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东望大同 之 欧亚十日 序言 -- 玉垒关2
怎么说呢,丹麦的标志性吃物就叫做open sandwich(smrrebrd),说白了就是一片黑麦面包上堆各种各样的东西,herring(鲱鱼?)是最典型的,腌的熏的都行。其实什么都可以堆,而且有本事的人可以一层一层放很多。
我刚到丹麦的头几天因为三顿饭都仅凭热水搞定,像你照片上这样的吃法看着就熟悉。以后火车上也这么照办,各种腌物罐头加上方便面可以对付很久。看,这就是火车比起飞机的优越性了。话说有一次坐飞机回国我带了两包农辛辛辣面上去问空乘大妈要热水,大妈她被我震住了,尤其是后来香气飘出来的时候,明显感觉目光聚集导致温度升高。
比如我要是再走这么一路的话就会像你一样的打算,多花点钱找个牢靠的省心,不过在看到楼主的经历以前,我绝对是会像她的选择一模一样的。
今年夏天在巴塞罗那,到的那天正好是西班牙拿下大力神杯的晚上。也是只住一天,找到地址发觉也是一栋六七层楼高的居民楼,里面每个楼面都是一家名字不同但相当接近的hostel,而且按哪个门铃都是有讲究的,,晕啊。楼上楼下跑了三遍以后终于在另一家那里搞清楚了,我预定的那家hostel今晚没人,连老板小弟都没一个,估计是看球去了。好在他们各家虽然是同一市场里的竞争对手,倒都有对方的电话号码,叽里咕噜一番以后说定把我贩到隔壁人家里去了,这也叫做转包。最搞笑的是沟通过程:轮番上阵在电脑上通过google translate你打一句我打一句“对话”!
烟熏鲱鱼的油比较多。味道很好。
我在家里也常吃。不过不是罐头的。
我写游记也不喜欢配图片,后来在文学城的旅游论坛上,很多人都是摄影高手,看图说话成了风气,我也受点影响,才多放了些照片。但私下仍然认为,看图说话是件很没技术含量的事情。“大块假我以文章”才是本事。
俄军的神经中枢,这条街上也有旅馆?
上篇
窗外赤地千里,曾在这土地上伴华夏民族共生的民族,匈奴,这会儿他们的故地和他们的传说一起变成黄沙扑面而来。
早期的典籍说匈奴人是夏朝的遗民。《山海经》说∶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史记匈奴列传》也说∶“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 曰淳维”。 鲁迅曾经对类似的记载讽刺说,“我没有看过《清史》,不得而知,但据老例,则应说是爱新觉罗氏之先,原是轩辕黄帝第几子之苗裔,遯于朔方,厚泽 深仁,遂有天下,总而言之,咱们原是一家子云。”鲁迅是近代最高瞻远瞩目的文学家之一。这段话如果剥离其特定语境,或许将有失偏颇。因为,从血统到意识形态 领域的兼容并包和海纳百川正是华夏民族万古常新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鲁迅有篇文章说西方列强在近代对中国的入侵,说如果中国最终不敌西方,我们的后代就将处于和苗族一样的地位。这个比喻是站在亡国灭种的高度来说的。苗人的先祖作为中原故地的最大族裔之一曾和华夏的先祖逐鹿中原。先是蚩尤被炎黄两部联合打败, 再到商代武丁妇好征人方,再到纣王伐东夷。最终东夷部分被华夏族融合吸收,而余部被迫大举南迁,做了日益边缘化的少数民族。据说东夷早期的图腾是牛。有人说如果早先东夷族战胜了华夏族,现在我们就是牛的崇拜者了。然而龙这兼容并包的生物取代牛,难道不是历史的必然?
消耗了大量的实力的商王朝,不久就被周武王所灭。华夏族的主要竞争对手东夷既灭, 不知是否有必然的联系:《史记匈奴列传》,就正是主要从西周初年开始,记载了匈奴等游牧民族和中原华夏农耕民族之间的争战和此长彼消的。
这会儿,车厢里弥漫着黄尘。列车员说这是风沙最大的一段路了。天地浩瀚。无处消解。所幸陪伴我的还有枯灯黄卷。
下篇
《史记匈奴列传》:
匈奴的祖先是夏后氏的后代子孙,叫淳维。他们大致居住在北方蛮荒之地,追寻着水草而迁徙。匈奴的风俗,平常无战事时,则随意游牧,以射猎飞禽走兽为生; 形势紧急时,则人人练习攻战本领,以便侵袭掠夺,这是他们的天性。形势有利他们就进攻,不利就后退,不以逃跑为羞耻之事。只要有利可得,就不管礼义是否允 许。他们以牲畜之肉为主食,强壮的人吃肥美食物,老年人则吃剩馀之物。他们看重壮健之人,轻视老弱者。父亲死去,儿子则以后母为妻;兄弟死去,活着的兄弟 就娶他的妻子为妻。
周武王把戎夷驱逐到泾水和洛水以北,让他们按时向周进贡,称为“荒服”。时至东周,中原内战。胡人卷土从来。那时侯的 诗人说,“戎狄是应”,“薄伐猃狁,至於大原”。战国七雄中,有秦,燕,赵三国与匈奴为邻。这 三国在彼此争战中,也各自修筑长城,以拒匈奴。
秦灭六国之后,秦始皇使大将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匈奴,而收复黄河以南的土地。秦始皇再以黄 河为边塞,并利用山边、险要的沟堑、溪谷等可以修缮的地方筑起城池,西起甘肃临洮至辽东万馀里。
遥想当年大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到了商末,周武王伐纣,有八百诸侯不期而会于盟津。华夏族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而列国的数目却不断减少。终于到了秦,六王毕,四海一。秦的统一虽然是大势所趋,然而其对中华民族的意义怎么高估都不过分。借统一后的全国的力量修建的长城,所凝聚的,绝不仅仅只是 孟姜女们的眼泪。
这一点,当我们环顾四周,就看得越加清楚。欧洲人也试图建立统一的欧洲。拿破仑,希特勒都在这个方向努力过,功败垂成,而伏尸百万。丘吉尔等高瞻远瞩 的政治家在二战后,曾经宣称,我们付不起把仇恨带到未来的责任,而把战争的罪责让少数人背负,以把德国重新纳入同一战壕,最终为欧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 现在呢,欧盟内有结构性的经济危机带来的日益严重的影响。外有远近的竞争们通过各种方式加剧新老欧洲各成员国间的矛盾。欧洲人能否如欧盟奠基者们所盼望的 那样,最终形成有竞争力的统一的经济政治实体?而对于阿拉伯人,他们的政治强人,从萨达姆到卡扎菲等,都曾经做过各种尝试。他们的统一之路,或许比欧洲 人更加艰难。而看似处于国际舞台边缘的非洲和南美洲的各个国族,也正以各种形态合纵连横。
现在再回过头再看统一后的秦汉和匈奴的角逐。史记中继续写道,过了十多年,蒙恬死去,中原混乱。于是就如同东周列国征战时候一样,匈奴再次得到宽缓之机,又渐渐渡过黄河。就正在这个过程中,匈奴最伟 大的首领冒顿单于应运而生。而他不久之后将要面对的,将是在再度统一起来的农耕民族的国度,汉。
司马迁所在的时代,正是匈奴族和华夏族战争频繁,你死我活的时代。华夏的先贤在这个时候认定与匈奴同祖,或可解释为因强大而显示出的自信。而最终匈奴的大部被华夏民族击破而分裂,被吸收,而最终和华夏容为一体。
晚上八点,夕阳已没。我这会儿在中蒙边境蒙古一侧的扎门乌德。过了这里,就是中国的二连浩特了。回头看有苏武牧羊,李凌泣血。向前走,很快就要到达鲜卑的故都,大同。
长夜漫漫,车轮滚滚。这会儿在边关读到匈奴,有种熟悉感,仿佛故人乘黄沙而来。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似乎这个说法并非司马迁杜撰,而大禹时代的部落联盟包括游牧部落也是有可能的,关键是匈奴自己这么认为的。
几乎纯种的匈奴后代今天还在山西一些地区的县城村庄里,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山西人的基因组成,都可以分辨出来谁长得“匈奴”一些,还有几个姓,如郝,也是匈奴后代的标记。虽然南匈奴后来又在北朝全体归为鲜卑,但他们的长相显然不如原来的鲜卑族俊美,卡卡
确实,欧洲中东非洲南美。。。各块地缘政治和历史,正是各种形态合纵连横分分合合的同一表象。这个表象的底下,无论从谁的立场讲述,大概都是生存,竞争,征服和不屈等等的守衷故事。故事里的一个个生命,都是他当时自己的生物基因和文化基因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