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砖家的业余教育经验(原载于sonicbbs) -- 砖家
我看春节确实在海外影响力扩大,但是很有限的。倒是洋节日,如万圣节、圣诞节等,在好玩的国内大城市年轻人中,大有蔓延之势。
儿子从小在老外的幼儿园长大。那时,因为我和LD都还没安定下来, 每天把他接回来后,LD忙着做作业,我则是给儿子女儿做饭洗澡,安排睡觉,没有太跟他交流。直到发现他在家里也不想用中文交流,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从此,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和他在一起,比方说看中文的卡通片, 讲中文故事,认写中文字,以及带他们回国走走看看等等。
幸运的是现在的中文卡通片还是有很多能吸引孩子。像喜羊羊与灰太郎就是小家伙们的至爱。其他像新版“西游记”,虽然编得情节很离谱,但是语言还是很生动的。儿子和女儿经常能模仿里面的人物与台词。这些都极大地拉近了他们和中华文化的距离。
现在,女儿说的中文基本上听不出口音。儿子的中文字也大有进步。 这两天还在对LD感慨说,儿子现在写的铅笔字看起来有一种魏碑的感觉。苍劲而不失天真与童趣。自夸而已,相信不得。只是觉得至少不比国内同龄的孩子的平均水平差吧。当初让他习惯从英文的弧形线条,到汉字的横竖折钩可费老了劲了。
父母不是上帝,说要有光,就有光了。但自己孩子对中华文化的兴趣还是有可以引导的。当然这都要搭时间, 搭精力。最主要的是父母亲自己要热爱中华文化。网上有人发过不会中文的华裔孩子更有出息的脑残文章,真是“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哪怕是很肤浅的理解都可以,肤浅的理解往往更加有血有肉,更容易吸引小孩。
最重要的是理解,不是喊口号或者开空头支票,某些人自己看儿歌都没有感觉,又怎么能指望看儿歌的小孩能对中国文化有亲和呢?
大一点适应能力强一点了,但是碰到厕所不太干净的时候,他还是会嘟囔一下的。
所以我不用当什么地方的免费洁厕工人了。
虽然不是特别的大富大贵,但是条件同时期肯定是一流的,80年代初期就一套三,父母一间,外婆一间,两兄弟一间,每天回家吃完饭,看完新闻联播,我哥就到我们住的那间,我到外婆那间房子,把门关上,自己学习,大人们在外面聊天看电视什么的,我父母有时回到他们自己的房间,写报告,绘图什么的,至于你在房间内是看小说,还是听音乐(80年代中后期有那种带耳机的随身听了)从不管你,我妈后来讲过一个故事,说我哥小学有次拿着个数学题问她,作为建筑结构工程师,数学是我母亲的长项,但是看了两眼后,就对我哥说自己回去把题目认真读两遍再说,我哥回去真把题目认真读了两遍出来给我妈说,知道怎么做了,后来从此以后再也没有问过我妈了,因此,我妈对现在家长辅导学生作业一向嗤之以鼻,认为减少了学生自身的能动性。关于此观点,有个经典案例,我高中时候,化学作业特别多,我很多时候懒得做,就去抄同桌的,他自己说每天回去要做两个多小时的化学作业,我经常边抄边想,这么难的他都作得起,他怎么想出的这种方法,到了期末考试,我两化学成绩都全班第一,我正数,他倒数,我成绩分数是他两倍,不知道的都以为是他在抄我的作业。我怀疑就是很多方法是家长想出来的,他自己只是个计算器而已。
(对于想读大学的人来说)说实话,我倒认为至少有一半是自愿的,
========================================
当年上了大学后,曾与成都本地的各中学的同学们聊天,大家都是各省重点出来的,结果发现,成都最拔尖的两所,七中和四中高中时期不是学校要求必须上晚自习,完全自愿,(当年),结果人家晚自习还是爆满,我们那个烂学校,学校要求必须上,但是逃的人也不少,
初中时,有次回老家奔丧,有天晚上父亲带我回他的母校参观,四川大名鼎鼎的仁寿县一中,晚上9点过教学楼还灯火通明,让习惯下午5:00就放学回家的我情何以堪,但是教学楼几乎看不到老师,估计都是自愿居多,
首先,市一中的选材范围大(市区比郊县人口多,生源广),本来读进市一中就经过了一次激烈竞争的,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学习能力,家庭环境等本来就高,以我在的成都市为例成都市区400万人,有三所较为顶级的中学,而旁边的14个郊区(市)、县600万人,支撑了大约7、8所能与市区三所大致相同(有时高过)升学率的中学,可见县中的升学率实际上高过市中
其次,市区尤其是“市一中”(在我们这里,市一中是极差的学校)的学生见识等各方面都很强,实际上平时生活中也有很多学习机会,而“县一中”没这个条件,只能在学校补,例如我高中班上成绩前列的基本都是工程师家庭出身的,甚至还有家长是中科院士的,我本人在82年上小学前就会100个左右的英文单词,同期县上的学生上小学4年级了未必会读清楚26个英文字母(不是按拼音读法),我上学前就能识3000个汉字,看全文字版的《三国演义》,有负数概念,已经超出了小学要求了,我中科院院士家庭的同学初三已经在家长指导下完成高等数学学习,对于我们来说,学校里的东西,真是不需要认真学了,可以作素质教育了,但县中的学生只有在学校苦学,要把所有的学习时间加总不见得市中的学习时间比县中的少,只是学习场地不同罢了
但我用来看资本论
新都一中、金堂一中、双流、棠湖不亚于九中、和四中差不多持平
在教育孩子之前,应该是了解孩子。每个人在性格上,在智力上,在身体上的差异导致每个人的综合上的差异是极其巨大的。而家长对孩子的不了解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导致的错误判断,而干出缘木求鱼的事情比比皆是。
所谓的狼爸虎妈是指的是他们的执行方式,以及执行能力。如果在孩子培养的开始的时候就把目标定错了,拿那这种南辕北辙的事情就很容易出现。
当年曾经有过在中小学参加的所谓珠算训练、五笔字型的学习。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都被抛弃了,当然当时的许多黑心商人却赚到了他们的第一桶金。至于九十年代的足球学校更是毁了无数青少年的宝贵年华。而这些都真的是不可避免的吗?不过对于某些家长来讲就是孩子不学“珠算五笔字型”时间也节省不了。对于那些出国旅行,就知道去买LV的主,就别带着孩子一起排队了。
再说回来了高考完了,不问自己的孩子喜欢什么专业,也不给自己的孩子介绍专业,就抱着个跟字典厚的书就给自己的孩子填志愿了。这样的家长少吗?
教育好孩子,对家长的要求是很高的。而这些能力很低的家长,碰上卖书的奸商不悲催等什么呢?
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而且绝对会有一大批利欲熏心不求上进的家长买,买了还照着做
可能还真的进北大了。
我不是鼓吹学习部努力,玩着进北大,这里总有人喜欢偷换这个议题。
我是坚决反对埋头赶路不抬头看路。
在奋斗在做题至于,停下来想想自己近期学习怎么样,有没有要改进的地方,老师在一味布置作业下去压得同时,抬起头看看这些作业的实际效果到底怎样,要比老师埋头布置作业,学生埋头做,从来不想一想效果好得多。而很不幸的是后者在现在国内的学校里相当普遍。
但这里总有人以“我是苦出身,我是出身农村的,我不埋头赶路我怎么上大学怎么翻身”理直气壮地拒绝合理建议,拒绝对旧有教育实践的善意批评,情绪化地感情用事地看问题,好像说高效学习、反对题海战就是否定他们的成就一样。
特指国内广泛存在的,教学质量一般,以磨时间、拼体力为主要教学手段,并且用所谓准军事化管理控制学生的学校。
这些特点很普遍,但并非每个县中都有,你又何必对号入座?
至于说“不重视因材施教”,岂止是县中。放在全国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大背景下,又有多少老师去“总结一些先进的教学思想”,就是北京的老师也不一定敢用“先进的教学思想”去实施教学,无非是搞公开课时用用,搞地区级的讲课比赛体现一下。我来告诉你什么叫因材施教吧——我老婆的学校从高二开始就动员文化课差的学生去学音乐,学美术···——为什么一说因材施教就是学美术学音乐学特长?语数英物理化学不能因材施教吗?不能适当宽容下学生自己的学习习惯吗?不能以精讲为主线,提高上课效率吗?“我们这里是农村,条件差,没条件学艺术特长”是题海战野蛮教学的理由吗?
你当时的高中采用了一些现在看来不合适的比较“笨”的办法搞教学,完全可以理解,毕竟当时不比现在,而且还受到了地域、生源、师资水平等各方面的限制,不应过多指责。但是今天是21世纪了,我们都是生活在城市里了,完全有条件采用更科学更理智的方法搞教育了,对过去存在的这类学校批评一下都不可以吗?批评这些学校的做法就是否定了你“苦出身”的荣誉感了吗?你因为“苦出身”选择这样的成长路径不应过多指责,但你的孩子已经不是苦出身了,你还对这样的学校这样的做法恋恋不忘,以“苦出身”自居,会不会干扰到今后对你孩子学业的指导,对他学校教学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