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从国际形势谈到菜价 -- 燃烧的河床
帝国需要权威需要秩序。需要集中力量!2000年前故事罢了
可怜今人只读王立群,知刘邦崛起于闾巷间。不知汉武故事,大幕拉开,我等静观。
只是汉武后来天下骚乱,人口减半。希望我们的帝国在我们死后不要这个后果,如果这样,呵呵,没有后面的霍光中兴机会的。
其它都是空话。
事实上1毛钱的蔬菜跟10块钱的蔬菜运输成本其实相差不远;有些是固定成本。打个比方,在山上1千斤的石头只要1元钱,你让它运到城市,光运费也不止数百;这个你让任何人做都一样,所谓中间渠道过多 完全有可能是假命题,不能说这涨了几百倍是暴利。真正的含义是,这个渠道有固定的运行成本。
这就像送一张一分钱的纸给某个人 人工费和运输费跟送一张的100万美金的信用卡给某个人差不多。
以我的亲身经历来看,我家生活条件,主要是吃的方面大改善,大概是从84年开始,那一年应该是大丰收,记忆中天天能吃白面了,以前是只有亲戚来,才能吃到纯白面,甚至还有大米饭。我自己的总结是,由于化肥的大量使用,产量确实提高很多,另外,大人们都不用像以前公社大队时候,天天要被拴到田地里面,可以干副业挣钱,不需要像以前大队里会截留很多粮食,然后粜粮食,以换取现金收入,对小家庭也是,吃就不成问题了。所以说,应该两方面,一来产量确实提高了很多,二来,农民有了其他收入来源,可支配粮食多了,自然吃的方面不再成为问题。可以说联产承包有一定解放农民的功效,但脱离良种化肥空谈也不是科学态度。
“自留地的菜大多是菜农自己挑了去圩场卖的。”这是违背当时政治方向的,原来说自留地要全部取消掉的。自留地偏偏就是“家庭联产承包”的预演。
你说呢?
“良种,水利,化肥,农药的综合成效70年代末期才开始出来”,这么凑巧?
水利早就搞了,而且是搞了好多年,难道以前就没有发挥作用么,偏偏就是到了改革后爆发出来了?
良种也不是一天半天出来的,可以参见袁隆平的回忆录,文革时期就已经再大力推广了。
化肥?是华国锋的洋引进起了作用?
如果真是科学进步在起作用的话,我们应该看到逐步改进的过程。不好意思的是,我们感觉是,联产承包两年后,大家就吃饱饭了。而且从对当时我们乡镇的观察来看,联产承包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而化肥和良种普遍使用还是后面的很久事情。
其实还不如给农民组织的自由,国家不要介入。自然就形成了博弈集团,要相信农民的组织能力。博弈啊,给予博弈能力最重要,现在是打算国家出面博弈,最终一个个阶层都给博倒。那才真正危险呢。
集体化之前,集体化,集体化之后,绘制一个粮食亩产和总产量曲线吧,看看决定因素是单干造成的所谓人的积极性还是其他因素?
中国的化肥问题,直到70年代和西方关系缓和后,搞了四三计划,引进了化肥生产线,才解决的。
良种问题,60年代一直持续,真正大面积推广是70年代末期的事情了。如果有集体化提供的便利条件,育种能不能短时期取得那么大的成就还很可疑呢。
集体化之前,集体化时期,重新单干之后,粮食产量曲线可以证明:
人的积极性,不是决定因素,也不是主要因素。
这个曲线,在集体化和包干之后并没有什么阶跃,而是连续的。
而且,从集体化到几乎全国都进入单干,有好几年。这些交错时期的产量增长,不能作为”人的积极性提高了粮食产量“的证据。倒是有数据表明,刚刚包产的时候,粮食还减产了,因为生产方式的变换,还包括农具或者牲畜因为单干而缺乏。
送一个图:建国以来历年粮食产量
看看图中,80-83之间有一个小小的顿挫,这段时间恰好就是包产到户在全国完成普及的时间段。而之前78-80三年的上升期,全国大部分地方还是集体化生产呢。
小岗村那种极品,只能是极少数,否则他们吃的救济粮谁生产的?全国都像他们那样,那么多土地产出那么低,他们还能吃十多年救济粮?
历史就是那么凑巧:桃子快熟的时候,种树的人死了,有人站在凳子上摘了桃子,然后把种树的人贬损了一番。
但是基本上,还是保留了自留地,作为对集体生产的补充。我们那地方的农村集市(圩场)更是从来都没取消过。
那个时候的割资本主义尾巴(也没多长时间就否定了这种极端行为),看来也没有如今的城管厉害。那个时候,街头还是有摆摊的小贩,穿村走巷的流动小贩也不少。
我读小学那年毛逝世,所以我对文革末期还是有些记忆的。我们那地方恰好是蔬菜产区,连成片的冬瓜棚非常壮观,我们那的冬瓜一个可以长到上百斤,必须用木柱子架棚子。这么多冬瓜,本地小小县城是消费不了的,一般都是运往更大的城市。
我老家的村子,交了钱修路,结果完全没看到,不知被哪一级吞掉了。这样的狼来了的游戏,打算玩几次呢?
老家地处鄂西北,半丘陵地带,我老爹大概是在75年当生产队长,解决了温饱问题。
之前粮分得不够是因为1产量低,2经常出工修铁路水库公路,3小孩多劳力少的家庭常青黄不接,要挖野菜捡地粘皮(地衣)。
我老爹当队长时,旱改水田,荒坡改地基本完成,泵站修好了,算是摘了桃子吧。我爹在当队长前给大队赶马车,结识了后来的供销社主任,马赶死了回队当队长,这时供销社主任正在为化肥销售任务发愁,别的队怕花钱,主要用现在所谓的生态肥,我们队全要了,当时籼稻系列好象已经出世了,结果当然是我们队鹤立鸡群,第二年化肥就不愁销了。
现在,年轻人都出外打工,地荒了三分之一,泵站也废了多年了,现在天干盼雨,整个队上的秧底都干裂了,天气预报说今明两天有雨,结果到发贴止都还没有下。
不过这些年没有饿肚子的。
至于包产到户,几千年前的中国就已经包产到户了,此情只可追忆。
没有油水又得罪人的事,村干部是不会干的。
在82、83年这两年,粮食增长了三千万吨,超过了历年平均增幅
--------------------
这正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全面推广的年份。
http://finance.qq.com/a/20081126/002035.htm
到1980年11月初,“全国有15%的生产队实行包产到户
1982年6月,全国农村有67%的生产队实行了包干到户。
当然农民生活的提高和对政策的支持,不仅仅是因为提高了产量,而是多方面的,也包括收购价格的提高。
老的合作社模式肯定没有前途,原因大家都说了。包产到户也只是权宜之计,就那点地想发财种金子还差不多,小生产者太脆弱经不起市场的折腾,现在菜农的困境就是证明之一。
彻底解决农业问题的关键在于降低农业人口,起码要降到10%以下,前途就是两条,农民或者进城,或者当农场主搞大规模。
毛的接班人分别有刘,林,王和华,结果刘被他自己斗死,林出逃,王被别人抓,华被别人罢黜。邓的接班人有胡,赵,江和隔代指定的胡,胡赵被他自己废了,江安稳干完任期,看来寿终正寝没问题,胡的统治好像也算稳定。最关键的是,毛死后,接班人被废,他主导的政策也被抛弃。而邓死后,他的大政方针被他的接班人延续。所以在接班人这一课题上,邓比毛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