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风声惊聩》实体书在此 -- 秋原
昨晚收到出版社的邮件,被告知本书的样刊已经出来,稍有遗憾或说特别的是,图书销售商不喜欢风雅的“惊聩”二字,而我一个人这条小胳膊又拗不过出版商的大腿,本书只好取另外一个名字了《大片时代——冯小刚和华谊兄弟》:
从2009年9月开始,到10年9月正式和出版社签约,前后经历一载,中间和至少三家出版社发生过接触。
本书创作时间约为一年,酝酿时间可不止一年——基本上,我把自己从01年开始,对冯小刚、王忠军/忠磊兄弟、华谊兄弟集团和中国电影产业的一系列文字,都做了一次总结性的分析。
除已在西西河和音速论坛连载过的八个章节以外,还收纳了在两处论坛发过的其他一些帖子和没发布的内容,包括:
《“风声”惊聩之下的华谊兄弟与冯小刚》——链接出处
《关于电影“票房”与“票价”的集中话题》——链接出处
《四月闲聊“经纪人”》——链接出处
《葛优的“帽子戏法”》——链接出处
本书也将作为广西师范出版社的重点推介图书参加在本月8日开始在北三环国展中心举行的北京图书订货会。
洒家原本计划在音速上和诸多兄弟搞个签名团购,不料音速突然休克了,眼下把消息便首发到河里便是了~
原本的想法是看顾上拙作的诸兄弟说明一下,我把人数和册数统计出来,以一寄给列位,这样即了了心愿又能打折扣。以前没运作过这种事,本来就属于没经验的菜鸟,现在更是没有着落了
这是出版社在豆瓣上开设的专题页面,欢迎诸位前去捧场:外链出处
秋老师,需要支持
秋老师以后路遇美女搭讪要小心哪。。。
前天下午路过西单图书大厦时顺便进去逛了一圈,二层的电影艺术类书架上已经摆上了。
恕节后工作安排比较多,目前俺只就知道这些了~
书上市,作为写字者的心情;就和作为导演,在电影上映后期待票房与舆论反响的忐忑心情一样一样地
俺不过就是影视圈里一个小辈而已。这本小书里写的东西,圈里对相关环节比我经验丰富的人多了,只不过我斗胆把它们落实到白纸黑字上了。
而且在从前年秋天写得过程中,明显感觉自己积累的不充分,还有一些图片资料,因为没有解决使用权的问题而没有放到书中,颇为遗憾,这两天总结一下,一起补发到这里吧。
如果现在让我给自己做个评论的话,也就是题目这句话了——习惯观察,观察的没那么细致;善于思考,思量的并不算深刻。
昨天从出版社那里知道一些情况:
一是单从北京地区的销售来看,书卖的不好,从一月上市到现在,在北京销量尚不到50册
二是如此杯具的销量,居然还是影视艺术类书籍里排名前二十?!原来这一类型的书销量都不高~
另外一个我事先没有意料到的地方,就是自从三月开始,以各种身份找我打听影视圈相关情况,有意表示合作的人大大增加。11年以前,平均一年能和大致十几波抱着这样目的的人士会面;而今年仅仅3~5月,就已经达到了去年的水准了~
现在的感觉颇为尴尬,有点哭笑不如的滋味了。总之,通过这一年多运作这本小书,让我对图书发行这个以前从未打过交道的行业有了丰富的直观了解,收获了各种各样的经验、教训、无奈和意想不到。
本人在此感谢豆瓣、音速、电影网、西西河上的诸位的热心关注!
谢谢大家!
《大片时代:冯小刚和华谊兄弟》创作时,同门师兄弟AVID同学提供两张很有代表性的照片,还配上了文字,但最后因为版权的问题没能随书出版,只好舍弃了。现在一并补上
特别感谢一下AVID同学!
王中军是善于驭人的人,他找到有强烈上进心的冯,让冯完成了从草根到大腕的蜕变。一个智慧的贵族统帅着麾下那些微末出身的战将,是最容易成功的组合了。这张照片来自华谊上市当天,冯小刚和王中磊在现场被记者镜头捕捉到的一瞬间。可见冯小刚激动的神情,全然溢于言表~
……
这是08年开春的“两会”,当时张会军校长拉着毕业于自北京电影学院的政协委员们合影。然而不经意之间,冯小刚出现了,他果断地插了进来,把自己加进了“第五代”的学院派阵营当中,搞的张校长挺郁闷,本来是想放到建院六十周年画册的。冯用自己行动表明自己和第五代导演的等同关系,并成功地站在最显眼的位置,神情十分满足。
左起依次为:张会军 尹力 冯小刚 张艺谋 陈国星 冯小宁
我觉得书名起的不够市场化(市场运作与宣传等先不提),我觉得如果起名为:《华谊和冯小刚,不得不说的故事》、《华谊公司内幕》之类恶俗的名字可能会更好些。
以上内容,纯属玩笑,呵呵。
另外,这两张照片确实传神,赞一下。
不化妆,确实看着挺吓人外链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