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给年轻管理者们的技术建议:1、引子 -- wqnsihs
社会企业成功不需要巧合和偶然,或者所根本就没有巧合和偶然。所以依赖巧合和偶然来编故事的小说我看不进去,太不真实。
我工作20年,就没碰到过什么偶然或巧合导致我幸运或倒霉,更没有因此摆脱危机或陷入危机。所有事情都是靠使笨力气,一点一点完成的,根本不可能投机取巧,更不会有什么戏剧性:平淡无奇。
支持继续侃啊,别动气
我们才有今天的处境和成就
我们传统是重视硬技术,设备,对管理非常漠视甚至鄙视。这个习惯是大学养成的,不纠正过来,我们的工程技术水平想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就是梦想。
由于我们这种传统,人家不信任就可以理解了。我们自己都搞不清的东西,怎么可能让国外业主接受?
对于一件事情,你知道前因,参与了过程,得出某个结果自然感觉是清理之中。但对于外人,不了解前因和过程,面对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感觉不可思议,于是就解读成了偶然和巧合。你可能觉得没有偶然和巧合,但在外人看来却是一连串的偶然和巧合。在你看来不过是平淡生活的一部分而已,但在外人看来却已足够传奇了。
好像有那么句话:生活变成了故事,故事变成了历史,历史变成了传奇。
就拿基金行业来说吧,在国外都是圈内混上起码二十年,经验、知识、阅历都积累的差不多了才能当上基金经理。国内呢,学校里出来做几年研究就去当基金经理了,除了会几个模型,他知道市场到底是怎么回事吗?几乎我见的每个人都是在炒消息,做老鼠仓,要能力没能力,要品德没品德,还没有自知之明。这些公司自我介绍起来都是率先引进什么制度(都是很简单的东西,没像忙总说的那种高科技),我想听业绩呢,听来听去找不着。就跟老欧洲一样玩实在的玩不出来了,就说自己有制度优势,这不是扯淡吗?跟国外比不了了,就自己搞一堆什么排名(新财富外加一堆最佳XX奖)关起门来自己玩,找点心理安慰,也不知道害臊。这样的行业就该来次大清洗。
忙总自己讲“机会有时就是耳边飘过的一话句”;是否应该理解成:使笨力气,做老实人,才有能力识别真正属于自己的机会。一旦有机会,破釜沉舟上。
回过头来看时,这就是巧合=必然。
小说里大概讲得多的是巧合+巧合+巧合=成功。
看来鬼子也是会跑不过就下绊子的
都看不清楚,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后面即使有机会你也抓不住。机会难点不是识别,而是把握。
1、识别:兔子会从前门窜出来,还是后门?靠近点,一枪搞定。 2、夯实+等待:退后80米,占领制高点——100米有把握。
3、有兔子吗?
有硬本事,且看到兔子的,用把握?半吊子,没看到兔子的,用识别?
还是不明白。
即使制定了,自己也不相信它,更谈不上执行了。而现在的一些咨询公司,做出来的很多漂亮的企业战略规划、报告,又感觉忽悠居多,在下任何结论前,都要有一堆免责性质的前提声明。真希望在忙总方便的时候,能给我们具体讲讲,比如企业战略的必要性、制定方法、实施步骤、更新方法等等。
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国内企业有巨大的融资需要(银行增资、地方债、房地产发债等等),国内有充沛的流动资金寻求投资机会,
这两种需求与供给,为什么不能在国内,由国内金融服务机构进行对接、服务呢?
在经历了二三十年的市场开放后,国家培育国际水平金融服务公司的思路,是否仍旧必须像以前建设国际水平的钢铁生产企业那样,立足于国际合作、引进,高举高打的建设宝钢呢?
而且,即使在宝钢成功的今天,为什么我们现在还只是停留在粗钢生产大国,高级钢材的生产还落后于日本、甚至韩国呢?
换句话说,虽然有宝钢,但钢铁行业只是大、还没有强。
金融服务业的将来,是否也是:虽然会有可能成功的中金、中投,但也只是大、而不是强呢?
看金融史类的书籍,JP摩根这样的顶尖投行,在开始的时候,在当时的世界金融首都伦敦,一样的没有信用、销售网络、以及定价权,只有结盟、或者说依附英国的银行,才能在英国发行美国公司债券和股票。而随着美国工业的高速发展、美国资本的迅速积累,开始对接美国的投资需求和工商业的资金筹集,到最后,变成了英国的资金,必须与美国的资金进行竞争,按照JP摩根设定的条件,通过JP摩根来获得在美国市场的投资机会。
这里的差别,在我个人看来:
JP摩根的发展,首先是服务本国工商业筹资的需求,并随着工商业的成长、建立起对美国筹资市场的垄断。同时开发、培育、把持了美国的投资资金市场。以此为后盾,再加上英国经济实力不断相对下滑,以及布尔战争消耗资金、这样的天赐良机,最后在金融领域打倒了英国,成为世界的金融盟主。
而现在的中投,拿中国国家的钱,给美国私募。好比JP摩根拿美国的资金投资英国的纺织业、而不是本国的铁路、制造业。
现在的中金,或者是拿不到房企这样筹资客户,也就是没有把控本国筹资市场。或者是拿到、但又没有、或放弃本国资金筹集渠道,也就是没有把控本国投资资金市场。
总结来说:中金、中投没有立足服务本国工商业融资、以及本国资本投资需求。没有坚强的后盾、基础、实力,只靠钱的累计和金融技术的提升,真的就可能在将来拿到国际金融市场的主导权吗?
如果确如忙总所说,不是中投、中金不努力,而是政策上的限制,那么这个政策本身,是否就是正确的呢?如果政策确实有偏差,那么交再多的学费、等再长的时间,是否就可以达到设想的目标呢。
所以,关于金融服务业,我是真不看好现在中金、中投的运营模式,反而看好非投行的招商私人人行、工农中建邮储。他们已经拥有庞大的国内资金筹集渠道这一坚固的基石,所缺的无非是另一端的股权、债券投资部,以及中间的金融产品设计部、这样的纯技术部门。等到政策开放混业经营,收购中金的技术部、项目部,或者直接收购美国的投行,绝对是新世代顶尖投行。
注:写到最后,发现以上议论,其实很有些局外人乱放炮的味道。
比如忙总以前提到过为什么中移动、中石油等低价海外股权融资,然后高分红。
就当是天朝百姓杞人忧天吧。呵呵
所有在中国能见到的,在美国一点儿也不少。一百个高层有五个出色的,三十个勉强的,剩下的基本上都是混的。关系和钱在那儿都是开路的。不同的只是方式。
以山某的经验,聪明人永远比笨人容易打交道,以利当头的人永远比满口原则的人可信,损人利己是常态,关键是个度,只有非常聪明的人在很特殊的情况下才能真正找到双赢,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能在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和对别人的伤害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已经是大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