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从文革中学生人数统计表看“文革耽误了一代人”的谎 -- 天棒

共:💬715 🌺2233 🌵25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8
下页 末页
家园 不管是哪一系的,是不是除了156以外71年就不招工了?
家园 八十年代初工作岗位大增,都不能完全吸收知青,七一年那有

那么多工可招?

你七一年招工,是怎么进厂的?当时无非两个么,新厂建成,或旧厂老工人退休离职.

新厂基本都是依托一五六和四三技术搞的,你既然是搞汽车的,又干了四十年(七一年招的工么.).

你会搞不清楚,中国汽车自主的技术,是到什么时候才有那么一点的?

千万别告诉我是七一年,二汽应该没人敢说他们厂的技术打七一年就是自主研发的.

家园 别想当然了,71年你打算叫那个工厂变成哪有那么多工可招?

  事实就是:文革后的1971年中国开始大量招工,南京的新三届(70、71、72)中学毕业生全部留城,这与能不能完全吸收知青毫无关系,你也知道那几年没有引进项目。

  你也知道中国能依托一五六引进的技术搞项目,为什么那几年就不能新建工厂,老工厂不能扩大生产?

  难道一定要是自主研发的技术才能招工?一定要新厂建成,或旧厂老工人退休离职才能招工?

  那几年不光是从知青和农民中招工,不光是新毕业生留在城里分配工作,还有大量的原来没有工作的家庭妇女参加了工作,不过这后面的一般是集体办的小厂。

家园 你不知道建新厂,包括生产,是要资源的么?

陈云好象有个事就是,他不得烟抽时,一个地方上的大员损他,自夸要每年生产多少汽车,陈云就说没戏,因为你们省没那么多钢.

而且在军重工打下基础后,把主要精力转向轻工是必然的,一五六是军重工,这个很重要,所以搞时对轻工不能投入太多,但反之一旦把基本的搞完了,就要马上转轻工.

七二年中美建交,同时投入四三,大量从西方引进石化工业,用化肥解决了粮,化纤解决了布.

另,这些技术从苏是搞不到的,他们并不缺油,但因石化技术不行,直到玩完,轻工都是短板.

六四年有原子弹,安全有保障,六五年石油自给,并开始大量向西方出口.

六六年文革用三年左右把党内可能危胁毛的人全打倒.

六九年在中苏边界与苏打仗,彻底翻脸,同时尼克松看到后正式开始作拉中国的计划.

七二年中美建交,同年通过四三计划大量引进石化工业.

十几年后,四三方案的所有计划引进都到位了,

中国的粮布问题完全解决,废粮票和布票.

事实证明,中国发展到今天,是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深谋远虑,和全国人的坚苦奋斗,相结合的产物.

而不是一些所谓JY,说谎吹牛,多吃多沾,的成果.

不是因为叫他们多吃了,所以国家和老百姓才有的吃了,

是因为相应的工业建设完成了,生产出了足够的粮食,付出劳动的老百姓得到了自己劳动的回报,有的吃了.

一些JY的多吃,相反,把很多老百姓应得的劳动成果拿走了.

这些骗子.

家园 你说了那么多,证明了71年没有招工么?
家园 这话从何说起?我们什么时候讨论这个了?

起讨论的是,有没有足够的工厂吸纳知青.

然后你非说不用引进建厂也能招工,就变成了工厂的来源.

最后你自己突然提出七一年有招工,要用这个证明由于七一年有招工,所以此前此后就肯定也能招工.

现在又扯到这里了,

你这一路下来路题,我没和你计较,你倒好,

给我来一倒打一耙.

家园 至少我接触过的当年的知青里,没有一个不认为自己是被迫去的

我还后悔当年读书没读好,这种后悔起码占99%,你那个例子不能说明啥

家园 我认为大部分是在改开以后“被被自愿”的

我的经验,任何一件大事,真真自觉去的,是少数;坚决反对的,也是少数;这两者加起来不到20%,而80%是随大流的。

但是,这些随大流的人,在很多年以后,却可能根据需要,把自己描绘成自觉的或者坚决反对的。这倒不是他们故意在说假话,而是,他们本来就同时兼备这两者,只是岁月和社会倾向让他们只说一种罢了。

例如,大多数知识青年,其实是“别人去我也去”的,但是这些年来能在公共媒体上发表出来的,“被自愿”去的显然比“自愿去”的要多得多,那么谨慎的人就更容易说自己是“被自愿”去的,这其实是在改开后“被被自愿”了。

我这里提出一个可以被证伪的预言:随着中国社会的左转,在未来几年里,说自己当年“自愿去”和“随大流去”的,会越来越多。

家园 在这个时代,我绝不相信一个学不会机械原理的脑袋能理解哲学

是这个道理吧。

家园 不知道您有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

如果您不下乡,“赖”在城里。“赖”得住吗?政府当时实际上是断绝了大多数青年在城市的生路(极少数找得到工作的除外),然后再“号召”大家下乡。实际上对于大多数人,这并不是一个多项选择。这样的“自愿”,无非是文字游戏而已。不知道您是否知道,出台政策强制下放的地方也所在多有。

我不否认有真正自愿下乡的,但我认为那才是少数。也不知道您经历过多少大事可以得出“上山下乡有80%是随大流”的结论。您要是那时生活在城市,知道中国的城乡差距,如果有其他选择的话,恐怕也是不会那么轻易就“随大流”跑到农村去的。

家园 我就是有几个例子的

第一个,强国论坛的“数学”,他说他是想下放没下成,因为每家有一个孩子可以不下放,他姐姐下放了他就没去成。

另一个,我们单位的,本来打定主意要抢家里的下放名额让姐姐留城里的,结果下放政策结束了。

另外几个,我不知道到底自愿不自愿了。但是他们说下放,当然说下放苦了,但是说完了苦就很自豪很神气地说“这些你们都不知道不能理解的啦”,得意洋洋,就跟我们说现在小孩子不懂啥是滚铁环甩陀螺似的。

我遇到过有下放经历的,还真就没有搞口头伤痕文学的。

事实上我怀疑当时家长们对“下放”究竟是什么心理,觉得孩子下放会去吃苦是肯定的,但是是不是就认为吃苦就一定不好呢,至少到我们这一代还常常被教育要“能吃苦”的吧。

家园 我在这两个上都花了些时间

读过机自和哲学,我觉得一门机械原理不能改变什么,而且这门课程本身也不算杀手课程。

应该说没啥相关性啊。。

家园 我不是要找杀手课程啊

我相信,如果规定哲学学士必须通过《机械原理》四级考试,大部分人还是会通过的,就像大多数理学士工学士都能通过英语四级考试的。

家园 其实很简单

可以组织有共同信仰或者说认同感的人一起下去体验一下,也不用10年,2、3年吧,找个和60年代生活水平差不多的,贵州的山区,放下书本,拿起锄头,去干两年就知道了。

家园 我倒可以理解他们,年青的时候总是有理想,当初下乡的那些

知青也和他们一样。中国60~70年代的农村是什么样?我70年代在农村长大,人多地少,单产低。知识青年下乡,干的是和普通农民一样的工作,田间地头,抡锄头。村里本来人均就少的地被摊的更薄,本来就紧张的土地关系更趋紧张,不客气的讲,农民的粮食因为知青的到来更少了,农民对他们的到来心里可想而知。学知识?中国缺少过农民吗?本来是学生的城里人去做中国本来不缺少的农民,这种政策今天还有人为之叫好,如果真是因为时空的遥远而憧憬,很简单,现在贵州还有类似的地区,下去干两年农民,然后就明白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