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 匠 人 系 列 :之 : 木 匠 (一) -- 老光
铁匠,木匠,泥水匠,瓦匠和石匠,世人并称为“五匠”,古已有之。农耕社会里头,尤其少不得这些匠人。
这“五匠”所干的营生,多和人的生活与生产活动紧密相连,时刻分不开的。
譬如这修桥筑路,建房造屋打基础,少不得石匠开山凿石。起房造屋,砌墙抹灰,万丈高楼从地起,一砖一瓦,离不得泥水匠和瓦匠,一块一刀做起。大到雕梁画栋,直到楼台亭阁,小到起居饮食,安居乐业的门窗桌椅板凳,那一件又少得了木匠啰?至于铁匠,就更不消说得吧,农耕社会里头,耕田耙地的犁锄家什,直到士兵们手里的刀枪剑戟……,无一不是铁匠一砧一锤敲打出来。
这“五匠”之中,又以木匠为首。
木作行业中,古时出了个大能人,姓公输,名般,春秋时期鲁国人。后人敬畏他,称之为鲁班爷。相传是这鲁班爷爷发明了云梯,斧子,铲,刨,凿子,锯子,锉等器具与工具。以至于木匠的全套家什。到了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这才又派生出诸如砖匠,瓦匠,木匠,石匠,油匠……等等好多行业的工匠来。
众多行业的匠人,都把这鲁班爷爷供奉为自己这一行的祖师爷。盖因鲁班祖师爷本身便是个木匠。故而,各个匠作行业之中,均尊崇木匠为首。
旧时,凡修造建筑大的工程,各路工匠齐聚在一块,这“掌墨师傅”便由木匠来担当。这“掌墨师傅”便相当于如今的总工程师位置。
相传,祖师爷爷鲁班,仙逝后上了天庭,当了神仙,始终放心不下后辈的徒子徒孙们,常常在他们遇到难题的时候,飘飘然下凡来相助一把。
传说这故宫的角楼,颐和园的长廊,冀地的赵州桥,洞庭湖畔的岳阳楼等很多著名建筑,在修建过程中,都曾遇到过难题,每回,都是这鲁班祖师爷下得凡间变为凡人,点化工匠们才解决的。
记得小时候,就曾听过好多类似于这“鱼衔梁”,“土堆亭”一类的传说。讲的都是在修造过程中,工匠们遇上了难题儿,正愁得连饭也吃不下时,鲁班爷爷突然间就出现了。自然,祖师爷一来,再天大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呵呵!
譬如这“土堆亭”的白话,讲的是某朝时候,一地方要建造一座碑亭。这碑亭的顶盖,用的是整块巨石雕凿而成。等到亭子的基础打好,亭子的顶盖已然凿毕,要安装上去时,掌墨师傅这才想起来,这亭盖是整块石头雕凿而成的,重量有好几千斤,这又如何搁得上去呢?那时候又没得起重机一类的吊装设备,真正用两根木头做成的巴杆起吊的话,也不过就是几百斤的重量而已。可这亭盖有大几千斤之重,且又大又笨,如何能吊得起来哟!
眼看这峻工日期一天天逼近,掌墨师傅忧心如焚,急得踱来踱去打圈圈,弯弯转呵!
这时候,有人上前告知他,说是外边来了个白胡子老头儿,自报家门,也是个石匠,想投在掌墨师傅手下,讨碗饭吃。
这掌墨师傅正愁得莫奈其何,还那有心思管这个啰!可听说是个老头儿,想寻碗饭吃,看在都是同行份上,这人都要老的,自己这会儿也是将近六十的人了,也干不得几年了,便生了恻隐之心,要手下人把这老头儿领到厨房里头吃饭就是。
可过了一会儿,厨房内打杂的跑哈来,告诉掌墨师傅,说是那白胡子老头儿不见了!掌墨师傅一听,气不打一处来:
“不见了就不见了噻!有么得值得大惊小怪的哟!”
打杂的说:“正因为有点子怪耶,所以我才会来找您老人家噻!”
“有么得奇怪的哟?”
打杂的伙计说,这只有请您亲自出马看一看才好。
于是,掌墨师傅跟随打杂的小厮,踱进了厨房。进了厨房,一眼便看到,正中那张饭桌上,搁了满满一筲箕白米饭,白米饭上面,反过来罩了只饭碗。
掌墨师傅把那反罩着的饭碗揭开一看,啊呀!发现米饭中呈对角线插了四根筷子,这碗便罩在筷子上面的。
掌墨师傅是何等聪明的人啊!一看这竹筲箕盛着的白米饭中间,插着的四根筷子和那反罩着的碗,立马间想起,这一定是鲁班爷爷下凡相助的来了!祖师爷这是提醒俺呢,先挑土把这四根亭柱子埋没,等到泥土掩起了四根亭柱子,再从一头筑条缓坡道,捶紧实,然后,用滚木把这笨重的亭盖,慢慢地滚上土堆,待亭盖搁稳当后,再又组织人工,把这填满的土掏空起。这一来,笨重的亭盖不就安安稳稳地搁上去了么!
掌墨师傅连忙跪哈下来,望空中纳头便拜。感谢鲁班祖师爷出面相帮呵呵,要不是祖师爷爷给想出这绝法儿,工期一到,真就要吃不了兜着走呢!
!
不然老光叔前坑不填,又新开一个呢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今天第二宝送上
只是经历的事儿多一点,晓得的多一点而已罢!
不断地填,又不断地挖,才有味噻!哈哈!!
想起来就头晕目眩呢!呵呵!!!
也是用土把亭子先埋了,就露出顶部,这个和土埋脖子是不是很像?
然后填出通向亭子顶部土路,然后搞定亭盖,再把土去掉就好
比方说墓道上赑屃身上的那块大石碑,又高又大,通常是躺着凿好之后,再沿坡道拖上去,然后从坡道另一端下放到碑座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