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我将自冰中复生 -- 游识猷
看过一个美剧,说是技术发达之后,电子生命也有学习和情感能力。这时越来越觉得肉身是个累赘,但也有人希望保持肉身的传统,由此引发了冲突。
我觉得这个结局是非常可能的,智力生命在进化上很可能是个死胡同,总有一天,人类会把自己毁掉。
另谢忙总铢钱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7。本帖花:1
肉体看得见摸得着。
思想,知识是啥东西,以啥形势存在的?人类的存储格式是啥?
提取知识的手段是写帖子或演讲,如果能够直接从大脑皮层提取,速度就会快得多。实际语言或思想仅仅是细胞之间的基于一种生物化学物质的瞬时通讯结构而已,如果能够解决这种结构的获取,就能提取出思想。当然可能需要巨大无比的计算机和算法,以及复杂的脑部传感器。
目前利用脑电图等原始工具,只能提取脑部区域的电压,电流,还不能提取传输结构。但是按照经典物理学原理,任何活动都会有电磁辐射,可能存在解码的可能。
现在不就有脑部植入芯片指挥四肢神经的实验,并有部分成功的例子?
咱还是不参加了吧,如果记忆没了,将来就算解冻成功,那又有什么意义呢?真的变成行尸走肉了。
跟新生儿差不多了。如果能保存以前的记忆,一千年以后醒过来会是多么震撼的一件事啊。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可以“下载记忆”。听上去很科幻,而且确实有很多技术问题,比如大脑与外界数据库的数据对接如何做,格式是否匹配等。
但我一直相信会有那么一天。事实上,今天的我们已经一只脚迈入了新世界。如果说汽车代替了人类的双腿,各类机械和工具代替了人类的双手,各类探测仪器代替了人类的感官,那么GOOGLE已经成为我们大脑的外延,虽然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今天的我们,再也不需要像百科全书般博闻强记,有了GOOGLE和百度,许多信息触手可及。事实上,就我所见,今天做科研的方式也大大改变。现在50岁以上的大牛,比如我老板,往往知道巨多的文献。问他某个问题,他总能很快告诉你在哪期某本杂志上谁谁的文章可以参考。而30岁左右的科研工作者,即使非常牛逼的,也没有这个习惯,对他们来说,GOOGLE SCHOLAR的数据库就是他们天然的助手。
之际的期望:从最早的推理自动化,转进到知识库和决策支持,再转进到数据仓库和商业智能,再转进到模式识别(语音和视觉),目前好像进展仍然不大,例如图像识别由于算法问题,可靠性不高。
研究人脑智能,我觉得不是人工智能专家能够干的,必须生理学家,生物物理学家,生物化学家,计算数学家,系统工程专家,巨型计算机专家和传感器专家结合才能有结果。他本质是个工程问题,而不是是个理论问题。
对展开的任何问题,他们都可以告诉你在什么地方找到什么文章(精确到图书馆的书架和具体位置),也可以告诉你这个领域谁做了什么。我们需要花很多时间来最终前沿的文章。
现在实际这方面的时间花得少了,更多是在学习研究方法:思考框架,提问题的流程,展开的步骤以及研究必须掌握的规范,以及作业的标准。效率要高得多。
但是要想做出最好的工作,仍然依靠判断问题价值的眼光(实际是前瞻性或研究的审美能力)和创意能力(实际就是灵感)。没有这两个东西,再努力的人也是垫底的铺路石。
研究成果多少看是否勤奋;但是是否能够获得突破成果或高水平成果与是否勤奋无关,与天赋有关。
就是几个邪恶的法官,要审问一个强奸嫌疑犯,就把他大脑中的信息提取出来,戴上头盔,把那些信息输入到自己的大脑中去。。。
接出几个电极,在搞视觉识别,据说成绩斐然。8系的弟兄可能知道得准确一点。我说多了怕胡说八道。
如果我们还不知道大脑进行逻辑思考的原理的话:这事还不好办吧。
忙总说的应该是目前关于“兔子大脑对外来信号的识别”有不错进展了,然后还要解决存储问题,最后还要攻克处理问题。
然后人类就可以爆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