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简述】毛泽东在解放战争时期对华东战区的战略指导 -- 思想的行者
仓促分兵算个客观原因不过分吧。
送花成功,可取消。有效送花赞扬。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
华野的领导人陈、粟、谭都是非常有主见的,如果他们自己有想法,肯定不是这么快就分兵。问题是当事人在这个问题上都没什么说法。
后来打上海和金门的时候华野都犯了轻敌冒进的错误,而且都是他的嫡系叶飞兵团。
粟裕作为外来户,能随心指挥的只有他自己的叶飞陶勇等苏中部队,其他都是靠陈老总在跑腿,将帅和睦也是部队战斗力的一个要素啊。他不经常到前线沟通情况,军事上还好说,但人际关系上就很糟糕,打的顺好说,一旦打的不顺伤亡重大,前线骂他娘的绝对不少,许世友和他顶牛未尝没有这个原因。这也是他为什么不能成为元帅的一个因素,只懂得打仗没有政治头脑的将军只能算一半及格。
75重兵集结在山东,战场缩小在泰沂山脉,逼得粟裕第次战役只能打5天,如果能象东北、中原那样打上个1个月的时间,华野早将敌军吃掉了。
2大野战军的协作,直到淮海战役的第2阶段打宿县,才算基本完成。
而七月分兵时期的中原,中野尚未经过大别山的消耗,刚围歼一个整编师气势正成盛。而华野是围歼74师的虎狼之气。但单独一个野战军实力仍然单薄,如何合并是个大问题。
这个问题一直缠绕在中原决战过程中,豫东战役,东面徐世友放走黄伯涛,南面刘陈邓顶不住11师,都是具体体现。
没有足够的调动、布置能力,哪来的信心?
至于叶飞,那是陈毅的小老虎,从2淮到七月分兵,一独立自主就出篓子,与粟裕何关?叶、粟之间直到死都是生死矛盾。
只能说是战略决策的延误导致的战役指挥上的仓促。
李先念中原突围大部被灭,而华野却是越打越强,最终成为决战主力。
由于吸引了敌主力,粟裕的战役布置只能打5天,因为5天后敌人的重兵就会集结包围。
而东北、中原,一打就是1个月,因为其周围敌人的兵力不足。
注意了这个前提,才能知道粟裕战役指挥的精湛。
华野只能打5天,战场周围环境不在华野一方。
如果再多给华野1、2天时间
七月分兵的直接目的是策应中原野战军南进。
根据邓小平的回忆,本来鲁西南战役后是要准备一个月左右再南进大别山的,但是毛泽东发来了标写四个A的特急电报,说“陕北情况至为困难”,要求他们尽快行动。刘邓看了以后烧掉电报,当天还是次日就开始行动。
主角一动,配角自然要跟上。华野本来的策应计划是按中野一个月后出动的预想做的,现在中野提前了,华野自然就十分仓促。
胖帅在华野的时间不到三分之一。如果一将有资历,完全可以坐稳“司令”位置而有人事权,谁还能不服。
叶飞兵团即第十兵团司令,1949年2月由华野苏北兵团改称,辖3个军。司令员叶飞,政治委员韦国清,参谋长陈庆先,政治部主任刘培善。
第二十八军 1949年3月上旬由原第十纵队改称
第二十九军 1949年2月20日由原第十一纵队改称
第三十一军 1949年2月15日由第十三纵队改称
他的老部队1纵被划归9兵团去了。
跃进大别山在七月分兵一个月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