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从武器设计漫谈日本民族精神 -- 下山斯内普

共:💬107 🌺49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从武器设计漫谈日本民族精神

今天是国庆长假,就说一说最近的一个想法,本人不是专业军迷,纯粹借着今天好天气说说书。

讨论日本的民族精神的著作很多,目前比较公认的一点是日本人及其善于改良,很多不是日本人发明的东西被日本人玩到炉火纯青,比如汽车,笔记本电脑和手机。汽车牌子有丰田,本田,斯巴鲁,三菱,日产;笔记本有thinkpad(IBM的日本团队制造),东芝,富士通,索尼等,手机有夏普,索爱(索爱看不到一点原来爱立信的影子了),东芝。

这些牌子就像是日本的名片一般,鉴证这日本的技术改良能力。

回到二战,讨论日本的轻重武器。

比如友坂三十八式步枪(三八大盖),从射速上,穿透力上都没有问题,但是穿透力太强了中远距离对人体造成小创口,而且一般子弹直接穿体而过,不会留在体内翻滚,造成贯穿伤,贯穿伤又是比较好治的,所以对国军和美军造成的死亡战斗减员就打折扣。

还有南部十四式手枪(王八壳子),经常会臭弹卡壳,导致后期很多日本军官玉碎时心情郁闷,很不情愿的用刀剖腹自杀了。尤其是后期日本军品质量下降,很多军刀开锋不认真,你想,用这么一把钝刀剖腹得多疼啊,可见日军的惨烈。

太平洋战场上还有一个比较让日军郁闷的枪,大正十一年式机枪。这个在自动武器贫乏的日本军中还是一个宝贝。依旧是作战指标正常,射击时需要不断用供油器刷油不是设计问题,但是我觉得构件变复杂了,当然,这是因为此枪的设计借鉴与法国人的设计,在太平洋战场上,三支M1半自动步枪的火力就可以压制大正十一年式,而美军的一个步兵班还有汤姆森冲锋枪,火箭筒什么的呢,可见日本士兵之郁闷。

在武器占优势的情况下,美国只用少部分的人力物资就把日本人收拾了,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支持苏联和小胡子死磕上面去了。

可以说,相比二战其他主要交战国,日本的武器设计可以说是很粗糙的,当然,中国除外。各位也别急着说零式和大和,凤翔这些武器。日本手里没几个真宝贝敢这么狂?但是最基础的步枪,班组火力做得非常粗糙,还有搞笑的铁皮小坦克,基本上就跟欧洲主流的军队不是一个档次的。

一方面,这个是由于岛国资源贫乏而导致的设计趋势,尽可能的省料;另一方面,我觉得更是由于日本善于改良所顺带的一个副作用,那就是过度重视数据指标了,反而忽视了易用性和实际操作的手感。从辩证法说,矛盾是相互依存,互为一体的。

改良之所以叫改良,在于不是原创,在于有一个原创的东西作为对比,要对比就得有主要技术参数,这样,精力自然而然就在主要技术参数的提高上去了。一般来说没什么问题,但是过度重视数据的提高,会让设计逐步走向一种取巧的路径,数据导向产生的后果,所有的指标数据都在提高,各个部件提升程度却不一样,导致提升缺乏主次,造成一种性能上的混乱无序感,各个性能直接互相打架,却没有一个主导的设计的中心思想来把握全局,纵然性能很好,但有设计的漫无目的之感。

我估计二战的日本的那些武器就是在重视改良的思路里面设计轻武器,手头上肯定有各国武器的参考,然后说这个性能要达到什么水平,那个性能要达到什么水平。然后全力做出一把枪来,主要技术指完成了超英赶美,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国争光的任务。然后就转入制造,却忽视了武器设计的最初目的不是超英赶美,而是最大化的杀伤敌人。这些导致了日本轻武器设计的一系列悲剧,3-15那天靖国神社里面要哭声一片。

过度重视数据赶超害死人啊。

有同学要说了,日本作为一个工业刚刚起步的国家,模仿设计,重视改良本来是很正常的。没错,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很正常的,在日本,碰上这群特别有改良精神的人,结果就将改良设计的劣势发挥出来了。这种多度重视性能数据上的改良造成了整体系统性能的停滞不前,甚至是下降,因为改良也需要资源,而这种以数据改良为导向的设计理念,必定导致各个数码面相互争夺资源,导致了整体发展不均衡。

从轻武器拓展到日本的海陆军之争,海军和陆军都在互相争夺资源,本来是军队的一个整体,却变成了两个数据面,一个说北上的好处,一个说南下的好处,互不相让,不服从整体,直接导致日本人有限的资源过渡分散,反而没什么力量。所以说日本的失败是注定了,没有稳定的战略,必败无疑。

同样,在日本陆军内部,也是各个系统自以为是,不服从整体利益。日本陆军有“下克上”的传统,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之前,日本政府,甚至军部都不知道,九一八事变是石原莞尔自己搞的,七七事变是其他人模仿石原莞尔搞的,石原莞尔去都劝不住。本来日本陆军在松沪会战后还不想进攻南京,结果发现三个师团自己直接向南京开去了。松井石根是指挥官,发现不对劲就赶紧过去镇场子。后来发生大屠杀,松井石根作为直接负责人成了甲级战犯。但是根据日军一贯“下克上”的作风,尤其是这三个师团都是以军纪败坏著称,应该是中下级军官搞起来的事情。但是无论如何,日军的滔天罪行是无疑的!也是中华儿女永不能忘的!

日军里面还有一个第四师团,也是出了名的磨洋工,无论是什么指挥官,无论在哪个战场,都是处在观望状态,无论是诺门坎还是在东南亚,每场战役都是姗姗来迟,每场战役都是基本毫发无伤,为什么,因为一到战场上,就全“病倒”了,哈哈。

就个人的军事素质而言,日军还是相当可以的,中国军队在整体训练上还差一大截,在大砍刀流行之前(删除),拼刺刀是拼不过日本人的。但是日军要和现代化程度高的美军作战,刺刀刚刚装上,美军地空一体的火力就来了(删除)。日军个人素质高啊,但是群殴的能力和美国人还是差一大截。这不单是武器制造的事情,以小见大,也是民族精神的事情。日本可以在一个细节改得很完美,但在整体性能把握上水平不高。可见日本有做加法的技术,却缺少做减法的智慧。这个真是民族精神上的事情。

顺便谈谈中国,其实只要看看武器,就明白,中国无愧于世界山寨之王的江湖地位。几把有名的枪,比如汉阳造,原型是德国1888式委员会步枪中正式是德国毛瑟M1924式商用步枪授权生产版

这两种枪比较有名,产量也比较大,支持了中国的抗日和解放事业。和日本人的不同,相比于日本的数据提升,由于工艺粗糙,这两把枪在中国性能直线下降,面对日本人的友坂三十八式很没有优势。可见中国的工艺能力真的很粗糙,如果说日本是外表精良,系统粗糙,那么中国就是外表粗糙,内在粗糙。

所以山寨手机在中国发展起来一点也不奇怪,但是乐观得看,汉阳造再次也使得中国进入了热兵器时代。山寨机再水能大卖特卖,提升了手机普及率。而且,因为细节和整体都做得粗糙,反而整体性能心中有数。从这点看中国的整体把握能力强于日本,这个也是大气的表现。

中国的零配件工艺也在慢慢上来,山寨机也要进步,总体而言,凭着中国的大气和聪明劲,超越日本是很轻松的事,中国人的精神气在亚洲没有对手!

国庆快乐!

蓝字部分是根据 观望者,砖家, 马克沁,lpf,侧翼 的帖子改过的。

说一下我对武器性能的权重,我最重视的是可靠性,射击多少子弹无故障,维护简单,其次是精度,再次才是火力。

如果说日本陆军的假想敌是苏俄,武器追求的是远距离杀伤的话,我觉得大概是和我的看重的权重不一样,大概这也是我觉得日陆军武器不好用的一个原因。

——————————————————————————————

[MOVE]华丽丽的分割线[/MOVE]

这几天受益良多,知道了文章的主要问题和论证方向,主要要攻克的关键点

我的材料基本储备不够,多谢各位神仙了,“打架”之余,小鬼学到东西了,呵呵。

我选取的材料偏重于老战士的回忆录这些材料(军事杂志,wiki上的),毕竟使用过的人有发言权嘛。

一方面数据我还没弄懂,另一方面,数据和实战性能是两回事,M-16刚上战场时还没AK顺手。

制式武器设计是大事,但也不就是没有疏漏,这些疏漏和当时的技术手段,设计思潮,敌人状况,作战方式,地理气候条件,自身士兵的特点都有关系。

搞清楚这些是个大工程,这样讨论武器的设计才比较中肯。凡是皆有利弊,武器设计也有当时扬长避短的考虑和需求。怎么扬,怎么抑,有讲究。

这个题目很宏大,不是我目前的精力能够搞清楚的,纯粹就是抛砖引玉。

根据各位“砖家”的留言来看,我所说的几种武器还是有一些争议,毕竟这个很难把握,就像日本手榴弹的那个磕一下再引爆的设计。

可以先作对比分析

好的

1 可以配合掷弹筒来使用,日军训练的不错,弥补了手榴弹和迫击炮之间的火力空隙。

2 相当于一个双保险,更安全

坏的

1 磕一下确实是需要时间和熟练度的,在紧急情况下使用会降低效率

2 这样就不能做暗雷了,

中国的使用者对于其威力和轻便性感到满意,而日本的使用者也会嫌磕一下麻烦。哈哈,这也是一个tradeoff,经济学上的两难选择。

留言中有说枪弹通用化的说法,日本也是这方面的先驱,其实手榴弹何尝不是呢,日本人硬是还要用来配合掷弹筒使用,这样的话。其实归根到底,还是日本资源贫乏留下的设计痕迹。

日本设计师就是用零部件通用化来节约原材料,我就想起日本汽车搞这个也是先驱啊。哈哈。

设计的东西归根到底也是人在做啊,文化的东西在现实因素下酒显出自己的痕迹了。

关键词(Tags): #日本#武器
家园 有一定道理。支持一下
家园 哥哥,别翻墙了,用talkcc.com登陆吧~~
家园 汉式为德国1888式委员会步枪,不是毛瑟。

后其汉式去掉套筒。

中正式是德国毛瑟M1924式商用步枪授权生产版。而国产步枪,以东北韩式步枪为代表。各项指标均比三八式好。但张学良主政东北后停产韩式(辽造十三式),转产三八步枪,但不发给东北军使用,九一八事变中,日军缴获沈阳造三八步枪九万支,韩式以及水连珠三万支,仿日的十七式机枪和7.7口径(仿日九二式)共一万除挺(一说为三千多)。张学良上台后所制的日制口径武器,严禁东北军使用,目目的令人怀疑。

国产枪中,有华式快步枪体现中国人的精神。该枪原为东北军自芬兰进口的7.92口径十发半自动步枪,因为种种原因大部分没有交货。到抗战后洛阳就芬兰半自动的基础上,研制出这个华式快步枪。但生产时间为九个月,总量大约几千支。

日式武器,有其合理和科学。而国造武器,多数因为材质和工艺,事实上很不好。最典型的证据是七十四军,宁可装备二手的三八步枪也不要德国九八和国造九八系列步枪。

很简单,没有多少弹药训练的中国军队,一把容易掌握的三八远比威力强大的九八步枪更实际。毕竟国军要先解决有无问题,才好说质量。

要知道国府当时拥有的三百万支步枪中,十九世纪中国造的雷鸣顿,云士得,快利,毛瑟九子等不下三十万支。

所以,连取笑日本的资格都没有。

当然,说枪三八是不行。但中国有好枪,比如中正式,但只有一半的新兵在上战场前可以打三发训练一下,有一半到上前线前连枪都未开过,所以。。。。。。

家园 总结的不错,送宝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成功送出,消耗 铢钱 1 个,可能得宝。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加乐善、声望、帖得花总数】。

家园 连取笑日本的资格都没有, 这一句话就定了乾坤

如果能取笑日本,也没来的抗日了。那么强大的中国,日本怎么敢动脑筋。

真正的问题是,事隔70年,这个取笑日本的资格有无问题解决了没有?

家园 以老马看

日本敢不敢动脑筋的问题可以算是解决了;

取笑日本的资格有无问题目前还没有解决;

家园 老哥比我专业多啦,

这么说中正式是正规有版权的产品,就是不知中国的生产工艺造出来的怎么样。

我针对日本的轻武器设计来谈,其实也有点讨巧,因为毕竟日军有零式,也能造航母,整体制造水平比中国高至少两个档次。我抓住了日军轻武器的这些缺陷谈了一下,这些都是大规模列装的,觉得这些普通士兵用的东西更能反映总体设计能力。当然,这个是和美军相比的。

根据老哥提供的资料,确实是中国整体的工艺能力太差了。凭着这点家底,当时中国确实是没有嘲笑日本的资本呀。中国制造工艺能力薄弱,所以造成了型号杂乱,听老哥的讲述才知道原来有这么多枪在各个部队中使用,真是大开眼见。

关于中国二战中是否足够“山寨”我还是要多想想,呵呵。

另外,张学良原来有这么多宝贝,真是大老财啊。老哥能详细说说不?尤其是他难以解释的行为。

家园 受教受教

已经在用talkcc下河了。

家园 就别说国产的枪比三八好了。

钢材不过关,打几枪精度和射程就下来了。

家园 说三八大盖杀伤力差,那就是一个传说

二战的任何步枪,打中肌肉丰富的部位,没碰着内脏和骨头,那都是一穿而过。

三八大盖是世界名枪,和被你嘲笑的歪把子组合在一起,是强调“子弹通用化”的先驱之一。之所以有三八大盖威力小的传说,一是因为其膛线缠距稍小,二是因为革命的乐观精神,藐视敌人的气概。但是,这些都是被击中后幸存的人们说的,绝大部分是被击中后失去了生命。

作为一只杀人无数的步枪,设计精良,性能可靠的步枪,就武器自身而言,三八大盖是不错的。

家园 老实说,二战时的日本武器远没有差到可以让我们轻视的程度

这是老马在另一个帖子里的回帖

马克沁:【原创】一个国家的制式装备是要与其国情相适应的。

另外,楼主的这个论点也是有问题的。

在大砍刀流行之前,拼刺刀是拼不过日本人的。

尽管很不情愿,但还是要面对现实:抗战初期的大刀对刺刀,交换比对我方是非常不利的。

大刀的出名,在29军的喜峰口一战。29军装备和使用大刀唯一一个原因是一个字:穷!关于29军当年的穷状,可参考天涯煮酒关河五十州的《正面抗日战场——从“我的家在松花江上”讲起》的部分章节

《正面抗日战场——从“我的家在松花江上”讲起》

天涯FQ较多,脑残文不少,但这篇文章还是可以一读的。

  在晋东的那些日子里,29军的日子仍然过得很苦。如果换其它部队,也许早就撂挑子不干了。

  可是,宋哲元和他的弟兄们必须坚持。

  衣服破了,再凑合着披一披,鞋子烂了,索性扔掉,咱光脚的不怕他穿鞋的,枪支旧了,那就当烧火棍继续在肩上扛着走。

  反正已沦为宅男,哪儿也去不了,不用怕在外面丢脸。

  这次第,还是缺不了那句提精神的老俗话——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收拾好行装(其实也没什么行装好收拾),立刻开拔。

  阎老西你还别瞧不起人,爷爷只要有地方呆,就是睡草堆,也比蹲在你大门口遭你白眼强。

  这一路,29军走的都是夜路,白天根本不敢走动,倒不是怕日军的飞机空袭,而是担心被剿匪部队认做是土匪。

  其时,他们在衣着装备上跟土匪相比确实也没多大区别。

  穷且益坚不坠凌云之志,这句话放在29军身上还是很贴切的。

  对西北军来说,大范围使用大刀,某种程度上也是无奈之举。因为这支部队从建军开始,就时时面临着军备匮乏这一难题。

  大家反正苦惯了,饭少吃一点,吃差一点,还能忍受,无非是裤腰带束束紧,三顿变两顿,馒头变窝头。但军备差是很难忍的。

  你没子弹,今天不打靶,明天不打靶,后天上战场的时候,可能连枪的准星在哪里都找不着了。就算是想拼剌刀,那枪剌也没地儿找去——西北军的步枪不仅既老又少,好多还不配刺刀,这东东看似不起眼,工艺却很精密,很多小兵工厂能造土枪土炮,却愣是造不出合格的剌刀来(相对而言,手榴弹这样的铁疙瘩就比较好生产,下线的时候就跟下蛋一样)。

  事实上,只要有钱,这些都可以迎刃而解。可西北军一直都穷得要穿开档裤,连工资都发不出来,如何能拿钱出来买武器呢。

  一方面,是没钱买军火或好一点的军火,另一方面,在民国历史上,西北军善战却又是有名的,除了中央军,有几支人马,敢轻易跟这帮兄弟当面锣,对面鼓地打一场?

  他们靠什么能赢?很多时候,靠的就是大刀。

  说起来,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这个冷兵器的优点真是太多了。

  取材方便:有铁就行,用NN把菜刀的料就可集成一把大刀。

  制造简单:一个乡下铁匠就能完成,连普通机床都不要。

  最重要的当然就是省钱,不仅前期投入少,后期也几乎不需要增加任何投资,拿过来就能使。

  练打靶还要费子弹呢,耍刀的成本无非就是出身大汗。

  这东西,不光是被西北军看上了,晋绥军也用,再说开去,那时候只要缺枪少弹的穷部队,没有不打冷兵器主意的。毕竟,你在没枪的情况下,有口刀在手上,总比赤手空拳强吧。

  29军平时练得最多的,就是大刀,而且也是那一招两个动作,反来复去的练,没完没了的练,练到最后,不管处于怎样的境地,第一个从他们脑子里跳出来的,都是这个规定程序。这已经不是熟,是烂熟。 

  这是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的3月10日,已近傍晚。

  黄昏,夕照,刀光,剑影,勇气,热血。

  最好的武侠小说,也难以尽述真实战场上的这种刀刀见肉,招招见血的生死搏斗。

  日军当场被砍死数百人(“长城之坡,尽弃遗尸”),连赵登禹本人的两口刀都砍缺了刃口——跟29军打,一般你都不敢虚报数字,因为掉脑袋就是掉脑袋,没法拿受伤这些虚招来打马虎眼。

  29军的大刀猛,关东军的剌刀技术也堪称一流,以猛对猛的结果是,特务营亦损失不小,全营伤亡400余人,包括营长王宝良在内的8名将官当场战死。 

关键词(Tags): #军事#抗日
家园 谈起军械,老观绝对是专业级的大拿。
家园 老马的帖子早就拜读过啦!

也给了我很多启发,而且我也赞同你的观点,尤其是国情和装备的联系,事实上,我也认为有一国的装备和这些因素联系紧密。

至于29军为什么穷,其实也算自找的,29军一个军3万人的编制,老宋硬是塞进了10万人,军饷还按3万发,怎么能不穷,很多人的武器还是光绪20年的老枪,不仅基本没子弹,连刺刀也不能上。

29军的装备流行的是一把大砍刀,两个手榴弹。

武术界有一个说是,月棍年刀一辈子情,刺刀的作战形态需要的技战术训练应该是多于练大刀的,而且近身交战,确实砍刀威力占优势,还比较好学,所以29军能和精于刺刀功夫的日军较量较量。

后来,这个还成了先进经验推广,后来29军的人还有人混到了大刀教官。

我的本意就是说大刀好使,这个也确实是无奈下的好使啊。我和你一样,都对当时中国的制造水平有类似于切肤之痛啊。

家园 二战的枪弹都是贯穿伤?

关于三八大盖的威力,我是很早之前看的一个国军老战士松沪会战回忆录,他特别强调这一点,说不定真是乐观的精神在起作用吧。

对于三八大盖的性能,我没有怀疑。因为八路军好像比较喜欢拿三八大盖使,观望者在本版的帖子也说了这个情况。一只在战场上的受欢迎的枪必定有其优异之处,就像越战中的AK一样。

但是,三八大盖的优异也止步于中国战场,到了太平洋战场,这个优势立刻就消失了。以中国当时的工艺水准来看三八式,确实不错。但是从整个世界的主流来看(这样的说法显得中国完全不入流,悲),三八式的设计完全不能让日军对抗美军,美军强大的医疗后勤系统让美军牺牲的人数远远少于国军和八路。

我可能写的时候有点含糊,因为我潜意识里大概是以美军为参照,写三八的时候心里想的就是M1半自动的。特向你说明一下,我可能是以美军的武器来看日军的武器。说不定会有价值导向,也容易看出威力不强的地方。

我为中国那时感到惋惜,基本上和世界潮流完全脱钩了。不像是同一个时代的战争。也愈发觉得他们的伟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