又曾换换口味改看同济出的培训教材上,集中教学一年的学习量,我仨月就“看”完了。自认为对主要的语法现象囫囵知道个大概,决定立刻摆脱这种“除了学语言以外没有阅读意义”的教材,开始读德语书。

先回到Elisabeth上找了找自信,嗯,发现当初的一团糊涂,现在已经可以看懂句子含义了。现在yy一下,如果真的把剧本至少是重要段落背一背,可能语言长劲会很大。不过我的急功近利的毛病上来了:我不要看我已经知道的东西,不要把时间花在背课文上,我要不断地去读能丰富自己的东西。

(小解释一下,我背书的功力真的很差,所以会很抵触。从小学时候就特别羡慕那些背课文不打嗑巴的同学。即使是背歌词也一样,中学时候曾经想背音乐剧Evita学英语的,结果就背下来一个词:naive。后来围观江core发飚的时候,作为不查字典就知道naive是啥意思的少数之一,还小得意了一下。Elisabeth里面又见到了它,查了下来自法语。)

找的第一个读物是格林故事集。想着童话可能在语言上简单一下,而且抱着字典看童话,也容易产生兴趣。我电子版不是按原书的顺序,而是按字母顺序排序。第一个故事Allerleirauh,咣当,虽然以前就知道有“血淋淋的格林童话”一说,再虽然看的已经是被“清洁”过的第3版,还是被这太...奇怪的人性震撼了。八卦的陋性被激发了,倒想看看中世纪的黑森林人民到底还能有多bt,于是有一小段时间每天读一两个故事。读了大概30来篇之后,又不耐烦了。民间故事集基本可以看作人民的yy集,格林故事集里其实有几个基本的模式框架:女孩的yy、农民的yy(有的故事跟老光叔讲的故事很有可比性)、小商人的yy,再加一点后期基督教传入后的嫁接的宗教故事,嗯,差不多全了。所以读了30来篇,已经饱了。

先写到这儿,读会儿书去。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学过英语的人学德语应该还是比较方便的

毕竟都是西日耳曼语支的。时光倒退一千两百年,上古英语里也有阴阳性,主宾格等等。

现代英语已经是拉丁语系中语法最简单的一种语言,甚至已经比较像孤立语了。汉语是孤立语,因此中国人学起英语来也比较省事。

学个法语、德语,就能明白屈折语是怎么回事;学个日语、朝鲜语,就能明白黏着语是什么样的,再加上作为孤立语的汉语,对全世界的语言就有大致的感觉了。

家园 英语水平过得去的话,学德语会非常容易

只要学会语法,再背上千把个常用词,阅读问题基本就不大了。因为很大一部分单词和英语是共通的,顶多是个词尾或者辅音字母的区别。比如 Think - Denk, This - Das, recursive- rekursiv 等等。有时候能见到一些长得比较奇怪的词,一般是法语里过来的。

再因为德语是规则发音,所以能读也就能说。听就更简单了,千万别和拜仁还有施瓦本的口音较劲。听听北威州的人比如施罗德的讲话,那发音叫一个清楚,就算不知道意思也能听着省音把词写下来。

家园 自学半年就这么大进展,比我当年可是强多了

我当年学德语,学到仰头含水练小舌颤舌音的时候就放弃了。。。

往事不堪回首啊。。。

家园 一门日耳曼语加一门拉丁语

学通后欧洲语言问题就不大了

家园 【原创】拿起狗来打砖头 续

一口吃成胖子(现在流行一口不吃减成瘦子),是本人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功利性太强了,实在是教训)

抱这个原则的愣头青绝对不只俺一个。某bbs小语种版上,隔三差五就会出现一两个宣称要死磕一本名著,比如《浮士德》,拿下某外语的。版牛们开始还好言相劝:语法没学事倍功半啦,时代不同语言变化啦,后来劝不动也不劝了,人家只认辜鸿铭,不认别的理儿。那就祝您成功吧。这种倔牛外人是拉不回来了,还是让他自己撞撞墙,多撞撞就明白了。

俺不算太倔,虽然不肯老老实实循序渐进,但碰了脑袋也还能及时缩回来。

俺的第二个基本原则是,历史精神~

对着文献目录直接找到专业领域的开山之作。好在非主流领域,不需要上溯至文艺复兴,最初的一批研究集中在19世纪末吧,不算太远。拿到书,还是傻眼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是U? 错了,是A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是B? 错了,是V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是I? 错了,是T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是S? 错了,它一会儿是I,一会儿是J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是巴蕉扇? @@#$%%

俺是个认真的孩儿,我还真把字母表压在桌面上,一个词一个词地抠了两页书(主要是因为,那本书的书名内容对我又有很大吸引力)。逐个字母辨认出来再连在一起看,跟抄古碑文有一拼啊。啃了三天花体字之后,在接近熟练地辨认Fraktur字体字母时,终于决定放弃了。我意识到在基础不牢的条件下继续跟这些巴蕉扇们过不去,对我的德语阅读很可能是有害的。一方面是净顾着认字母了,根本顾不上理解。再者人在阅读的时候,大脑实际是通过字形,而不是通过拼读来工作的。曾经流行过这样一段文字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I cnudolt bleviee taht I cluod aulaclty uesdnatnrd waht I was rdanieg.

The phaonmneal pweor of the hmuan mnid, aoccdrnig to a rscheearch at Cmabrigde Uinervtisy, it dseno't mtaetr in waht oerdr the ltteres in a wrod are, the olny iproamtnt tihng is taht the frsit and lsat ltteer be in the rghit pclae.

The rset can be a taotl mses and you can sitll raed it whotuit a pboerlm.

Tihs is bcuseae the huamn mnid deos not raed ervey lteter by istlef, but the wrod as a wlohe. Azanmig huh?

yaeh and I awlyas tghuhot slpeling was ipmorantt!

(所以汉语是一种极为先进的语言,大脑处理字形化的汉字要比处理拼音文字更加高效地工作。)我担心的是,等到我把这些花体字看顺眼的时候,很可能反倒无法与现代德语印刷品建立正常的反射弧了。

抛弃之,换一本仍在19世纪末,但是已经使用"新时代罗马体"的。

刚换过来的时候,舒服!一眼扫过去,能看到自己认识的词了!但是再仔细看一眼,还是满眼陌生。不很认真地背过教材后面的词汇表,至多只能做到对简单生活用语有点眼熟。决定就啃它了。

最开始翻书翻得比较快。每个句子生词一标,脑子里迅速把这些词的中文含义串在一块,大概知道说啥了,立马换下一句。当初看格林童话时就是这样的。但格林童话几乎全是简单句,没有复杂语法,也没觉得有任何问题。这样的日子过了一两个星期,才发觉主要时间都用在查词汇上,脑子里没留住东西。再翻回到第一页重新读,麻烦了。其实看不懂。复习了一遍重要的语法知识,再用不同的颜色标出不同的语法结构,划句子成分(无限怀念高中英语老师,不愧是市级优秀教师,的确做到了授之以渔),仍然很吃力。再输到google translate里面去。译出的英文也是一踏糊涂。

如是折腾了一两个星期,终于想起来在网上找了一篇德语文章输进google translate检验,这次,google写出来的英语比我写的还地道。于是大概明白了:可能不是我格外笨,而是这本书的语言过时了。

折腾了小一个月,才发现语法过时了这个问题,还敢说自己不倔不笨?

嗯嗯嗯。。。

插播笑话一则。出处:格登·A·克雷格《德国人》附录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回头想想看,试图一上来就啃这些跟俾斯麦几乎一个时代的书,不是自讨苦吃吗?

再一次换书。其实中间换过很多次。每次坚持多十来页,少则一两页就放弃。有的太专了,有的没意思,有的太难了。最终吸取教训,不要嫌科普不是学术~~ 找到一本上世纪末的科普书。这次舒服多了。生词查完之后,句子基本上很清晰,偶尔也有个复杂句过过语法瘾。真有看不懂的句子,输到google里,两相对比,大概就知道在什么地方藏着个固定搭配或者特殊用法。

最近觉得稍微走上一点学习阅读的正路了。逐段输到word里去,做一个三列的表格,左边德语原文,右边生词英文释义,中间汉语翻译。翻译的目的是免得自己稍微一走神就把没看懂的句子放过去了。还是在原文上用颜色和下划线标注语法和固定搭配。生词虽然很多,但总算找到“读”书的感觉了。

听力和口语咋办呢?唉,再过半年再说~~

家园 羡慕死那些会N种语言的人了~~
家园 That对应Das可能更贴切

德语里Das和This,That的意思有重叠,鲁尔区的口音里喜欢把Das说成Dat,这就和That很接近了。

家园 德语先从语法入门是正解

对于有英语基础的人,德语语法看起来非常可怕,太复杂了。但是复杂的另一面是死板,对于入了门的外国人反而简单了,因为什么东西都有规律可循,对于外国人来说模棱两可的东西就少了。

比较英语和德语语法,德语有四格之分,但是其实英语也有主格,宾格之分,宾格也分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但是德语把四格格式化了,用点苦功可以掌握。但是德语的事态简单,对于外国人来说掌握现在时,完成时和过去时就可以,而完成时和过去时经常能混着用。英语的时态那时相当的复杂。另外一个例子是介词,德语的动词基本上只跟一个固定的介词,而英语的不少某些动词可以跟5,6个不同的介词,譬如Look什么的。其实德语里把类似的用法弄成了带前缀的动词,不容易搞混。举个好玩的例子,sich an etw. teilnehmen和take part in sth这两个看起来区别非常大的词组,其实一模一样,take对nehmen,part对teil,in对an。

不过我不建议以开始就看大部头的书,看看杂志报纸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更容易入门。

家园 【原创】拿起狗来打砖头 补点八卦

再写点对德语的体会。

规律性的德语特点在书上网上很常见。这里就写点纯娱乐的体会,八卦贴。

(首先向向有志学习德语的同学推荐一本我用着还顺手的书:黎东良《最新德语英语对比语法》。可以比较深入地看出几位老师前面的回贴中说到的问题:德语和英法在语法上的共通性。(其实可以把英语语法看作德语语法的简化。在古英语中有明显的屈折形式,名代动形都有复杂词尾变化。但是今天的英语已经几乎消失了。除此之外,德语英语在语法上有很大相似性,可以在绝大部分语法现象上找到对应关系。))

发音。

德语的发音是固定的。对于不了解的人有一个误区:并不是说每个字母只有一种发音。相反同一个元音有长短两种、同一个辅音也有不同发音。但是在固定的位置,发音是固定的。另外经常听人说因为发音的固定,听发音就可以直接写下来。目前我还比较晕。明明有一些元音或元音组合,发音是一样的,比如ie,ih,ieh,都发长i: 。

所以估计德语发音的固定,跟说德国人守时一样,并不是绝对的。只是相对其他语言比较突出而已。

德语里有几个特殊的辅音,英语里没有,发音怪怪的。最突出的就是ch了。我最初觉得德语很难听,主要是它的贡献。ch也有两种发音,其中一种有点像拼音的he,但是清辅,摩擦很强,感觉是喉咙深出发出来的。我形容它是“跟猫打架时吼人的声音似的”(有没养过猫的同学,可以听听下面链接里这段音频,俺家虎妞妞发威时候的声音。为了证明是猫是发威,保留了一点前奏,最后一个音比较像这个ch)。

我同学的形容更猛:跟人要吐痰似的。。。

(在土豆上传了个音频,.swf 格式,但为什么在这里设成flash显示不出来?还是给个链接吧。)

外链出处

[Flash=100,10]http://www.tudou.com/v/mHTkBHgCAT0/v.swf[/Flash]

单词。

很多词跟英语很像。所以第一次接触德语并且还没有被语法吓住的时候,会觉得德语一定很好学。(然后被三个性四个格吓住的时候,又会觉得德语很难学;等过了这个坎儿,会再一次觉得德语其实很有规律还好学)

构词法。零语法基础上来就想通过翻词典来读一本德语书,会很郁闷地发现,很多单词在词典里面根本找不到。这是因为德语构词里一个基本方法是复合法,是把若干小词组合在一起来表达复合的意思。对初学者来说这挺不错的,因为认单词省了很多事。但这种结构为德语的啰嗦贡献了极大的力量,因为一些在英语或汉语里面用“小词”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在德语里面要用复合的含义来表达很长的一串。

学语言一般都从问候语开始。但俺第一次退堂鼓就是翻开书第一页看到问候语的时候。“再见”,最生活化的用语,居然要这么长一串绕口令:Auf Widersehen。wider再,sehen见,前面还有一个介词auf(虽然现在知道再见确实还有更简单口语化的“小词”Tschüss来表达再见)。

其实德语构词法和英语也是相通的,很多词可以词根和词根地对应。英语也会在通过附加若干词根或来表达意思的深化。但大部分情况下,英语的每一部分都比德语要短。比如attention,也是形容词+名词词尾。德语要说成Aufmerksamkeit。aufmerken是动词,加一个形容词词尾sam,再加一个名词词尾keit。长了一半。

我怀疑英语的不可拆分的词根,或者说“小词”也比德语要多。或者说,当德语要用一堆“小词”组合在一起表达一个有点绕的含义的时候,英语直接不跟你玩了,换个新词。

但是德语会用非常长的一串词根绕来绕去表达一个很简单的意思。看这个:Auseinandersetzung, 词根对词根译到英语里去:out of one another settlement。到底想说啥?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其实就是discussion或argument。要知道,这个绕来绕去的词,在德语使用频率里面,是排在1000以内的。(使用频率排序可见这里外链出处)

德语的构词法可以构造出来一些让外国人晕掉的单词:比如:entgegengegangen,数一数一个词里连续4个g,不对,眼花了,再数一遍,5个g有节奏地出现。它的原型是entgegengehen,其实是entgegen+gehen,entgegen=against, gehen=go,合在一起的意思其实就是遇上,就是go to meet,gehen的完成式是gegangen,再合在一起就是遇到的完成时,但是要整出5个g来数晕你~~~

句子就更罗嗦了。还是那样,可以把英语语法看作是简化的德语语法。很多重复罗嗦的部分,可以看作是英语里面省略去了,当然也在再对应地加上。但写英语时你肯定不忍心加上,太有凑字嫌疑了。

比如汉语里面讲“爬山”。英语“climb the hill”也够了。硬说成是climb up the hill,也还行吧,毕竟不重复。德语要说auf den Berg aufsteigen.

steigen是动词爬,已经包含了向上的意思了,但是要说向上爬,还必须加一个表示向上的动词前缀auf;宾语前面,再加一个表示方向的介词auf。出现两个auf,语法身份不同,一个也不能省。词对词硬译:向上上爬山。被语文老师划道红线回来了。原来中学语文课时,老师教育写完作文以后要检查一遍,把所有表达重复含义的用语省略合并。又曾听说海明威(好像是他?)写文章时总是单腿站立,就是逼自己尽量简洁。可惜这两个法宝在德语里都不好用。

所以呢,一个句子英语两行写完,德语要两行半或者三行。咱汉语在一边,笑而不语。

娱乐完毕,看书去鸟~~

通宝推:大黄,
家园 Ich wunsche Ihnen alles Gute

好像当年这是一个电视德语教程。

早忘光了。

就记得这一句了。

骗骗无知少年还是够了。

家园 德国人说话中气挺足

所以会显得很低沉,而且有的小舌音本来就是含在喉头,有时候会感觉听得很闷。

家园 那个教程就叫“alles gute”

当年非常有名的一个电视教程,里面的词句还是相对简单的,只是我当时看的时候水平很差,基本什么都没听出来,当风光片看了。。。。。

家园 再见是“Tschüss” statt "Trüss"
家园 多谢!已改~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