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转帖】瞎侃反通货膨胀:1、引子 -- wqnsihs
是有公开报道的
主因基本上都在海外。以前是保护费换生存空间,不好说;现在是转型费和要和谐,也不好明说。老毛的时候,俺们是不用交保护费滴,不过得花国际支援费等(多支持穷伙伴,才能一块和大头抗啊),费用也不少。孰优孰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另外这些费里,也有些学费的意味。
没有一个大框架,单靠水性智慧,原有的空间恐怕基本都填满了。没有大框架,伟大复兴的“伟大”恐怕很有限啊。上位者是需要真正拿出些手段来。。。
老实人又一次被欺骗了。
社会总是冒险家和野心家驱动的。
想起一首歌:
如今不如当初想象
更别提实现什么愿望
也许因为固有的天真
太多的女人是同样下场
微软出的个人知识管理软件onenote,复制粘贴之后会自动附上网络来源,还有搜索功能。只要看过内容留下印象,马上就可以找到。
顺便向大家推荐使用。
只要看这三项数字(用电量、铁路货运量及银行放款),就可以相当精确地评估出经济增长速度。至于其他数据,尤其是GDP,仅作参考。
李副总原话,请问这些数字可以查到吗?
最高的时候到过900多,上半年的事了,确实是个故事,现在100块就够了。这个事情没什么实质影响,炒作应该是有,这是一款快停产的IC,完全有更好更便宜的IC替代,但作为一款比较经典的DSP,国内一直在用,而且量不大(有量的客户是可以得到TI的供货保证的),确实有点IC大蒜的味道,被人瞄到了。
那对于农民来说,只要仓储的问题能解决,最好的策略就是把种出来的,耐存储的东西,存起来等涨价了再卖。不知这算是可耻吗?允许你中央狂发货币,允许你地方政府和央企合谋炒地皮,允许金融玩家们把一个破公司包装一下以好几十上百的P/E上市,就不允许小民屯点东西作为一种最无奈的抵抗财富缩水的手段?
俺不客气地说一句,整个政府的决策思想上,仍然是在一个大部分已经是市场经济的系统下,却根本不敬畏市场规律,甚至成天琢磨着如何玩弄市场规律。这个报应是迟早的事。不要总想着人定胜天。所谓市场规律,就是最基本的人性在经济活动中的表现,这东西是没法玩弄的,玩弄它的后果会是惨痛的。
我国通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2.5%的存款利率, 10%左右的GDP增长,17%的M2增长之间的矛盾。只要系统继续这样运行,谁不屯东西谁傻瓜。而当升斗小民都看到了这一点之后,任何行政手段,其作用都是需要质疑的。
世界各地房屋泡沫破了不都下去了吗?
这是现行国家管理中普遍问题的一个具体体现。
最近看到篇文章:《财政部央行较真国库资金 经理还是代理》,和讨论的问题异曲同工。
这里有两个细节:
但为适应国库集中收付先支付后清算的改革,2002年央行对拨款的监督变成只对凭证票面内容的审查核对,国库对款项的内容没有拒付权利。
现实中,经理职责已经变成实质意义上的代理。国库决策中心由央行转向了财政部门。
在第一个细节中,央行本身是资金管理单位,但原来实际上插手了资金运用的行政审核,事实上成了财政部的太上皇。现在,退回到资金管理、以及形式审查。
在第二个细节中,展示了央行和财政部,在经理、代理不同方式下,巨大利益的不同分配方案。
央行要求做经理,如同中央和地方管理的现存模式,是有当时现实的原因:约束财政部乱花钱。因为当时财政部的上级领导单位国务院,缺乏对财政部的监督力量,委托央行在资金口把关。
但这是便宜之计,而不能把它变成常态。
实际实行中,现状是大家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可能是由于财政部的逐步自我约束,审计署的成立对资金使用的监督,再加上央行行政审核的不专业、效率原因。这是必然的正常状态。
回到地方债的话题上,您的解释、或推脱,其实就是长期以来的八个字:一抓就死、一放就乱。
不放权、影响效率。放权、管理失控。如果没有备案、统计、监督机制的配套,永远走不出这个困境。
而现在,大家都应该共识到:这些年国家总体经济力量的强盛,主要是由于地方的活力,而不是中央的规划、管理。河友陈经的《官办经济》把这事描述的很透彻。
将来的思路,应该是通过承认地方合理利益、权利,来换取对地方经济的全面、真实的了解和有效监督。
比如通过允许发地方债,来换取地方发债的中央登记,建立有各种市场力量参与的发债审批。同时禁止掉了各种五花八门的融资,排除地方制造隐形炸弹的动力和危险。
如此,才能兼顾效率、管理。
而这些,是经济管理体系内的工作,未必需要触动中央、地方的政治权力架构。
最终目标是万科东方尊峪,修仙去,只是不知狗年马月了。市中心,已经完全不考虑了。
到了那个时候,不知我手上还有没有钱。
原来想创业成功一揽子解决所有经济问题,最终被时间和政府玩弄了,收入增加了,在社会序列中反而下降了。
对于我们这些年轻人,还是要随大流,适当的时间解决适当的问题,杂志上的封面人物毕竟是少数。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3198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