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商榷 马来西亚 -- 香辣鸭头
接触过的马来华人都很好,当然颜子兄是出类拔萃的,在下一直都很佩服。
颜子兄的那个假设应该不会出现,看看中国历史就知道,搞殖民压榨确实不是中国人的习惯做法。孟子曰“大事小以仁,小事大以智”,我的解读就是:天朝是要脸的,天朝不要脸是占小便宜吃大亏,聪明人都不这么玩的。
以前曾想过到马来教书,为马来华人多培养些读书种子,但本人是学理工科的,马来华人的那三所华文大专不长于此,也没啥兴趣,随作罢。
下面是我的一篇闲文,涉及南中地区,颜子兄或可一观。
兴华策
自戎狄东寇已来,天地倾覆,神州陆沉久也。戎狄比於中华,名微而众寡,然遂能以弱为强,屡犯中华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方今美夷悍据东洋,国富兵强,士民内附,贤能为之用,此诚不可与争锋。台海同胞有间,忧在腹内,两岸苍生祈太平,故曰东和。
俄狄据我北土已历百年,国人犹思复之。天厌凶逆,今观其国运日蹙,然气数未尽,缓图为上。维春水既长,寒冰自消,故曰北融。
西域徼外皆非我族类,风教固殊,难为一体。然则回地之石油、欧洲之科技、非洲之资源,皆我所欲也,诚宜互市交易,故曰西通。
南中据两洋形胜,扼东西交通之命脉。其民皆氐羌濮越苗瑶之余绪,枝叶同根。诸邦皆我前朝之属国,本为一体。今为中华兴万世基业计,莫若广自由,兴民主,理朝纲,选贤良,内修仁义,外抚诸邦,审时度势,攻心利导,以期合众为一,固本培元,故曰南合。
中华复兴之号角,其南向而鸣乎?
注:“南中”一词借用于《华阳国志》,这里指中南半岛诸国。
拉出三大直辖市来,去跟新加坡、香港比还差不多,你拿出最好的一个城市来跟人家整个国家比人均量,有点基本逻辑吗?
河里成天说ZXB蠢,我看成效也蛮大的嘛,这不是有那么多童鞋都死心塌地的相信自己成长在蜜罐里,外面各国人民都水深火热吗。
大马十大富人中有一个印度人,但是绝大多数状况很差。
理发店、停车场收费员、摆报摊的这些人基本上是印度人。
在华人聚集的餐馆中间会偶尔夹杂一个印度饭摊,但通常光顾者甚少!
在政治上,印度人由于人数比华人还少很多,占优势的选区少,也是被忽略了!
在经济上,华人比较抱团(各种各样的社团很多,遍布各个州各个行业,综合性的有大马和各州的华人大会堂,商业的有大马和各州工商会,华教有遍布每所华校的董、教总,政治党派有马华、民政党、民行党,还有闽、粤、海南、客家等派系的各种各样的团体,甚至各种各样的庙宇协会,媒体有星洲日报、光华日报、东方日报、中国报,还有华文电视媒体,这是一个庞大的人际关系网络),经济上优势比较明显(我在大马那年,报纸称申请贷款的近80%是华人中小企业),马来人即使借助政府也只能搞些边边角角的动作,而从橡胶园中出来、基本上没有什么经济基础的印度人劣势则是比较明显。
在大马的外企,就我去的那家来说,中高层及研发工程师华人占多数,操作类的职位要留给马来人,印度人也没有多少空间。
新闻上报道印度人犯罪率最高,并且我在公共场合看到的喝酒的人都是印度人。
说得可能比较乱,在我看来,这大抵是大马印度人的现状!
还跟省份比?
刚才我都不好意思说你,还根据2009年的统计,你怎么不看2010年的?怎么不看2011年1季度的?
我是以自己切身经历:
马来西亚同样工作年限和能力,工资不过上海的一半最多2/3。
6,7年前马来西亚来上海很容易,还讨着要吃苦费。
现在能找到苏州的工作就烧高香了,不少都去西部,东北混开发区。
马来西亚人口超过2800万,如果这个数据大体准确,应该是你错了,马来西亚人口是超过上海常住人口的
其实我们这里对马来西亚真的是非常欠缺了解的,不过大马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比我们大陆本身的不少人都要强烈好像,我看过温瑞安年轻时候的散文,对中华文化的狂热崇拜和眷恋之情非常的深啊
He is a Chinese from Malaysia.
He went to British for study. His classmate asked: "where are you from?"
He answered: "Malaysia".
"Oh, you are Malay!", his classmate.
"No, no. I am not a Malay. I am a Chinese." He said.
"I see. You are from China", his classmate said.
"No, no. I am from Malaysia", he said.
"Then, you are Malay!", his classmate said, and was puzzled.
英国人发明的Chinese这个烂词,到底是tmd什么玩意
呵呵,和当年在马来西亚共事的那些马来同事一个风格。
在马来西亚前后工作了三年,十多个很密切的同事,认识的马来华人,基本是符合颜子的分类的。
说几个小故事:
07年中马足球比赛,我们去看比赛,华人同事和我们一起去,结果一起和我们给中国队加油。
有一次开车出去玩,电台放着马来语的节目,突然一个东马的同事冒出一句:XXX什么意思?我们一愣,然后这个同事自嘲了一句,好久没说马来语了,忘了。这个同事出生在东马读的华校,后来去欧洲留学,回来后一直混迹于中资英资公司。
某次去槟城玩,马来同事约了几个当地跨国公司工作的女同学出来吃饭,相谈甚欢,饭毕去泡吧,同事提醒,进了酒吧你们还是少发言,口音不一。槟城MM笑言,没事,现在我们中国区的总部都在中国了,大家都习惯了。
某次办公室闲聊,聊起新经济政策,几个同事异口同声的说:就当拿钱养猪去了。
总的来说,感觉新生代华人,尤其是华校毕业的学生,对马来人的马来西亚的认同感更淡漠一些,在本身经济利益受冲击下,不是任何人可以这么心平气和的看待这个政策对种族融合的意义。而且在这个政策下,马来人坐吃山空也是一个永远绕不过去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