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吃北京之卖肉夹馍的大刀小妞儿 -- 萨苏

共:💬155 🌺44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家园 好文,顶!

我也爱吃肉夹馍

家园 当年被占领区大部分老百姓都当顺民,

其实,这么两个鬼子,村里出来几个爷们儿,怎么都能把鬼子收拾了。抗战8年,真的像方军书里写的山西爷爷那样敢和鬼子拼命的很少,大部分都做了顺民。

据老人们说,我的老家村子处在两个炮楼中间,(但是我从小就关心炮楼到底在哪里,怎么一点痕迹也没留下?大人们都说不知道。)老百姓也是鬼子来了迎鬼子,八路来了迎八路,我们村一个年轻的受不得气,就暗里给八路军干事。南边的炮楼离村4里地,北面的炮楼离村子6里地。一个晚上,地方上的八路(叫县大队?)就把南边的这个炮楼围了。

这围了炮楼八路军也打不进去,还得小心着另一个炮楼鬼子出来,我们村这个人就向炮楼喊话:“缴枪不死。”他为什么不喊缴枪不杀,我就不知道了。坏事就坏在他本人是个大舌头,缴枪不死在他嘴里就成了“缴枪不喜”,这下坏了,八路军下半夜撤退以后,鬼子第二天把周围村子的一共3个大舌头全抓了。

地面上就托了人,送猪送养,告诉鬼子这些大舌头不是当晚喊话的大舌头,那个喊话的大舌头已经跟八路军跑了,好说歹说,最后人都快半死了才抬回来。几十年后,这些曾经被抓的大舌头们见到当晚喊话的大舌头还开玩笑。

接着说这个大舌头,他跟着八路军没几天就偷跑回来了,据他自己说是受不了那个苦,以后就一直在村里,娶了个不怎么正经的女人,也没有小孩儿。和他当年一块儿围炮楼的后来好多都是北京商业局、天津工业局、唐山某某办公室的局长主任的。80年左右,上面有政策为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但因种种原因流落在农村的人落实政策,其实也就是发些钱,让他们老有所依。他去北京上天津找当年他那些战友给他出证明,那些老干部们都给他说好话,证明他确实一起打过鬼子。这个过程很长,他一时想不开,加上村里一些人嘲笑他,竟然就喝了敌敌畏,死后没多长时间,那个钱就批下来了。

在我们家乡活动的这个县大队最著名的一个战例是成功袭击了村子北6里的炮楼,夺了几辆自行车,老人们说,他们然后就在我们村子头骑自行车(洋车子)玩,不久鬼子追来了,(当地可能有给鬼子报信的),这帮丢下车子没命的跑,幸好村子边有河,过了河鬼子也就追不上了。

家乡值得一说的人物叫张铁志,这是个化名,我也就刚刚记事的时候吧,他回老家,和我的父亲伯父们说他离家后的经历,现在是真的回忆不起来了,不然是很好的讲故事的素材,印象里我特别爱听他讲,每天吃完饭就拉着我父亲去他家,他家里也总是坐满了人,但是小孩儿只有我一个。

我记得起的一个故事不是他如何打鬼子,而是他受伤住在部队医院,和照顾他的护士好上了,伤好出院那天,队伍上来人接他,他抄起枪,朝着自己脚面就搂了火,队伍上领导见这种情况,就批准他们结婚了。这段故事我记得肯定是没错,但是,这个情节的真实性我有些怀疑(当然是长大以后才怀疑),这个“自伤”的行为怕八路军会处分他吧。他最后在唐山退休了,官做得也不大。他还讲过被鬼子包围的故事,我是无论如何组织不起来了,希望我的父亲还记得,回去我问问看。由那时开始,我就特别喜欢抗日故事,萨苏的《燕赵系列》让我真正过了瘾哪!

我家我的大伯被鬼子抓过,据大伯说,他自己最后跑出来了。大伯已经不在了,细节经过也就不能证实了。

我们村里还有做伪军的,当然后来历次运动都倒霉,他的一个儿子比我大,他上四年级,我上一年级在一间教室(农村都这样,老师先教四年级,留了作业再教一年级。)一年级的语文有一片课文,题目忘了,但是,内容还记得,是说贫农张大爷,腿上有块疤,是地主砍的,给一群小学生讲万恶的旧社会,记得最后几句:。。。。。。大爷听到这儿,半晌没说话,抬头望恩人,感动的泪流下,救星毛主席,派来解放军,斗到了狗地主,穷人翻身啦!。。。。。。这个课文里无数次的提到地主,每当出现地主,所有的小孩儿都挥起小拳头,向着这个地主孩子作砸的样子。

我的二姥爷日本投降那年,从关外回来,竟然带回家一个日本太太,太姥姥差点没气死,据姥姥活着时说,这个日本女人呆了好几个月,最后就走了。

家园 甭管嘛事,经您一说就特精彩。
家园 问两句

1、老萨一天发许多文章,怎么写的?为和雪个抢第一,累坏了犯不着。

2、“小妞儿肉夹馍”、“小妞儿的肉夹馍”,您下回可不可以把“小妞儿”和“肉”分开来写?怪吓人的。

开个玩笑,算是新年礼物吧。过去秀才人情纸一张,现在只是瞧几下键盘,与时俱进了。

家园 啊,这个隆福寺那块的肉夹馍我也吃过的啊!

是好吃,味儿特正.我也记得那个卖馍的大姐呢.还真是有点女武侠的派头!

最后一段真叫震撼啊!!!!!!看着我直想跟着嗷嗷地叫几声.那我就大喝一声:写得好!!!!!

家园 问萨太傅一声,土耳其烤肉跟这个关西肉夹馍是否有什么渊源啊?
家园 好象差远了点吧?不是萨,能多句嘴吗?

土耳其烤肉加馍是N多的火鸡胸给挤成一大整块,然后放到电炉旁烤.谁要的时候,先用大刀给片,然后脚到早烤好的跟国内的大火烧似的大饼里.哦,当然了,还要叫上点洋葱片,西红柿片和他们土尔其的特制的用土尔其的酸奶还有洋葱末,可能还有点奶酪调配的汁,同时撒上些辣椒面.可是这国内的关西肉夹馍是用老汁酱的肉.从制造方法看,好象差着点.

家园 看了这篇,想起四川的锅盔来

四川的锅盔,据说是当年武侯六出祁山时,军中士兵用头盔烙饼而来。

揉面时加入菜油、葱花,甜锅盔加糖,咸锅盔加盐。咸锅盔更受欢迎,有的还会加花椒面,擀成面饼,两面撒上芝麻,贴在烤炉炉膛壁上烤。出炉时两面金黄,香气扑鼻,外壳很脆。(我姐尤其爱吃脆香的外壳,然后把瓤塞给我)

锅盔里可夹的东西就多了。

首推回锅肉!川菜的回锅肉可算是名牌了,可现在上海饭馆里的回锅肉薄薄小小,喂鸡合适。真正好的回锅肉出自四川广汉的连山,上好的五花肉,用水煮至六成熟,切成巴掌大两分厚的肉片,加酱油、甜面酱、郫县豆瓣酱和香蒜苗回锅煎熬,至肉片卷曲如油灯盏~~~~肥而不腻,细嫩化渣,用锅盔一夹(啊呀呀,我的口水)

再就是凉拌猪耳朵,清水加花椒葱姜煮熟猪耳,切成薄片,油辣子酱油醋盐糖味精十几种作料,一调一拌一夹,又是另一番风味。贪嘴而怕胖的女娃子最喜。

不行了,肚子开始抗议了

家园 您这话在理

这也是我为什么喜欢姜文的《鬼子来了》的原因之一。其实绝大部分农民就是那个样子。

家园 感谢郡主解惑,老规矩,献花!

吃过几次,老实说,我还一直不知道那是火鸡胸肉看上去是一层层横垒起来的圆型片肉,然后用刀竖劈,就都成了小块。

土耳其的馍反正和中国的差不多,就是装的东西丰富点。我怀疑都是从中亚发源的,由土耳其人西传到欧洲,由回族东传到陕西?

家园 又被你钩起馋虫来了

口水哗哗的。

楼下一位兄弟说的对,去沈阳要试试熏肉大饼和正宗的鲜族风味。不过都有一个特点,量大呀,有的家庭小店直接整锅就端上来了,南方的朋友通常会被吓到。

家园 拿酒来

为萨老大的文彩和小妞儿的气节干一杯。

不过说句泄气的话,象小妞儿那样的太少。我听到的是会日语的导游最吃香,特别是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日本人有钱,又好古玩这口。导游就尽把他们往古玩店里带,老板买出东西和导游分成,四六开,甚至三七开,导游得大头。

家园 那古玩是蒙人的吧

我认识个算是书法家的,弄些假的专门唬日本人。他是把条幅拿到乡下,挂在灶台上方,用烟熏,还弄些饭粒之类的粘到纸上吸引苍蝇去爬,搞的好像年代久远似的,对日本人可以卖个高价。

家园 整个儿一个馋死人! 回北京的时候,一定去隆福寺!

还有一个什么,泡馍的,据说也有不少人吃.还是那玩艺儿过时了?

家园 想起了一个餐馆打工的

我们和他挺熟。那年中美撞机后不久,我们又去吃饭,他说前一天有个中国客人和一个美国人吃饭,一顿饭中这个中国人一直在说中国人怎么不好,怎么撞美国飞机x胆包天,等等等等。说到后来这个打工的实在听不下去了,走过去问那人:“我们老百姓不懂别的,就说你美国离我们这么远,你到我们那儿干什么去了!?”那个人哑口无言。

饭后不知为什么那人还是给了小费。侍者把钱扔到他身上,说:“你xx也算中国人!爷我今天就不要你的臭钱!”

有时我想,如果我们遇到了那样的人,也许顶多是侧目而视--我们的“教养”太好了吧。这就是为什么我敬佩这个小妞和那个侍者。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