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帝魔探险记 -- 晨枫
我怎么印象里差不多呢。
不过老实说,现在父母不像那个时候老希望寄钱回来。
然后还有力气坐下来把东西写出来。
码字的乐趣一是整理了自己的思想,一是码出来后和大家互动、看回帖了。
当时的入门工资和现在肯定不能比,除了通货膨胀外职位也不同了。印象中90年代初美国最低工资标准是4块多一小时,现在是7.75.
查了一下外链出处
仔细挖挖看,比如这篇:夏翁:【原创】大雪故事
剩下的路程几乎就是这样爬了过来,身后一条短短的痕迹马上就被大雪掩埋。在这样极端的酷寒之下,人可以明显地感觉出自己热量的流失,思维也想意识流电影一样飞翔跳跃,朦胧中仿佛看见了家里的亲人,桌上摆满了节日的佳肴,那南京烧鹅的香气扑鼻而来。
他们那时候出去肩上承担的压力不是现在可以想见的...事业要拼搏,孩子也要操心。等一切都差不多安定下来,在国外也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再说父母一般也有兄弟姐妹可以照顾。
在这个帖子后面也有晨枫自己的回复,不长我就摘录在这里了:
不堪回首啊 [ 晨枫 ] 于:2008-02-05 18:50:25 复:1422573
当年我住在downtown河北面,大学在河南面,要在了无遮拦的高铁桥上走,来回都是40分钟,零下20-30度也是这么走过来的,有时还不肯戴帽子……
苦就是苦,只是我们那会能忍受而已 [ 晨枫 ] 于:2008-02-07 16:54:11 复:1423994
说不算什么那是嘴硬,能不吃这个苦还是不会去自找的,那时实在是穷,没办法,公交月票的钱也想省下来……
今年我暑假从非洲爬山回上海,太累了,就没有去北京。去年动车一夜从北京坐到上海,看到沿途的高铁路轨已经全面铺开了,估计明年竣工没有什么问题。
我出国的时候,飞机票是这边老板给买的,要不我们家要倾家荡产到处筹借了。身边带的300美元是问先前已经出国的同学借的,因为我自己没有。父母也想帮忙,但父母也没有这个能力。就这个样子,国外依然是油田,不仅要自给自足,条件容许的时候,还要输油的。出来没有条件经常回去,久而久之,就没有习惯经常回去了。想亲人吗?谁都是一样的。不要说从国外,想想我们上一辈支边的,他们回家乡又有多频繁呢?哪怕和现在的民工相比呢?还不是一样的原因?
说到底,还是有限资源和“无限需求”的问题。随着中国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几乎就是无限的。我对伦敦、哥本哈根的火车站印象非常深刻,但想了想,如果上海、北京要达到这样的方便程度,不知道需要什么样的基础设施?说不定还需要好几个虹桥站才够。
因为间隔时间长,看到的差别就大,看到的事情就多。天天身在庐山中,反而不容易看到庐山了。
50路终点站不是上中,是朱行。那时上中到朱行之间已经造了一条东西向的路了,这该不是现在的嘉川路吧?
是在候车室拿到的,上车后没有。动座很舒服,我那天正好累了,一路睡睡醒醒,大半时间倒是在梦乡呢。
我也没有,不知道我这是不是合乎国情……
我对明年竣工一点没有怀疑。今年到非洲去了?去了哪些地方?你怎么不是认证会员?申请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