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闲说禅宗 一 -- 闲茶
写这样的文章,是需要真功夫的。
这是到目前为止我听过最有趣的意见
这本来是书中被删掉的一部分,我临时取了一个名字。中国思想史的发展,儒佛道始终是主流,少了这一块,觉得很遗憾。
三 六祖慧能 无心无佛就成佛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六祖慧能
对禅宗理论发展贡献最大的,是我们这次的主人公:六祖慧能。
既然叫六祖,那顾名思义在慧能的前面禅宗还有五位掌门人,其中第一任掌门,便是为中国佛家事业做出不可磨灭贡献的:达摩老祖。
达摩,出生于印度南部,南北朝梁武帝时期来到中国开拓佛家市场,后和道家合作,创建禅宗,并出任第一任掌门。他的另外一件事迹更加广为人知:创建少林寺,此举为中国的武侠事业做出了同样不可磨灭的贡献。
达摩后来将禅宗事业托付给了慧可,为禅宗二世祖,就这样,从南北朝开始,禅宗一直代代相传。
中国在经历数百年的南北朝分裂之后,终于又由隋朝统一起来。不过隋朝不长命,只活了短短的二十八岁(公元590 – 617年),便被新的朝代取代。
这就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为强盛的朝代 (没有之一):唐。
此时禅宗已经传到了五祖弘忍,弘忍在禅宗历史上不算特别出色,不过他收了一个特别优秀的弟子,这个弟子日后将禅宗彻底发扬光大,和儒家、道家三足鼎立,并驾齐驱。
这个弟子就是慧能。
慧能俗家姓卢,生于唐朝初年(公元638年),祖籍河北,出生在广东。慧能命苦,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因为家境贫穷,小慧能只得以卖柴为生。
在有一次卖完柴回家的路上,小慧能听到有人朗诵佛家的金刚经,便产生了学习佛法的兴趣,加上家境实在过于贫寒,入佛门未尝不是一条出路。于是他前往湖北黄梅山拜见禅宗五祖弘忍,由此开始学佛生涯。
弘忍开始并不看重这个蛮夷之地过来的小孩,直接称呼他为“獦獠”,意思就是未开化的蛮人。
慧能并没因为师傅的不重视而放任自流,反而加倍刻苦学习佛法,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加上极高的佛法悟性,最终成为弘忍最为得意的弟子之一。
不过既然有之一,那证明弘忍还有其他满意的弟子,实际五祖弘忍有两个最喜欢的弟子,一个是慧能,另外一个是神秀。
五祖弘忍拿不定主意该将掌门之位传给谁,于是决定举办一场比赛,比赛内容是让弟子们各写一首“偈”,写的最好的,就是禅宗第六任掌门。
实际上这是慧能与神秀两人之争,其他人只不过是来打酱油的。
我们先来说一下什么叫做“偈”。
偈是佛经体裁之一,主要有两种:第一种叫通偈,由梵文三十二个章节构成;第二种叫别偈,共四句,每句四至七言不定,僧人常用这种四句的韵文来阐发佛理。
偈和诗有很多共同之处,因此历史上很多有文采的和尚同时也是著名的诗人,像“推敲”典故的作者贾岛 (鸟宿池中树,僧敲(推)月下门), 北宋大词人苏轼的好朋友佛印,既是知名和尚,也是著名诗人。
苏轼有一天写了一首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心中甚是得意,赶快叫书童乘船从江北瓜州送到江南,拿给金山寺的佛印和尚看。
佛印看后,一言不发,就写了两个字:放屁,便让书童带回。苏轼一见大怒,立即过江责问佛印,佛印不慌不忙地说:“你不是八风吹不动吗,怎么就一屁就打过江了?”
……
唐高宗龙朔元年(公元661年),著名的中国佛家集团禅宗为决定下一任掌门人的归属,举办了一场比武大会,经过奋力拼搏,神秀和慧能走到了最后的决赛场上。
编辑部的编辑们大概也是因为类似的原因而取消这两章的吧?
也许过几年回头来看看,会更清楚一些。
我写这个的目的,一是出于爱好,二是能带给大家一些有益有趣,好看好懂的东西,这已经做到了。
至于学术研究,文化考古,我没兴趣。
四 六祖慧能(下)
现任掌门兼比赛主持人弘忍宣布决赛题目:写一首最能概括禅宗企业文化的别偈。
神秀先交卷:
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
弘忍看了一眼,没有说话。
接着慧能交卷: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弘忍微微一笑,当场宣布,胜出者为慧能,慧能成为禅宗第六代掌门,史称六祖慧能。
两人的偈从字面上看说的似乎是同一个意思,为什么神秀输了,慧能却赢了?
实际两人的偈表示了当时禅宗的两个核心理论“即心即佛”和“非心非佛”,神秀表现了前者,慧能表现了后者。
那这两个理论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看一个小故事就明白了。
有一天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缘,走到河边,见一个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老和尚对姑娘说,我把你背过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过了河。
小和尚惊得瞠目结舌,又不敢问。这样又走了二十里路,实在忍不住了,就问老和尚,师父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着那个姑娘过河呢?
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还没放下?
做到了小和尚那样,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就叫“即心即佛”;而做到了老和尚那样,无所谓该不该,一切行为出于无心无意,就叫“非心非佛”。
神秀慧能,两者立见高下。
从此以后,禅宗的主流,就按照慧能“非心非佛”的思路发展。要做到一切行为出自于无心无意,那么相对应修行的方法也就是不修之修,这正是当年道生“善不有报”理论的延续,也进一步融合了道家的无心无为理论。
因此照慧能所说,为了成佛,最好的修行方法,是不做任何修行。有修行的行为,是有心的作为,就是有为。有为当然也能产生某种良好的效果,比如做到了“即心即佛”的小和尚看到河边的女人肯定不会犯淫戒,但却不能长久,证据可以参考著名流行歌曲 “女人是老虎”:
小和尚下山去化斋,
老和尚有交待。
山下的女人是老虎,
遇见了千万要躲开。
走过了一村又一寨,
小和尚暗思揣,
为 什么老虎不吃人,
模样还挺可爱?
……
不作任何修行并不表示不做任何事,而是说要做事而无心,因此最好的修行方法就是以无心做事。这种修行方法的目的,不在于做事是为了求得好的结果,无论这些结果本身可能会有多么多么好。换句话说,目的就在于做事而不引起任何结果,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业)不会引起任何结果,那么在他以前积累的业消除干净之后,他就能超脱生死轮回,达到涅盘。
以无心做事,就是要自然的做事,自然的生活。困了就睡觉,饿了就吃饭,冷了就穿衣。(道流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卧)
相反有些人想刻意成佛,这也约束那也在意,不能顺着这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反而做不到无心做事。
所以修行的道路,就是要充分相信自己,放下一切,修行就体现在日常生活琐事之中,不用在往别处用功,这就叫做“不修之修”。
不过有同学可能有问题了,用这种方法修行,和什么修行也不做,不是一样的吗?如果没有什么不同,那么后者理论上也能达到涅盘,这不是和什么修行都不做就陷入生死轮回冲突了吗?
其实不修之修和什么都不修还是有根本区别的,这个区别就是前者必须是完全无心。比如日常行为之一的穿衣服,穿的衣服被人夸奖了就觉得开心,要是别人说了两句不好看,就觉得沮丧难过,这就叫做有心。如果做到了被人无论说什么都不放在心里,夸奖也好,批评也罢全不往心里去,这才叫做无心。只有做到了完全无心,才能称为不修之修。
不过无论修行多久,都还只是为涅盘做准备工作,为了最后的成佛,需要一个飞跃,经过这个飞跃,就能成佛。
这个飞跃是突然发生的,还是由循序渐进产生的,慧能和神秀一直有争议。慧能认为是前者,所以叫做“顿悟”,神秀认为是后者,所以叫做“渐悟”。禅宗也由此而分裂,慧能成立南宗,神秀成立北宗,“顿悟”和“渐悟”是南北二宗争议的核心。
直到唐玄宗开元二年(公元730年)南宗的后人菏泽、神会在一次官方举办的全国辩论大赛上战胜北宗传人崇远、普寂。南北二宗才宣告统一,南宗成为中国禅宗正统,而“顿悟”也成为广大修行人士的共识。
那如何做到顿悟呢?
首先要持续的以无心行为进行不修之修,这样的话,虽然看起来种种行为平淡无奇,但会悄悄的到达一个顿悟的零界点。
如果一个人到达这个点,禅师就能帮助他了。一个人即将发生这种顿悟的时候,无论多么小的帮助,也是重大的帮助。
这时候,禅师会施展“棒喝”的方法,来帮助发生顿悟的一跃。比如某位禅师要他的弟子考虑某个问题,然后突然用棒子敲他几下,或向他大喊一声。如果棒喝的时机恰到好处,结果就是弟子出现顿悟。
禅师用“如桶底子脱”的比喻,形容顿悟。桶底子掉了,则桶中所有东西,都会顿时掉出来。同样,一个人顿悟了,就觉得以前所有的各种问题,也顿时解决。解决并不是具体地解决,而是而是悟出这些问题,本来都不是问题。
因此顿悟所得到的,并不是具体得到了什么东西,而是发现,曾经的问题不再困扰自己,而都被取消了。在这一点上,禅宗和道家达到了惊人的相似,庄周所说的超然精神境界,也正好如此。
顿悟以后呢,人都涅盘成佛了,那佛该做些什么呢?
答案是:饿了吃饭,困了睡觉,冷了穿衣。
所以在禅宗看来,顿悟后的生活,和普通人生活是一样的,要做的事,还是日常生活琐事。从人到佛,再从佛到人。这个就叫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百尺竿头,象征着悟的成就的顶点。更进一步,意思是顿悟之后,还有别的事要做。可是他所要做的,仍然不过是日常生活琐事。
虽然还是这么活着,但顿悟后却有了不同的意义,那就是虽然做的也不过是和其他普通人一样的事,但对任何事都没有了牵挂,(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著衣,未曾接著一缕丝)没有了牵挂也就不再会有烦恼,实现了精神的绝对自由,
所以真正的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
不过,禅宗只说了在出家修行中通过吃饭穿衣睡觉这些日常小事来顿悟成佛(担水砍柴,无非妙道),并没有指明在世俗之中可以通过做什么事情,从而也能成佛成圣。(事父事君,亦是妙道)
这个问题嘛,就留给了新一代的儒家门派。
他们号称“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立了理论,还敢说“不立文字”么?
您有空去一趟武汉的归元寺或者厦门的南普陀或者随便什么寺,看看那些烧香拜佛的人民群众们是把观音当老师还是当神。
但在这里发帖,读者相关的了解应该没那么贫乏,把标准抬高一点似乎没问题~~~~~
似乎有点抬杠了,有么,没有么,呼呼~~
讨论总是欢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