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关于电影“票房”与“票价”的集中话题 -- 秋原

共:💬89 🌺47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关于电影“票房”与“票价”的集中话题

    二月下旬,到一所高校参加一见面会,主谈大陆的小片——低投资的文艺电影,也包括这几年投资更低的数字电影,中间说到了电影的票价。

    因为当天是周日晚上,返校的学生很多,场面十分热闹。期间我讲过了安战军执导的《看车人的七月》,这是典型的低成本文艺小片。下面学生给我两个出乎意料的反应:

    一是当学生会小头目客串的女主持人问台下:“这个电影你们看过没有?”底下一片积极普遍的反应让我感到有点吃惊,我原以为这种上映时没有经过强力宣传的小片是不会有多少年轻学生知道呢~

    二是如今学生们的坦诚,接下来问到他们是怎么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回答上来是异口同声的“盗版”,声音响亮、干脆,绕梁余音之后还紧跟着一片爽朗痛快的嘻笑~~

    关于讲范伟在此片中出色的表演我不赘述了,但后面有人问到如今的电影票价问题,立刻引起共鸣,我朝大学生们的质问高度一致:

    “怎么这么贵?!”

    05年底,我一朋友两口子烧了一回包,赶集似的在《无极》上映后第一个周末去消费,两张票钱二百,散了场已经是凌晨,只能从城里打车回到位于我国不可分割那一部分的家,车钱又花了二十,这还是临时跟人家拼车呢,在匆忙中他老婆还把什么值钱的东西落车里了,“高高兴兴进京城,骂骂咧咧回通县”。这几年张、陈两位导演的商业大片,我就参与过这一部,居然就是口碑最恶劣的那个,居然他就自己掏钱看去了,居然他还认识我。此人事后骂了小一个月的街,弄的我灰头土脸的,电话上显示是他的号我都不敢接。

    如今无论是三大导演的商业大片还是如《看》这种文艺片,或者06年《疯狂的石头》那种数字片,上映初的票价都在40元以上,普遍价格是50~60元,如果是首映日当天或首映后的第一周末,还要高到80~100元。以帝都和魔都而论,这两年有不少装修豪华的新影院建成营业,这些影院的首映日午夜场票价甚至超过100元了。而象美国,大片上映时的票价十几美元,如果耐心等到上映三~四周再后去,还能买到4~5美元的低价票。相比之下,中国的电影票价的确显的有些昂贵的。

    一场电影的成本,包括电影院的运营支出,拷贝的磨损,给发行商的比例分成等等,把这些东西加在一起,体现在票价上,20元不仅绰绰有余,还有赢利的富裕,而且这还是在上座率80%的情况下。中国电影的相对高票价,纯粹是制作、发行和院线三方共同制造的商业行为。有人看到这就说了,这不是废话么,谁还不知道是商业行为,无利不起早么~

    那么今天,俺就说说这个“商业行为”是如何操作的。

    噢喉,演出又要开始了……

    现在这个动辄50元的票价,风气是从1994年引进十部大片开始。至少在93到95年夏天,我还看过五元钱/票的《霸王别姬》和十块钱/票的《阳光灿烂的的日子》。等到施瓦辛格主演《真实的谎言》上映那会儿,全北京就已经很难找到20块一场的电影院了。

    说到票价,就必须要说到发行,而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关键词:分帐。这种按比例瓜分票房金额的方式是现在中国电影发行/放映中的通用标准。1994年中美谈到大片引进问题时,美国片商、负责外片发行的中影集团发行公司、院线三家协商的分帐比例大致是三三四。也就是说,一张票钱卖50元,电影院自己留下20块,剩下的30打回中影,后者再分一半给外商。从94年引进一直到98年初《泰坦尼克号》创造中国电影票房记录,一直执行这个分帐比例。

    在这个过程中,负责发行的中影集团要自己做拷贝,自己掏钱搞映前造势;电影院也有反映成本,只有美国人只需要出让大陆发行权,不需掏一分钱,如假保换的零风险~

    那个时候的中国电影,就和当时我共和国的年纪相似,到了四十多岁的更年期了,这一年,《活着》没有通过审查,国内禁映,靠香港投资、打成港片的身份去嘎纳参展的。

    俗话说,有压力才有动力,美国大片引进两年之后,中国电影届就该想如何对付了。1996~1997,可以看做是中国电影转型的一个分水岭,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有三个:陈凯歌《刺秦》、谢晋《鸦片战争》、冯小刚和《甲方乙方》。在本篇中,我不展开关于这三位导演和他们的作品的相关评论,而仅仅讲述就他们在开拓票房市场方面作出的种种积极行动。

    今天我们说到国产“大片”的时候,很多人总是说到由张艺谋执导、在02年年末上映的《英雄》,似乎这才是纯粹大投资大制作商业作品的开始。这个观点是错的(对于张艺谋本人来说的确如此),实际开创者是陈凯歌导演的《刺秦》,比如提前点映,造势包装,人民大会堂豪华首映式,主创人员多站宣传等等现在这些屡见不鲜的商业噱头,都是从《刺秦》开始的。05年《无极》上映后引发了很大争议,坊间评说这片子是老陈经历过的第一个麦城和滑铁卢,这个说法也是错了。《无极》、《英雄》这等“大片”,没赢了口碑但赚了票房,甭管网上如何叫骂,照样过了亿;而96年的《刺秦》则是市场口碑双连败:专家观众媒体三方都是褒贬不一,大陆票房尚不足千万。到是本片最大投资的日本人拿到本国去发行,成绩喜人,票房数字居然是其投资额的四倍。

    “馒头事件”发生到现在已经三年了,这中间陈导在民间的口碑似乎已经跌到与中国足球并列的档次。网上一提他,总有人笑骂一句“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网上的言论,宣泄声讨有余而理智评述不足,对于陈凯歌,不能因一部影片的失败、只言片语的失口而一概而论。通观过他从90年代初《霸王别姬》开始到去年《梅兰芳》这十多年的发展线路来看,依然是成就远大过失误的。至于《无极》上映前后引起的那些是非,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毕竟要走的路还长,不应该抓住一点就追究不放。

    元宝推荐:王外马甲,张七公子, 通宝推:SleepingBeauty,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为保证文章的独家性和原创意义,在出版社建议下……

      《“风声”惊聩之下的华谊兄弟与冯小刚》和《我的电影观》后续章节将不在网络平台发表。敬请各位谅解。

      所限内容只针对以上两个系列的连载文章,其他方面不受限制~

    • 家园 新影联对中国电影市场的惨淡有不小的责任

      对票价的高涨有很大的推动

    • 家园 整个系列把电影业的门都点清了,逐篇花了
    • 家园 【讨论】看了楼主关于国内电影市场的文章,收获良多。

      有几个问题:

      1,保利博纳是否就是保利集团的属下,背后有军队背景?

      2,香港的著名电影人向华强,有浓厚的黑社会背景,但也经常在大陆的电影活动中看到他的身影,和电影局的互动也很不错,背后是否有什么故事能否说来听听?

    • 家园 【原创】档期战争(下)

      (十一)档期战争(下)

      有朋友一直在问我:中影,保利博纳发行的电影撞档的时候,院线场次怎么分配?

      我注意到,他使用了一个很专业的词——“撞档”,用白话解释就是“(影片)上映日期过于接近”,特别是到贺岁档期间,在圣诞节和春节前后,更是撞档现象最集中的时候。怎么办?我国政府以前在处理外交事务时,总是习惯说一句话:“通过谈判和对话协商,和平解决争端”。商场如战场,同行之间有合作,更要较量。这个时候,不同发行商之间,即会协商,更多是大展身手,抢占银幕资源。

      用“战争”去形容电影发行商在档期内的较量,可见这里面的竞争之激烈了。尤其是贺岁档和暑假档这种含金量颇高的档期,片商更要大肆火拼。这里面有一个时机选择的问题,还要考虑影片的题材。

      就象我前面讲到的《疯狂的石头》,这部影片利用了一段没有大片上映的档期而取得不错的票房成绩。而宁浩的第二部“疯狂”系列作品——《疯狂的赛车》在今年年初的贺岁档上映,取得过亿的票房。其实这部电影早在07年就制作完成了,原定上映日期是08年的夏季、北京奥运会开幕之前。众所周知,去年5月份突然发生了汶川大地震,举国同悲,连奥运火炬传递这么重要的活动都一度中断了。自08年5月地震发生起,直到7月,全国的民心舆论都处在一个非常沉重压抑的环境里,如果这个时候仍然按原定计划上映《疯狂的赛车》这么一部黑色喜剧片,可以想象影片的主题和内容与当时的社会气氛是多么的不相适宜。

      今年4月份《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的上映,也是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关于《南》、《拉》的档期较量,我放到本章最后去解释,先来就片商在档期内较量的主要方面做讲解。

      前面提到了中影集团和保利博纳,这是目前国内两大电影制作/发行商,另外一家就是华谊兄弟了。这三家实力总和,大概要占据国内电影业的六成以上的份额。中影和保利的共同点是他们旗下拥有制作、宣发和院线这三大块,产业链齐备,各自的影片在上映时就可以充分地利用这条完整的流水线:既然是我投资制作的电影,那么也由我发行,并且把我的院线(银幕)资源都优先提供给这部电影。

      拿中影来说,他是国家在文化产业方面重点扶植的大型国有(控股)企业,也是国内几个影视集团里实力最强劲的一家。我前面讲中影、保利、华谊三家占据了国内电影业的制作/发行六成以上的份额,但凭我个人的体会,前者的实力又足以抵上(很有可能是超过)后两者之和。中影在全国有七家院线,四百家以上的电影院,上千块银幕,光是这三个数字就足以让其他竞争对手只可望其项背了。而且国家政策制定当中的某些倾向性也使中影集团拥有一些别家没有的绝对优势,比如说,从1994年开始的进口大片,在2003年前,其发行工作就完全由中影集团垄断。随着01年中国加入WTO,引进大片数量由每年十部增加到二十部;03年后,改由中影集团和新组建的华夏电影发行公司两家负责发行引进大片,但前者是后者的主要股东之一。

      大英帝国那位身材肥硕的前前前……前任首相不是说过一句有关友情和利益的名言么。不愧是老奸巨滑的政客,他总结的非常好,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句话:无论中影、保利还是华谊兄弟,站在一条船上就是同舟共济的同行;发行各自影片时就是争夺市场的冤家。

      中国电影发行施行的是许可证制度(请注意电影放映开头,首先出现一段动画片:一条金色胶片沸腾盘绕,化做银幕中间一个红底金龙的方形LOGO,下面有清晰的文字“公映许可证 电审故字(200*)***号”)。在2002年以前,国家不对民营影视制作公司发放许可证,冯小刚和华谊兄弟的电影全部都是由中影集团负责发行。从1998年投拍冯小刚的《没完没了》开始,到2003的《手机》,华谊兄弟和中影集团在发行方面合作长达五年之久。2003年,华谊兄弟通过兼并收购的方式(控股西影电影发现有限公司)拥有了他梦寐以求的电影发行权。之后华谊兄弟就不再依靠中影集团发行电影了。到07~09年,昔日的发行合作伙伴早就变成了竞争对手,两大影视集团已经在贺岁档上拼杀多年了,07年末,《集结号》VS《投名状》,撞档;08年末~09年初,《非诚勿扰》PK《赤壁(下)》,撞档;09年4~5月,《拉贝日记》PK《南京!南京!》,撞档又撞片!

      宣发方面的竞争,并不影响其他方面的合作。《天下无贼》由华谊兄弟发行,片中是电脑特技合成镜头是由中影旗下的华龙数字特技制作有限公司完成的;今年,两大集团又宣布共同投拍冯小刚的导演的大片《唐山大地震》。

      中影集团和保利博纳之间的关系于上述类似。这两家共同投资、发行过《投名状》、《长江七号》、《赤壁》等多部电影,合作时可以做到分工配合,利用各自的发行渠道和院线资源;可一但处于竞争状态,那就各不相让,首先是自己的旗下院线资源要为自己的影片服务,然后利用自己多年的商业关系去争取更多的院线。但在这里面,中影集团的优势太明显了。

      至于华谊兄弟,他与中影集团和保利博纳两家不同的一点,就是没有自己的院线。但华谊兄弟在疏通、联络院线方面做的工作却颇为出色,以至于这家没有院线的制作/发行商在发行渠道方面表现的非常灵活、高效。07年2~3月,在《集结号》刚结束拍摄一个月时,华谊兄弟就和新影联、首影等八家全国最大的院线签定合同,宣布联合发行该片(这八家院线占据全国影院资源的80%)。这是一种华谊号称“联合制作”的商业模式,八家院线即是影片的主力放映者,同时也是投资者。在分工明确的前提下,制作/发行方与放映院线的利益互相渗透,在相同商业利益的驱动下紧密结合。《集结号》和《非诚勿扰》出色的票房成绩,也得益于这种有效的发行方式。在09年1月华谊兄弟为庆祝《非》片票房突破三亿元举办的酒会上,略有陶醉的冯小刚感谢观众“实在太仗义了”。其实在影片的制作和宣传,以及冯葛配的票房号召力这些原因之外,华谊兄弟集团凭借其经营多年的影响力和成熟的合作关系,为该片发行占据了各种优势资源(档期、院线银幕和充分的拷贝投放量)才是关键所在。

      也是华谊兄弟看到了自身这一点不足,从07、08两年起,他们在院线方面的动作就越来越明显。就在今年,华谊集团招收了一批院线经营方面的人才,由此可见他们的胃口和目标。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华谊兄弟很有可能在明年通过控股、收购或加盟合作方式拥有属于自己的第一条院线,到时候,这条院线将全力放映冯爷的灾难大片《唐山大地震》。

      写到这里,我想就应该讲讲《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了。为什么我要特别把这两部电影单列出来呢,因为这个过程中涉及到制作发行当中的另外一个专业名词:“撞片”,即影片题材和内容的雷同。两片上映时,曾经在网络上引起了空前的争论。现在介绍我到天涯来的朋友,也是在天涯引起争吵的时候,多次表示希望我到天涯影评区来。

      对于撞片,其实在电视剧领域出现的更多,经常一种类似热播以后,马上会有一堆题材类似的跟风作品,然后广电总局禁播,嘿嘿嘿……

      电影方面也有这种问题,但遇到题材的撞片时候,不同的制作商在影片筹拍前就回作出市场预测、以及对同行同类型影片的协商。这里面涉及到电视行业和电影放映之间截然不同的特色:电视剧是多轮播放,收视率是可以“慢热”的——第一轮先在有线频道播出,然后第二轮在卫星频道播出,逐渐吸引眼球,收视率先低后高;而电影发行放映档期只有一次机会,票房成败全在此一举。由此可见,电影的商业投入和风险也远大于电视剧。

      我之所以说《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的档期较量的经典,就在于这两部影片即撞档又撞片!都在一个时间内上映,都是反应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南京!南京!》这个片子提前到四月下旬上映,这个提前上映的决定不仅在时间上将了《拉贝日记》一军,而且在从四月底持续到五月中旬的整个放映期内,让前者在各方面始终保持着主动权。如果《南京!南京!》放在年底的贺岁档里,从档期上讲就显的不合适了:这次是影片的主题和内容太过沉重了,和辞旧迎新的喜庆气氛很不搭调。

      另外,现在距离两片上映期很远了,不管是利益的纷争还是审美的不同都可以告一段落。我站在不偏不倚的角度上说句公道话:《南京!南京!》在制作水准方面也要高于《拉贝日记》,前者在历史反衬和人物刻画方面也远优于后者。

      《南京!南京!》在档期战争中是中影集团的胜利;《拉贝日记》是华谊兄弟败走的麦城,该片不足2000万元成绩与其号称“2000万美元”的制作成本之间的巨大差距,宣告该片内地票房的彻底失败。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