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整理】推荐下历史剧情纪录片《大明宫》,没词 -- 坚决要潜下去
导演是拍《圆明园》的金铁木,电影用三维技术复原了巍巍大唐皇宫——大明宫的兴衰起落,除少数BUG外制作得算是相当严谨。
最后看到大唐帝国轰然而倒,喵了个咪的,看得偶一大老爷们泪水哗哗的。可惜到现在网上还没有HD版,边看这个片边配合鹿的唐穿系列可以直观的了解下大唐,顺便给这个片挑挑错。
附图
含元殿
太液池
宫廷乐舞
天后
正在舞蹈的六名舞女从衣饰上看跳的应该是汉族传统宫廷舞蹈。唐舞分武、文两种。武舞又称“健舞”,文舞又称“软舞”,胡舞基本是属前者,而传统的汉族舞蹈基本属于后者。健舞的舞服以窄衣小袖为主,以便腾越旋转,软舞的服装则多用大袖。
六名舞女衣饰从下到下为:头梳双环望仙髻,上身着宽袖短衫,系高腰襦裙,披帛。
:-)
这就不容易了
不过在现代要找一堆有古典气质的肥女还真是太难鸟
就算谁都知道那时候是什么样,也接受不了。
曲颈琵琶,音箱为半梨形,颈部向后折近90度,颈上有4个柱(相);按4条弦, 用拨子弹奏。隋唐时代大大流行, 成为歌舞音乐的主要的乐器。因为它是从印度北部传到龟兹再沿丝路传到中国,又被称为“龟兹琵琶”。
在隋唐时代,曲颈琵琶主要用于伴奏歌舞,节奏鲜明而简单,声音粗壮雄浑,深沉厚重,用拨子弹奏。发展到明代,发展为4相9品;清初又增加为4相10品;本世纪初又增为12品,音域扩大为3个八度。演奏时隋唐时采用是横弹,近代改为竖弹且改用手指弹奏,现代已定为6相25品,具备12个半音。
片中不用拨子,应该是一个错误,琵琶形制与采用横弹法符合唐制。
现代曾在扬州浔阳公主(五代十国中南吴国杨行密之长女)墓中出土过一支木雕曲颈琵琶。
敦煌莫高窟第288窟北魏壁画,下方横弹琵琶者手中就是曲颈琵琶,注意她手上好像就持有拨子。
第一,大家知道
第二,大家不喜欢
第三,大家不介意
所以本BUG是shippable的
解决方式:No change needed
状态:closed
确实好!拍的非常用心,细节、演员选择都不错。可惜篇幅太短了。
也可能是因为我对大明宫的兴趣不如敦煌。
所以大明宫一片不能像敦煌一样提供出大量的现存历史遗迹,能展示的只是些残砖碎瓦,大量都得靠3D制作与史料来补充,所以在一些方面赶不上敦煌也是正常。
唐朝的围棋有了长足的发展,唐廷设立了“棋待诏”宫衔。棋秤形制上十九道已成为主流,但十五道十七道仍在民间流传,棋子主要材料为瓷、石、玉、琉璃,色为黑白两色。
唐宣宗时的大唐皇家棋手顾师言曾与入朝进贡方物,自诩为本国棋力第一的日本国王子对弈,棋具是王子自备的玉制棋盘和冷暖玉棋子。下到第三十三手时即胜负已定,迫使日本国王子投子认输。
大明宫一片中数次出现亮琉璃围棋是否就是冷暖玉制呢?
据唐 苏鹗《杜阳杂编》卷下:“ 大中 中, 日本国 王子来朝,献寳器音乐,上设百戏珍馔以礼焉。王子善围棋,上勅 顾师言待诏为对手,王子出楸玉局、冷暖玉棋子。云本国之东三万里,有 集真岛 ,岛上有 凝霞台 ,台上有 手谈池,池中出玉棋子,不由制度,自然黑白分焉,冬温夏冷,故谓之‘冷暖玉’。”
从文献看冷暖玉也是黑白色,说明大明宫的围棋子并不是冷暖玉。
考其来源当是出自如此:1986年6月,西安市发现一座隋代舍利墓,出土了27枚棋子状物。其中13枚为玻璃质,绿色;另14枚,玛瑙质,除一枚乳白色外,余均为褐色。均平底,尖顶,鼓腹,束颈,略呈圆锥形。其24枚高2.7、底径2.6厘米。在随后展出与著录上均命名为“隋 琉璃、玛瑙围棋子”,片中的漂亮琉璃围棋子来源该是根据此出土文物。
出土原物
《大明宫》网站上找到的围棋照片,左角围棋子与上面照片一模一样,说明片中棋子正是借鉴于出土的“隋 琉璃、玛瑙围棋子”,而不是如网站所说的来自文献。
但《大明宫》一片仿制的这付琉璃围棋却是一个大BUG,因为这付出土的棋子并不是围棋子。根据陕西历史博物馆董理先生的考据,这幅棋子应该是双陆棋子。董理先生的考据文章《“隋琉璃、玛瑙围棋子”考辨》早已发表在《考古与文物》2001年第5期上。文章部分摘抄如下:
“……这些记载表明,双陆子,色分两种,以黑白常见,或可为青、红、黄或其它颜色@。质地以天然木质为常见。也可以犀角、象牙、玻璃、玉等为之。其形状如捣衣椎形、截柿形、浮屠(塔)形及围棋子形等,特征是“底圆平而杀其上”,特点是可高可矮,高可长三寸二分,上径四分,下径寸一分,如捣衣椎形,矮则如浮屠形、截柿形,更有低平如围棋子形状。对照这些记载,我们发现,西安东郊隋墓所出之物特征与古代双陆子颇为相合,其色分两种,形状特征亦是“底圆平而杀其上”,其圆锥体形状、大小规格,正与“截柿形”吻合,考其实而辨其名,该物应是双陆子无疑。”
《“隋琉璃、玛瑙围棋子”考辨》PDF下载地址:外链出处
从唐 奕棋仕女图局部来看,唐代围棋也是黑白扁平的,与现代围棋没有差别。
综上所述,《大明宫》片中经常出现的漂亮琉璃围棋是个BUG,错把隋唐的双陆棋当围棋使用了。中国的围棋在历史上除黑白双色外,因琉璃烧制不纯,经常出现青色、褐色的情况是有的,但这样黄黄绿绿的就夸张了。形状有单面鼓,双面鼓,双面平的扁平棋子,宝塔形的围棋也没有出现过。
沟一
沟二
沟三
毕竟是历史剧情纪录片,没有这个给力
关于唐代妇女是如何如何着装飘逸,坦胸露乳,波涛汹涌,春波荡漾,从而证明唐朝非常的 “男女平等”和“保障女权”。 还是有人考据的只有有身份的人和歌女才能穿开胸衫,半裸酥胸。亦或是露沟装是只在家里穿,唐壁画上是豪放女反映的正是和现代般在家放松的情况。都先不去管他,现在只考据这条让现代男淫们女淫们都羡慕不已的沟是乍整出来滴。
要说要沟,就要先说唐代女子的内衣“诃子”。
诃子
穿诃子的唐仕女图
诃子的面料称为“织成”,面料材制挺括略有弹性,手感厚实。“织成”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丝织品种或织造技艺,产生于汉或汉代以前。据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王岩先生考据,认为“织成”是用通经通纬加回纬(挖梭)的特殊技艺织作的,发展到明代也即“妆花”,并在原料、组织结构和品种上有多种变化,不同于“缂丝”。不过到现代,“妆花”工艺的丝织品织造技术也已经大量失传,有待搞丝绸的研究发挖。
复古工艺妆花纱蟒裙,面料看起来就比较挺括。
好啦,我们现在已大概知道唐代女子所穿内衣的形式和面料,下面就来说这沟是乍来的?其实认真观察诃子穿法的童鞋应该早猜到啦!这条沟其实就是勒出来的。
诃子穿的时候要在胸下扎束两根宽带,再加上"织成"面料挺括而略有弹性,基本上就可以达到现代波立挺的效果。再加上唐女普遍偏胖,诃子上面又不像现在的胸罩一样有吊带,那么唐代的女女们只要稍稍低下小蛮腰,后面嘛,就可以自己想像了。
所以《大明宫》片片里的沟不是原装的唐沟,是现代内衣托出来的。因为那束带捆得太下了,看沟一与沟三图可以看到束带靠得太下,沟的产生明显不是束带的作用。
真正唐沟是这么产生的,唐墓壁画,留意人家束带捆在哪
附几张现代女娃的诃子图,没一个弄出唐沟来,可惜呀。
据沈从文和孙机的研究,都表明簪花侍女图当是伪作,更接近五代时的装束,用来作为唐代女装的范本,似有不妥。
诃子据《事物纪原》说是杨贵妃发明的,未必属实,但确实在中晚唐陶俑和壁画上才出现。而低胸襦裙唐初就已经有很多了。
这张永泰公主墓的线描图应该能比较说明问题,图中人满头珠翠,盛装打扮,应当是比较正式的服装,而不只是家里穿穿的便服。至于这沟是怎么来的,留待行家去研究吧,哈哈。
正找永泰公主墓的这幅线描图来着。还好偶只是考沟,前面只是把一些人的观点罗列一下。原贴不改了,留下给自己打脸作提醒。
诃子与低胸襦裙都可以出沟,不过从面料上来看,诃子加系带能使胸部更挺一些,接近现代胸衣的效果。“织成”面料厚实而挺括,工艺比较复杂的,发展到明代“妆花”面料基本是用作龙袍,蟒裙等高档服装,肯定比普通面料会贵很多。“只有有身份的人和歌女才能穿开胸衫”,依我看,不是因为身份的问题,而是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