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当前银行融资环境的一些现象和变化 -- 伪叔叔
无论如何,国家可控制的垄断性的国企比分散的或垄断的民企、外企于国于民都要好。
我们哪,学成了扈从。
欢迎到央企工作,央企或地方国企问题在于管理体系,不过这些年一直在努力。相信有外企经验的,只要能在央企坚持下去,会大有作为的。
可悲的是很多人对平实的解毫无兴趣,对玄幻的解倒是充满敬畏。旷野长歌。。。
其实反而是比较符合规律的,比较能调动一切积极性的。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是一体两面,直接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看法和意图。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区别,前者体现了社会融资的控制,后者是直接的需求;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方向,可以是同向,可以是反向,主要看财政状况和货币供给状况。尽管强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财政政策体现的政府对经济的看法和意图主导了货币政策的导向。
在评估美国的财政紧缩对美国经济及全球经济的影响,就要看清财政紧缩的意图和实施力度及效果。一般而言,所谓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试图用政府需求取代市场需求延续繁荣;而美国的财政状况,更多的是政治体制和福利机制造成的,可能同经济刺激关系不大,经济刺激的功能更多的是由货币政策承担。正是因为货币政策对需求的间接刺激和受益群体的有限性,我们看到了奇怪的无就业增长。
那么评估财政紧缩的影响,主要是对其内部稳定的评估;而在经济方面,就是看货币政策的转向幅度和力度。
我认为,如果美国的货币政策开始逆转,由此推动全球风险溢价上升、美元回流或致全球资产市场价格重估,同时,对于美国经济的影响,我认为短期是非常重大并且视偏负面的,利率上行由债务市场传导至银行体系,再一次金融体系动荡不可避免。但是,从长期角度,如果美国下决心实行货币政策转向,重建价格体系,重新塑造竞争力,长期而言,一个往日帝国的重新也不是没有可能。
正是因为货币政策大幅度转向的短期的阵痛是如此之大,我个人判断,与财政紧缩相比,货币政策转向的力度可能不大。既然是政客,把当前的日子先过了再说,得过且过吧。
我想,美国债务上限调整的幅度和时间点,将是我们判断QE3的时间点和力度的重要指标。
从美国方面的信息看,似乎美国主流经济人士都认为财政紧缩对短期经济影响不大。
当然也有反对的声音: http://article.yeeyan.org/view/100667/182552
从时间顺序看,在决定是否实施QE3前,财政紧缩可能已经全面开始了。那么近期分析它的影响可能会有意义。
我有点儿偏向于认同你的观点,但还要看紧缩的方向和力度。
如上文所述,我认为,即使美国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仍然有很大的可能性维持积极的货币政策。
如果将财政政策视作主权信用,货币政策视作银行信用,那么宏观经济管理就是在两者中间走平衡木,维护和发展市场的商业信用(市场需求)。两者任何一方的透支,除非另一方有很大的空间去弥补,否则对商业信用的伤害是巨大的。
用一个朋友的话说:在这个所有国家都在比烂的世界里,准确预测越来越难,因为可能中国是最高个的武大郎。
从伯南克前几天的记者会没有看出太多的信息。对伯南克来说,他显然不希望过早给自己的策略定调,这样一来失去了灵活性,束缚的其实是他自己的手脚。
不过两个月前的国会听证,倒是很有意思。看完全程直播,国会议员对伯南克还是施加了很大的压力的,比记者招待会压力要大得多。甚至有议员的话已经比较严厉了。重重压力之下伯南克倒是也比较明确的“暗示”了自己的策略,当然是夹杂在套话之间的。总结起来大概就是:1。如果美国政府继续赤字,伯南克尽管从理念上未必赞同,却仍将在政策上全力支持。2。如果美国经济好转,宽松自然可以退出。3。如果美国经济仍然不振,宽松必然持续进行下去。4。如果持续宽松导致通膨问题严重,而同时经济仍然不振,则伯南克将一手宽松,一手加息。特别是最后一点,伯南克当时几乎是直接点明的,说明伯南克还是愿意表现出灵活性的。不过就算他的政策就摆在那里,最主要的还是伯南克对经济以及通胀的判断,这个怕是只有他自己心里知道。而且经济政策本身我很不熟悉,所以对将来有什么影响现在也没有一点头绪。
the post above yours.
del
当做一种东西来看。你的判断3没问题,这种金融操作都只是说说,据说王岐山就说过,但不会真的去做。但是中国的金融从业者,尤其是核心圈子里的,他们和花街的人不同。倒不是他们更有良知,而是他们有其他的诉求,因此,尽管他们非常自私,但他们并不会愚蠢到单纯地去实现自私,中国的政治环境和法律环境都不会有太大的空间。他们很多时候也不能自主,在一个大的架构里,他们也都是一些部件而已。如果说有时候他们做得一些非常离谱和胆大的事,那么多半是为某些大佬们顶岗。监管部门也一样。当初证监会接受梁定邦的建议向境内人士开放b股,其实是那些境外的资金早就抄底等候出击,证监会不明白这个道理?为什么证监会来担这个恶名,他们喜欢梁定邦?至于梁是代表什么,又是什么人愿意做这个事情,其实很明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