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鄂国金佗稡编续编校注》记 -- 古城老农
真是罕见的高水平的PK。
想起我当年站在岳庙里的感觉了。
我们小辈的进步还是靠以仙人、忙总这样的前辈提携,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像拜占庭帝国的贝利萨留。。。
不过,他比岳飞好些,没被皇帝杀掉。。
看了您和北溟客的意见,我确实觉得自己水平有限,孤陋寡闻了。学了不少东西,感谢,也请教一下您的观点,您觉得南宋赵家对岳飞这种不死不休的处理方式的背后会是什么驱动力呢?
我原来一直以为是传统的削藩,只不过特别惨烈而已,如果岳飞根本不算藩镇,只是个规规矩矩的高级军官,如此处置真是太蹊跷了。
第一次是在缠主那里看到的
怎么看林彪也跟岳飞处境不同啊
高宗晚年后悔,绍兴32年岳飞官复原职。
外敌一去内隙起
功高奈何枕风细
血污在身尘未洗
神鬼上心帝王疑
沙场归来牢狱死
官军开演养贼戏
大风歌罢狼烟起
将叛兵逃救无计
这是王曾瑜先生《岳飞新传》附录一的一段。以我粗浅的理解,岳飞所遵循“尽忠报国”原则是有内在矛盾的(对大宋有利的不见得对赵构有利,反之亦然);而岳飞实际更倾向于“报国”,这就导致岳飞与赵构的政见冲突。岳飞威望极高,但又“‘恃才不自晦',锋芒毕露,不行韬晦保身之计”。两者结合导致岳飞的悲剧。
后世人对岳飞“愚忠”的印象,其实并非真正得自于准确的历史记载。岳珂编写祖父岳飞的传记,即《鄂国金佗稡编》的《鄂王行实编年》,固然竭力讳避和抹煞岳飞与宋高宗的矛盾,但强调、渲染和虚构岳飞的“愚忠”形象,还是更晚的事。清朝乾隆皇帝为使臣僚对自己尽忠,有意将岳飞渲染为对皇帝“愚忠”的楷模。他称赞岳飞“知有君而不知有身,知有君命而不知惜己命,知班师必为秦桧所搆,而君命在身,不敢久握重权于封疆之外”。①
此段评论并不符合史实,岳飞为抗金成功,并未回避久握军权之嫌,绍兴十年班师时,他也未料想会遭秦桧的毒手。当然,给人印象最探者,还是《说岳全传》、戏曲之类的艺术虚构。如在清人钱彩的《说岳全传》中,岳飞死到临头,仍对宋高宗感恩戴德,忠心不二,他亲自捆缚企图造反的岳雲和张宪,引颈受戮。
其实,宋人尽管一般都肯定岳飞,却并未将他作为忠君道德的楷模,更无人认为他有今人所谓的“愚忠”思想。理学集大成人物朱熹在肯定岳飞“忠勇”的同时,又认为岳飞“有些毛病”。“毛病”之一是“骄横”,“若论数将之才,则岳飞为胜,然飞亦横”。“岳飞较疏,高宗又忌之,遂为秦所诛”。“毛病”之二,是“恃才不自晦”,锋芒毕露,不行韬晦保身之计。②
如今看来,朱熹的一些指责,倒恰好是岳飞的一些优点。例如他在绍兴七年愤慨辞职,绍兴十年违诏出师,说明他对皇帝并非是绝对服从,而毫无怨尤。
研究问题忌带表面性,若仅从今存宋高宗手诏和岳飞奏议着眼,总不免有表面应酬的官样文章。人们摘引此类文词,说明君爱臣,臣忠君,自然并不困难,却不足以说明实质性的问题。
如果进行由表及里的探究,就不难发现,绍兴七年是宋高宗和岳飞君臣关系发生转折的一年。自绍兴元年到七年初,宋高宗需要擢用良将,安内攘外,以保全皇位。岳飞升迁最快,后来居上,一时成为宋高宗最器重的武将,甚至准备授以全国大部兵力的指挥权。岳飞在上奏中非常感激皇帝的破格提拔,渴望抗金功成,以为报答。但是,自宋高宗取消兼统淮西行营左护军的成命,岳飞愤而辞职以后,围绕着设立皇储,要求增兵,对金和战等问题,君臣之间的裂痕愈来愈深。宋高宗最后使用屠刀,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岳飞的悲剧在于既要爱国,又须忠君,事实上两者不可兼得。他在生前最后几年中,既对皇帝愈来愈不满,却又不能摆脱忠君道德的束缚。最后则是宋高宗对这个根本没有野心的将帅下毒手。人们不能苛求岳飞具有反对专制政治的超前意识,岳飞的才能、品格和风骨尽管堪称是古代武将的典范,却反而不容于世,成为专制腐败政治的典型牺牲品。
俺自觉颇有南海鳄神的好学风度
每个人都有自己长处和短处,见过太多专家把自己擅长领域积攒的rp挥霍到其他地方,四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所以,实在是佩服仙人的风度!
这个主题,狐狸收获实在不小,谢谢古城兄、仙人兄、北冥兄和锥子兄等精彩P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