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回应忙总的朱总理干的六件事(一) -- cgangcm
功劳都归我,错误都归别人。
哈哈哈!
即使你没有别的意思,但是让一些河友看起来可能还是会觉得不舒服,河里最近戾气太多,因此引起一些争吵就不太好了。
老兄的帖子我都看过,一看就是行家,光靠事实说服力就够了,语气上、语言上还是和缓一些为好。
任何一个国家,存款准备金即使不通过收购外汇成为基础货币,也会以其他方式进入基础货币的,
我曾经听农村信用社的人说过,因为信用社本身收储困难,所以就从人民银行贷款,然后再贷给农民,从中挣取利差。
这个从人民银行贷来的钱是不是就是各商业银行存入的准备金?这种方式是不是就是你说的存款准备金以其他方式进入基础货币?
当时没有这样的改革,死的更早更快。
以前是央行操作的一种手段,再贷款主要由人民银行各分支行根据总行的计划对当地专业银行发放,再贷款成为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最重要的渠道,占基础货币供应总量的70—90%。特别是在1984—1994年,再贷款的发放,弥补了重点建设资金缺口,有效调整了产业结构、地区结构、调剂了部门间资金的余缺。因为这一时期再贷款操作大都刚性较强,所以丧失了吞吐基础货币的灵活性。1993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决定改革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收回人民银行分支行供应和调剂长期再贷款的权利,分支行再贷款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发放短期资金,灵活调剂商业银行流动性,从而来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扩张能力。
同时,在97金融危机后此后,由于受亚洲金融风波的影响,少数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危机,央银及时发放再贷款,化解了地方金融风险,担当起了维护金融稳定的重任。支农再贷款是从1999年开始实施的旨在支持农村信用社改进支农信贷服务,壮大支农资金实力,促进“三农”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项新的货币政策。后来金融改革深化,农村信用社改制,2003年,央银行放再贷款、专项票据1700亿元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支持。
所以这个钱不是简单的准备金,而是包括新发的,票据等各种来源资金。
我记得94年汇率是从5.8一下贬到8.7.离当时黑市价1比10点多接近,基本符合现实了。
名义汇率比实际汇率人为高估,基本上是所有计划经济的通例,我国也不例外。有人算当时的物价,试图证明没有高估,那是不对的,因为他没有算票证后面的隐性成本价格。
汇率人为高估,实际就是政府试图用行政手段,占外币持有人的便宜。但是如此以来,1.会导致交易减少,境外外汇不愿进来,总量减少或不达实际需求。而境内的外汇,也不愿与政府交易,宁可走黑市。
2.如楼主所说,汇率人为高估,会抑制出口,放大进口,从而加剧外汇失衡。80年代,一般消费品大量进口,行政抑制了,就转走私。设备等生产资料大量进口,不仅会压缩国内生产商的市场空间,而且更重要的是,会导致国内企业负债低估,后来90年代后期,国企走入困境时,大多会发现压垮企业的最后稻草,是那些引进的国外设备,汇率一变,所要还的利息大增。
其实房价是很合理的,只是你们觉得贵而已。没钱买啥房子呢,80%的人都有房子,调控房价那是打击大多数呀。
如果把前任的制度定为不可更改,那么要任何人当总理不是一样的吗.
如果认为制度有问题,那为什么不改?
改了下.
是国与国之间整体经济运营效率的比值。
但汇率高估后账面好看啊.
日本人对中国有一个地方怨气很重,那就是日元贷款,在他们想来,给了中国那么多无息贷款,中国人非但不说一声谢谢,还一直追究战争赔款问题.
其实中国人是被这个贷款坑苦了.花钱的时候开心啊,无息贷款啊,还钱时就痛苦了,三倍多本金啊,正宗高利贷.
“任何一个国家,存款准备金即使不通过收购外汇成为基础货币,也会以其他方式进入基础货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