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1921年后中国的某几个小十字路口 -- 黄河故人
就郭松龄的东北军和冯玉祥的西北军,都是有很强北洋军阀特色的部队。这种大军阀带着小军阀的结果就是:反蒋的时候拥护中央的多,抗日的时候汉奸多,剿共的时候卧底多。有些时候,你都不知道他们的部队开上前线是去杀敌的还是去投敌的。
就算是郭松龄跟李大钊绑在一起,能否迅速改变东北军的军阀做派?能不能在掌权不久打垮国民党的二次北伐?
更要命的是历史已经证明了,无论是郭松龄还是冯玉祥他们都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没有能够东山再起的能力。
只要有英美日等帝国主义的支持,有江浙买办资本力量的支持,还有北伐中另外的一只力量(李白桂系军阀)的配合,蒋介石发动412其实是早晚的事情,只是在爆发时间早晚的问题。
其实412也好长征也好抗日战争中的一次次扫荡等等都是TG命里的劫数。大浪淘沙,只有经历过历史的种种磨难,这才能使得当时的TG能肩负起改变中国历史的重担。而这个担子太重了,李郭冯他们挑不起。
我认为对于近代史的了解,可以让我清楚今天条件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先人的那些可歌可泣的事迹让我这个后人明事理长志气。
我也曾经幻想过,比如,如果瞿秋白不死他会不会成为周恩来第二,如果左权不死解放后是该是个大将还是上将,如果。。。。。
还是那句话:
送花。注:送花、宝推可能得宝 关闭
送花成功,可取消。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1,您推崇主席这是文章获赞的最主要原因;
2,您没有充分论证张如果支持北上的历史演变,虽然历史不容假设,但如果您借助深厚的历史功底,将此假设下毛王张路线斗争进行推演,并进一步推演因此而产生的历史走势,大家会很过瘾的;
3,蒋,张不能按您这样对比,蒋很早就被孙视为接班人之一,是黄浦的校长,在那个时代,按照传统观念,这个位置有多么重要,孙已经意识到枪杆子的重要,前面又有袁大头的成功经验,而让蒋来掌握,而蒋后来的所有无不依赖于此,而国民党的党政军从未真正统一过,"蒋家天下陈家党",因此蒋握有军权以此统党政;张是中央派到地方的领导,而此时主席党指挥枪的原则已经成为全党的原则,各地已经效仿,虽然张为了个人利益,通过党内斗争残杀异己,部分破坏了这个原则,四方面军在群众路线方面较差,但他也不能推翻这个原则,因为这是他所在位置的基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他推行自己路线时,只能造谣说中央跑了,另立中央,和蒋比较不妥当;
4,我选择相信毛刘之争,并不是因为主席感到权力重要不肯放手,而是路线之整,治国理念之争,毕竟刘已经在前台,如果二者理念一致,或刘的水平比主席高,会有后来种种吗?参看马前卒先生的论述;
毛刘之争,本质的当然不是权力之争,更多地是治国理念与革命理念的冲突。或者与时俱进的说,是“三块表”与“工农表”的冲突。
但表现在面上的,却是权力之争。因为主席看到了失去权力之后,对“工农表”带来的巨大损失。
那么,蒋、张的看法,我是不赞同兄之看法。宁汉分流,又宁汉合流,这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蒋的军事实力。
至于孙视蒋为接班人,并无明文或者遗嘱,只能臆测,蒋还无法成为惟一的、天然的接班人。当时权力三分,中央党权归汪精卫,地方实力派归两广,军权归蒋介石。
但蒋与张都有过以军事力量谋取政治利益的劣迹,这一点却是一致的。在中国历史上,似乎很少有以单纯的军事力量谋取了最终的政治利益的成功经验。如果一个从政者,以武起家,最后不蜕变为一个政治家,其结果都是“玩武者自焚”的结局。
这方面转型成功者,如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不成功者,就多了去了,如项羽,五代十国的各路诸侯!以武起家,最后又因武失身灭国。
老毛这一帮子人的影响力超过张国焘团队。首先党内一把的竞争上张国焘肯定争不过老毛。其次,只要组织问题解决了,张国焘个人在四方面军的影响力会马上崩盘。
张国焘最好的结果是军委副主席、八路军副总司令总政委,政治上最多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都悬。
他不会答应的,所以最后还是会分裂。
时,是不是进关参战,会帮谁,才是根本的变数,对中共的影响反是次要的.
张学良不送蒋,东北军不会那么快内乱,叫蒋拆了,以蒋的一向作派,一定会把他们调到第一线和日本人拼.后勤保障上一定会作手脚,结果很多部队会被拼掉,但这一过程中通共并被吸收的,应该也会不少.
西路军方面,兵力太少,打到后可能得到一些装备,但盛世才不会叫他们在自己地盘上招兵扩红,比较可能的情况是拿着苏军装备,向新疆外面打几仗,占块地发展,但临近地方都人口稀少,兵力展会比较有限.等联合抗日后,大部分人会被调去改编,八路可能会多两个苏械师.
谢参谋长好像不是日本士官毕业的,入学期次和年代都对不上。
再加一个链接外链出处
再多说一句,大名鼎鼎的“陆士第一名”蒋百里其实应该也不是,百度百科也只说是留学德国。考虑到很多历史上名气不大的人物都能在这个网页里列出,蒋百里被遗漏的可能性不大。细读历史的话,这种以讹传讹的事很多,也算那个时代海归的特色吧。感慨一下,不过百年前的事情,现在连个真假都说不清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