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老兵不死 只是凋零 -- 北宸
其中之一,就是很讨厌被称我为师兄,或师傅,或**(姓)哥……
我从来告诉别人,或直呼其名即可
那篇文章被河里板砖儿给砸的。。。
只要抗日,就是英雄。只是感慨而已。如果没有那么多汉奸,抗战的结局会是什么?现在的中国又会是什么样?个人认为,中国汉奸多首先在于惩治太轻。尤其是现在,公然发表汉奸言论者比比皆是。如果在国外,这些人早吃牢饭去了。
我这号的天天泡在河里不吭一声,平时也不写帖子,对河里没啥贡献的,这样的人辫子最少。
不过这个好像和辫子没关系,而是和一个人如何认识世界,如何思考问题有关。
一、事实证明,蒋先生抗战的立场是不坚定而且时常动摇的,就连美国盟友都看出了这位惯骑两头马的委座心有旁鹜……
二、光复后的蒋先生并没有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戴”,更惶论“真实反应”——先生甭瞅光复那天在重庆大街上吹呼“蒋委员长万岁”的人们,这远不是“全国人民”之全部!“全国人民”正是因为在抗战中认清了这位委座的本来面目,才被土共忽悠得用脚投了票,或者把选票变成了子弹压进了枪膛,变成了小车推向了前线……
俺看了后觉得恰恰相反,费那么大劲儿折腾了一两年才端了鬼子一中队控制的几座炮楼,离“抗战胜利”还远着哩!
《地道战》反映的是“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这个真理。片中着重表现的是:泥腿子高梁花子中蕴藏着极大的智慧极大的战争潜力,赢得了他们就造成了最终赢得战争的前提条件。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唯有老毛作为最高领袖的二十多年,中国人至少在表面上接受了人人平等这一观念。
而在此之前,或在此之后,中国人从来都是等级社会的忠实拥护者。
--斯蒂芬·茨威格《异端的权利》
我很喜欢《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面一个个用鲜艳明快的色调讲述的叛逆与冲动的故事。中国传统中的儒学特别是宋明以后的儒学就是以压抑与专制为宗旨的,而《阳光灿烂的日子》的青春的苦闷与躁动就恰恰是对压抑与专制的愤怒,是对代表传统的话语霸权的反抗。从“五四”以来对传统消解的新文化精神总是以一种青年的面貌出现,就说明了这一点。
思想的本质是质疑与发问,也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得以实现。叛逆是表达思想的需要,其身份是“另一种声音”与“又一家之言”,是为了破除官僚凭借的话语霸权而对“他言”的压制,也正是为了让所有人可以畅所欲言。
正因为如此,叛逆不是咄咄逼人的姿态,不是急功近利的行为,不是“就是好来就是好”的那种万马齐暗式的对思想的剔除。堵塞思想交流与对话沟通的渠道,思想就失去了源泉,其本身也褪化成为对“他言”的压制行为的“伪叛逆”。
交流需要的是求同存异,需要的是对不同价值观的宽容与尊重。没有了宽容与尊重,又谈何思想?
之前的贴子里当某些人以国民党军的个人英雄事迹为其总体的抗日能力涂脂抹粉时,我习惯问一句:能以个人英雄事迹掩盖国军总体的抗日水平低劣?
轮到你这里,我得反过来问一句了:能以国军总体的抗日水平低劣来掩盖其以八百壮士等为代表的热血将士的爱国情怀么?一件是一件,为什么总要混到一起来说?
你说小兵张嘎,节振国胜过谢团长百倍,衡量标准是什么?
都是为抗日抛头颅洒热血的先辈,为什么强分高下,还分得如此离谱?
难道因为不是好友。。。?这不就是双重标准嘛,而拍砖的倒是统一标准,一视同仁的。。。
pls,请将你回复中的具体河友名、身份删掉。谢谢
两年跨度?我回去再补片看看。
这个大扫荡持续了近两个月,结果是冀中根据地全部变成敌占区和伪化区,主力部队减员近半,“无村不带孝,处处闻哭声”,那可是影片一开始就交代了滴……
然后是次年春天武工队开始渗透,到地道战形成气候,已经是1943年下半年了……
唤起人们心中隐约的共鸣。
内牛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