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形形色色的驸马(上) -- 履虎尾
“驸马”是皇家门婿的俗称。这个“驸马”本来是个正经八北的官名,全称为“驸马都尉”。据《百官公卿表》所载,驸马都尉设置于汉武帝时期,其职责为“掌副车之马”。到了魏晋时期,曹魏的何晏开了先例,以帝婿身分授官驸马都尉。接着,西晋杜预尚(娶)安陆公主(宣帝司马懿之女),王济尚常山公主(文帝司马昭之女),都被授予驸马都尉官。于是乎,就成为通例,此后尚公主者一律要加授驸马都尉官号。就连此前的尚主者,也为民间百姓追称为驸马爷。
提起驸马,人们最先联想到的,就是“忘恩负义的陈世美”了。舞台上的各类驸马中,以陈世美最有代表性。陈世美是千夫所指万人唾骂的负心汉薄情郎的典型。自从出了陈世美,其他的负心者们,不论是李益王魁,还是李甲莫稽,通通背靠大树好阴凉了。直到今天,只要有男人移情别恋,就必然会被骂作“陈世美”。而陈世美所抛弃的妻子秦香莲,则是世间一切怨妇冤女的代表,直到如今仍然被寄予无限的同情。
陈世美与秦香莲的事迹,是通过传说演绎产生的。其故事渊源,是宋代南戏《赵贞女》。这本南戏已经佚失,其故事情节大致是赵贞女的丈夫蔡伯喈进京赶考,中了状元。蔡伯喈贪恋富贵荣华,入赘相府,抛弃了妻子双亲。赵贞女在家乡独力支撑门户,公婆死后,她以罗裙兜土筑坟;然后身背琵琶,进京寻夫。谁知蔡伯喈不仅不肯相认,竟还放马踩踹妻子赵贞女。蔡伯喈的倒行逆施,引起了人神共愤,天上的雷霆将其震死。明代文人高明根据《赵贞女》的故事,写成传奇《琵琶记》。高明对原故事的主题进行了篡改,把原来鞭笞负心男儿的故事,改写成一部劝忠劝孝之作。而现代舞台上的各种《秦香莲》,恢复了原型南戏《赵贞女》鞭笞负心男子的主题,并将故事的时代改为北宋,借清官包拯之威,将陈世美铡死在虎头铡刀之下。
有出京戏《铡美案》,演绎的就是陈世美秦香莲的故事。不过,在五六十年代文革之前,舞台上最出采的可不是京戏《铡美案》,而是评剧《秦香莲》。
在中国的当代戏剧中,以观众听众戏迷众多影响大小而论,京戏是无可争议的老大,老二呢,是河南豫剧,而评戏则是老三。中国评剧平白如话,易懂易学,老少皆宜,雅俗共赏,因此风靡北中国。五六十年代,影响最大的评剧大戏有四本,这就是《小女婿》,《刘巧儿》,《杨三姐告状》,以及《秦香莲》。其中的《刘巧儿》和《秦香莲》还被拍成了电影,更是扩大了影响。除此之外,还有《茶瓶记》,《小姑贤》,《刘云打母》,《王二姐思夫》等等众多的小戏。
在文革前的电台广播中,俺曾多次收听此评剧。若论起剧中人物陈世美的性格形象,其简直就是今天网上经常出现的暴发户的化身。从戏的开头直到结束,陈世美有过多次缓和矛盾下台阶的机会。妻室儿女找上门来,他本可以立即认下,而将皮球踢给第二个妻子“皇姑”;待到王丞相上门拜寿替其说合时,他更可以就坡下驴,把球踢给王老相爷;直到韩琪死后,他对证到了开封府,包拯也反复苦劝其悬崖勒马,可是他还是死鸭子嘴硬,自以为自己是皇家门婿,别人奈何他不得。呵呵,你当你丈人是李刚啊——
舞台上再一个人们熟悉的驸马形象,就是《四郎探母》中的杨延辉了。金沙滩一战,只杀得刀光剑影,血雨纷飞。杨家将七郎八虎,经此一战,仅剩下六郎七郎二人,带伤逃回。在混战中,杨四郎延辉遭遇了辽国铁镜公主,交起手来。十几个回合之后,铁镜公主抛出暗器红锦套索,将四郎生擒活捉。四郎被俘后改名换姓,拆“杨”字自称姓木名易,被辽国招为驸马,与铁镜公主结为夫妻,困在北国一十五年。京剧《坐宫》是《四郎探母》的第一折,更多的时候是单独出演,是非常有名的一出折子戏。《坐宫》中的人物就杨延辉与铁镜公主夫妻二人。两人这一番对唱,时而曲折委婉,感人肺腑;时而慷慨激昂,直抒胸怀,真可谓是唱尽了人间的夫妻母子家国情也。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舞台之上还有个另类驸马,居然还有个“女驸马“,这就是黄梅戏《女驸马》中的冯素贞。提起黄梅戏,不能不提严凤英。上世纪五十年代,一场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唱红了全中国。严凤英在剧中扮演七仙女,另一个著名演员王少舫扮演董永。想当年看这个电影的时候,同院的邻居阿姨婶子们,一个个穿红戴绿,梳妆打扮得齐齐整整,她们嘻嘻哈哈吵吵嚷嚷涌进了电影院。俺母亲抱着俺三弟,挤在阿姨群中。俺当时刚六岁才上学,牵着俺二弟,跑在母亲前边,跟孩子们混在一起。电影院里那个噪杂,都开演老半天了,大家还不闭住嘴巴。在“路遇”时大家一起开心;“织锦”时大家一起跟着犯愁;“还家”时大家一起跟着哼唱;演到天兵天将拉住七仙女和董永,夫妻二人生离死别时,有两个阿姨竟然低声抽泣起来……到五十年代末,另一部黄梅戏电影再次引起了轰动,这就是严凤英主演的《女驸马》。在戏中,严凤英出演主角冯素贞(“董永”王少舫此次扮演糊涂媒人老丞相),塑造出一位善良聪明机智勇敢的少女形象。冯素贞父母嫌贫爱富,将贫穷的女婿李兆廷陷害入狱。冯素贞离家出走,冒死救夫。这一去经历种种:女扮男装,冒名赶考,偶中状元,误招驸马,洞房遇难,宫廷逢险,尝尽了酸甜苦辣,直到最后皆大欢喜……整个剧情看似离奇古怪,然而毕竟还在情理之中。
戏的第二场,考中状元的冯素贞,心花怒放,得意洋洋,这一段唱如行云流水,脍炙人口,把人物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
(12156—5,32356—5,1216562766135656)
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56535653212532—)
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哇)好新鲜(哪)。
我也曾赴过琼林宴,我也曾打马御街前。(56535653212532—)
人人夸我潘安貌,怎知纱帽罩(哇)罩婵娟(哪……)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越剧,评剧,豫剧,甚至秦腔,但是我们要以官方承认的说法为准嘛,即使在《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的篇章里,也只对一个除京剧外的剧种作了专门介绍,就是我们越剧,并且明确它是“全国第二大剧种”。
而且越剧流行的地区也是挺广的,且都人口众多。又而且,拍了那么多越剧电影。。。再再而且,连红楼和梁祝也是越剧的。
送花成功,可取消。有效送花赞扬。恭喜:你意外获得 8 铢钱。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7。本帖花:1
月色兄啊,越剧是方言戏,影响局限于本方言区,外人听不懂啊。就像广东的粤剧,就是两广人听得懂;福建的闽剧,就福建人听得懂。
北方戏就算能听,在南方也一样不流行,没什么影响。就算京剧,它其实也不是全国流行,南方听的人就少多了。
要知道,戏祖宗可是在南方的。越剧的影响还用说吗?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我家有个小九妹。。。
老虎,你难道连官方说法也敢不尊吗。。。我们这儿的学校音乐课本里,我也看见过越剧是全国第二大。。。
小时候可喜欢了,虽然都不懂,就是瞧个热闹.
严大师的《女驸马》的冯素珍要比7仙女高一个档次。是大师演艺生涯的最高峰。
其中“我本闺中一钗裙”在戏迷眼中才是经典中的经典。能不能唱好这段也是衡量后继者能力的一个重要考题。所以为啥有些演员粉丝再多,很多戏迷也不以为然的原因。
在天仙配的时候,严凤英只有唱腔和脸,身段还是很业余的。到了女驸马,严大师各个方面都已经炉火纯青了。当然相比较而言,冯素珍的人物本身也比七仙女要丰满复杂很多,也给表演者留下了很大的表演空间。
如果女驸马是一朵红花的话,严凤英的其他作品都是衬托这朵红花的绿叶。包括《天仙配》、《牛郎织女》。
当个陈世美太难,太难了。
严凤英的戏,真是百听不厌啊。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兄台何不扩展开聊一聊?俺的水平也就能听懂“中了状元头戴冠,大红锦袍身上穿”。
当年还是小学生的时候,爸爸买了磁带,墨绿色壳子包着2盘带,天天放,几个月后我居然可以从头哼唱到尾,包括过门。
后头在学校里听了很多秦腔,豫剧、湖北大鼓、湖南花鼓戏也听过,都是听得懂而已。直到接触到昆曲,参加多次拍曲,才算能欣赏了。
月色MM说越剧是第二大剧种,可能人口上是吧,江北扬州南通我有网友是越剧迷,再北边就过淮河到北方地界了;小区公园里很多阿姨唱越剧,可我听不懂,就没仔细欣赏了,曾到金华同学家做客,他们只听婺剧,语言门槛还是不容易过的,上面我听的懂的也都是北方话系统的。
还是佩服昆曲创始人的远见,虽然在苏州,却规定要用中州官话来演唱,语言门槛低了,听众、剧作家、曲作家就多了,才能发展流传。
语言上确实有这个问题。一两出名剧还要边听边看字幕,没有字幕的,真跟外语差不多。
送花成功,可取消。有效送花赞扬。恭喜:你意外获得 4 铢钱。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3。本帖花:1
每一次看这些东西,我都想起曹雪芹。
穷酸文人和穷文人之间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豫剧,光河南人口就有一小亿了吧。
加上皖北、苏北、鲁西南、陕西、河北、陕西....
豫剧的影响力,没有3个亿是打不住的。
越剧和黄梅戏一样,都只能算作“小戏”。是没有严格的行当、程式、门类、身段甚至流派的区分的。所以只能演“才子佳人”、演不了“帝王将相、牛鬼蛇神”。在戏曲史的地位是比不了秦腔、梆子、粤剧甚至闽南高甲戏的。
至于说流传和传唱范围,这个大概黄梅戏在地方戏中应该算第一的。“夫妻双双把家还”“中状元”大概是个中国人都能哼哼的了。更不用说在港台曾经有着巨大影响力的黄梅调电影了。甚至连邓丽君和林青霞都是靠黄梅调发家的。
越剧除了语言的问题之外,唱腔也显单调,也算不上动听,这个是个人意见,月哥请轻拍。
戏曲是越来越小众的东西了,迟早都是神马浮云了,这个是靠保护和抢救救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