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整理】天朝产业升级、重大技术装备的新进展 -- tangcoms
唐山:世界首台4000吨多向模锻压机热试成功
http://www.chinaequip.gov.cn/2010-10/11/c_13551141.htm
从唐山市科技局获悉,近日,由位于唐山的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重型装备成形制造工程研究所和清华大学自主研发制造的世界第一台预应力钢丝缠绕4000吨多向模锻压机热试成功。
据介绍,多向模锻压机是国家教育部重点项目,也是省科技厅2009年至2010年重大科技支撑项目。多向模锻压机的研制成功,解决了传统结构压机难以解决的世界性难题,是目前世界先进的精密、高效、节能锻造设备技术,可用来锻造运载火箭、核电站部分零部件。(记者 王敬照)
中国成功研发高铁自动控制核心器件IGBT
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 ... ontent_1419260.html
新华社太原12月19日电(记者王飞航)上周,中国首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功率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产品,在山西北车永济新时速电机电器公司下线,成功打破了国外对该项技术的长期垄断。
中国北车永济新时速电机电器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徐印平说,首批投入封装生产线并成功封装、顺利通过动静态试验的“6500V/600A”IGBT产品是目前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的产品,各项技术参数与国际标准相同。
IGBT是自动控制和功率变换的关键核心器件,被广泛应用在以高铁为代表的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电力系统、工业变频、风电、太阳能、电动汽车、家电等产业中。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力电子器件消费市场。仅2009年电力电子器件市场规模达到1215.3亿元。但整个IGBT市场大部由国外厂商占据。由于关键技术被国外大公司垄断,IGBT芯片完全依赖进口,国内难以实现突破,成本无法降低。
随着新产品的研发成功,中国北车永济电机公司成为世界第四个、中国第一个能够封装6500以上电压等级IGBT的厂家,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站在同一技术平台,自主研发IGBT芯片产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
徐印平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6500V/600A”IGBT产品成功问世,为中国机车、动车组为代表的轨道交通装备及其他相关产业提供强劲的“中国芯”,对于打破国外在IGBT市场的垄断、促进中国电子电气技术迈上新台阶具有重要意义。
---- 变频器PWM输出功率模块。
---- 我们的坦克等重武器,就缺这个!早几天CCTV新闻台报道一个坦克火控专家,就说到这个短版,他们如何绕过去的!
中国首先实现船体外板加工自动化 造船效率增十倍
http://news.ifeng.com/mil/2/detail_2010_12/21/3615249_0.shtml
将一块长方体的钢板加工成或“马鞍形”,或“帆板形”的特殊外形,从而打造出船舶的流线型外体,这是造船工业生产难度极大的关键程序。长期以来,这一程序一直采用手工方式,其效率低、精度难以控制,特别对工人的技术水平要求高,已成为造船业的发展瓶颈。如何将自动化引入这一关键程序成为世界各个造船大国的科研方向。近日,由武汉理工大学与山东硕力机械合作研发出“船舶三维数控弯板机”,世界首次将“自动化”引入整个船体外板加工环节,在抛弃了传统人工经验操作的同时,使整个造船效率提高了十倍以上。目前,该技术已申请中国发明专利和国际专利,新产品已投入使用。
据了解,我国2009年造船完工4243万吨,手持订单18817万吨,占世界份额的近四成。面对着世界造船业“大型化、高性能、高附加值”的发展方向,国内造船业急需数字化造船装备的支持。据设备的研发者之一、武汉理工大学王呈方教授介绍,对世界各国来说,要实现船体外板加工自动化必须解决的一项难题是:外板加工属于塑性变形,弯曲过程会产生回弹,也容易产生皱折变形,自动化成型尤为困难。
据山东硕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焦和桐介绍,该设备首次提出了“方形压头可调活络模具板材曲面成型装置”的成型方法,使用专门的计算和控制软件,自动进行船板成型加工;同时,系统能实时自动检测计算与控制,具有学习和智能功能;控制面板图形显示,用户界面丰富,使操作方便直观。“‘船舶三维数控弯板机’是我国首创的自动化造船重大设备,革命性地解决了世界造船业的一项难题。”焦和桐说。
据了解,该公司的首台产品已经在武汉成功应用。 (通讯员徐海鹏 记者王延斌)
将一块长方体的钢板加工成或“马鞍形”,或“帆板形”的特殊外形,从而打造出船舶的流线型外体,这是造船工业生产难度极大的关键程序。图为建造中的美国“弗吉尼亚”级核潜艇。(资料图)
“中国造”超细电子玻纤获突破 打破美日垄断
http://news.ifeng.com/mil/2/detail_2010_12/21/3615699_0.shtml
由重庆大学和重庆国际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共同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内课题“超细电子级玻璃纤维关键技术的开发及产业化”日前通过科技部验收。研究团队经过4年的努力,在超细玻璃纤维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形成批量生产能力,打破美国和日本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
据了解,超细电子玻璃纤维是一种新型的核心材料,被制成各类电子产品的基本元器件,广泛应用于电子信息、航天航空、汽车等领域。目前,国外主要生产高附加值的D系列(直径5微米以下)超细电子玻纤,其核心技术掌握在美国和日本两国手中。2010年前,我国的超细电子级玻璃纤维领域尚属空白,规模生产的超细电子级玻纤只有E系列(直径7微米),是玻纤的生产大国而非强国。国内产品需要依赖进口,支付高额费用。
2007年,“超细电子级玻璃纤维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正式启动,该课题历时4年,总经费6309万元,突破了5项超细电子玻纤生产关键技术,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细纱池窑,开发了4大类超细电子玻璃纤维产品,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建成了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电子级玻璃纤维研发及产业化示范基地,大幅度提升了我国电子玻璃纤维科技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
截至目前,重庆国际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超细电子玻纤能够达到4.1微米,已占全球30%的市场份额。公司已建成3.6万吨玻璃纤维细纱生产线两条,年产8万吨粗纱生产线一条,在建年产8万吨粗纱生产线两条,预计年产值将超过10亿元。(记者吴晋娜)
中国民企扳倒美国巨头海外维权“五连胜”
2010年12月24日 18:34:53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2月24日专电(记者刘国正)最近,中国民企通领科技集团在美国打赢了第五场知识产权官司。记者在全国工商联主办的“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新闻座谈会”上获悉,12月初,美国新墨西哥州联邦地方法院判令美国莱伏顿公司撤销其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对通领集团提起的“337”调查。至此,6年间,通领集团因手握过硬的专利技术,在美国已取得知识产权官司“五连胜”的战绩,彻底打破了美国竞争对手一统天下的垄断格局。
通领集团成立于2004年,是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温州出口民企,主要生产具有自主专利的漏电保护断路器(GFCI),全部销往美国等北美国家。GFCI产品是美国政府强制规定推行的安全保护装置,每两年必须更换。因此,形成了一个巨大需求的成熟市场。
通领集团生产的GFCI产品从2004年进入美国市场仅6个月,就占领了10%的市场份额,引起了美国同行业的恐慌。遭受了美国500强莱伏顿公司和同行业竞争对手的强烈抵制,并引发了一系列以知识产权侵权为由的专利官司,上演了美国企业轮番上阵恶意诉讼的车轮大战。对此,通领集团毫不退缩,缜密决策,积极应诉,并连续获胜。
通领集团董事长陈伍胜说:“这次胜诉既胜在运用国际规则,也胜在我们有充足的自主知识产权底气。如果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即便有最优秀的律师、最公正的法官,也赢不了官司。今后我们会在技术创新上下更大功夫。”
业内人士及专家认为,通领集团扳倒美国巨头实现海外维权“五连胜”,标志着中国民企知识产权海外维权已从被动防御向主动进攻转变,创造了中国企业在海外专利诉讼的经典案例,对中国企业应对美“337”调查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
中国大规模建设“智能电网” 总投资将超4万亿
http://finance.ifeng.com/stock/zqyw/20101230/3137341.shtml
四处布设385个传感器、55个高清摄像头、2台红外热成像摄像机、声光报警等设施,变电站也“智能”起来……30日,中国大陆首座利用物联网技术建设的“智能变电站”——220千伏(西泾)智能变电站在江苏无锡投运。至此,中国已拉开大规模建设智能电网序幕,10年间总投资预计超4万亿元.
中国是世界能源消耗第二大国,有全球最庞大的电网系统。到2020年,中国大陆要满足4.85亿用户的用电需求,装机容量预计达16亿千瓦,均是目前水平的两倍。顺应形势,2009年7月,中国确定分三阶段建设“坚强智能电网”:2009年至2010年规划试点,2011年至2015年大规模建设,到2020年基本建成。
国家电网公司调研员孙竹森表示,智能电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了电力线路及调度的智能化、居民小区“四网合一”、电动汽车上路等六七个方面,智能变电站也是其中一部分。今天投运的变电站,是国家电网公司46座智能变电站中首座220千伏变电站。
记者在现场看到,站内布设了大量白色小天线,感知水浸、烟感、温湿度,这些监测数据从控制室的数个显示屏上得到体现。变电站位于无锡市惠山区前洲镇,距离江苏省电力公司所在的南京市北京西路有160公里,但数据可以在南京的办公室实时呈现。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上海、江苏、山东、河北、浙江等地先后启动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大陆各地试点工程相继铺开。以江苏为例,除了智能变电站,江苏500万用户装上了电表“黑匣子”,使电表具备远程自动采集功能;无锡建设“智能小区”,住户可通过终端随时获知家庭用电量;南京、扬州、苏州、江阴建成4座电动汽车充电站,其运营监控系统随即完成。(完)
7000亿高铁投资蛋糕 外资垄断轴承装备
http://money.163.com/11/0107/01/6POOTBTK00253B0H.html
“时速超过160公里的动车组所用轴承,目前我国还需100%进口。但按照我们的研发速度,如果一切顺利,未来两三年内,中国国产高铁轴承也能真正实现配套。”
1月6日,中国轴承工业协会秘书长王全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十二五”期间,国内轴承行业的关键词将围绕自主创新,攻关核心技术,以实现产业升级,替代进口。
两天前,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在全国铁路工作会议上表示,今年全国铁路安排基本建设投资7000亿元人民币,安排新开工项目70个,我国高速铁路运营总里程将突破1.3万公里,并确定京沪高铁将于6月中旬开通运营。
高铁投资的可持续性得到保障,各个相关行业分一杯羹的热情也继续高涨。
但在作为高铁基础零部件的高速列车轴承领域,瑞典SKF、德国FAG、日本NTN等国际巨头正牢牢占据着中国市场。尽快解决高速轴承研发与应用的问题,将这块“小而重要”的短板补上,已成为中国轴承行业的重大任务,无论是为了技术升级,还是为了分享高铁蛋糕。
短板:高端不足
相比于我国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高速动车组技术的现实,配套轴承的国产化应用仍是空白,这于正力求高端的装备制造业是一处短板。
2010年10月26日,中国高铁建设上里程碑式的沪杭高铁正式开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和谐号”CRH308A新一代高速列车动车组最高时速达416.6公里,创下世界运营铁路运行试验最高速度。
但这一“陆上航班”所用轴承我国均无法生产。王全清告诉记者,时速超过160公里以上的动车组,配套高铁轴承全部采用进口轴承,实现国产替代势必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不仅是高铁,风电、机床主轴配套轴承等高端轴承一直是中国轴承业的软肋,也主要依靠进口。
2009年,我国轴承行业产量达100亿套,总产值已达到900亿元,位居世界第三。规模以上企业1750家,其中年销售额30亿元以上5家,但进出口逆差超过8亿美元。
王全清向记者表示,这一情况在2010年有所好转。“2010年全行业销售额大概增长30%,产量增长13%,已经超过金融危机前水平”,“全年出口增长了50%,进口逆差缩小到5亿至6亿美元之间,但进口轴承构成仍向高端发展。”
“这一领域的核心技术全在国外,我们行业内联手共性技术攻关、关键技术公关,已经经过了两个五年计划。”他说,“国务院提出的16个重大技术装备关键领域,15个都与轴承相关,这是关键点。”
在此前工信部发布实施的“机械基础零部件产业振兴实施方案”中,轴承也位列基础零部件的第一位,七个项目的轴承产品被纳入2011年—2013年的实施方案之中。
盛宴:外资天下
在整个高速铁路总投资中,高铁配套轴承的容量并不算太大,专家估计市场超过20亿元。但中国国内产品的空白,已经足以为外资巨头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近80%的轴承是由8家跨国公司生产的,分布于美国、日本、欧洲,而中国注册轴承企业约6000家,排名前十位的轴承企业销售额合计仅占全行业近40%的份额,行业集中度较低。
2009年2月6日,日本NSK公司与中国南车集团合作,成功签下武广高铁30个编组的轴箱轴承订单。
2010年3月,瑞典SKF宣布与中国铁道部在原来4年合约的基础上再续约4年。
2010年10月,日本NTN在中国境内最大的生产基地落户南京,一期投资1亿美元,建设用于高速铁路、地铁及风力发电所用轴承的生产基地。
“轴承在整个车的配置中虽然只占很小一块,但高铁这样的产品项目不容任何闪失。轴承最主要的在于可靠性,安全是第一的。”1月6日,SKF中国铁路业务部副总经理黄志告诉本报记者。
他同时也坦言,中国高铁轴承市场因国有产品不足,而给外资厂商留下了较大空间,“足以持续到2020年”。
根据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到2020年,我国高速铁路里程将达1.8万公里,这一数字,是目前德国、日本、法国三个国家高速铁路里程总和(6000公里)的三倍。到2012年,我国高速铁路总里程将达1.3万公里,对动车组将形成800列的新增需求。
追赶:自主攻关
“从国家有关部门的角度考虑,高铁轴承的进口想法还是很强烈。但对于国内行业来说,总是要千方百计自主创新。”王全清向记者表示。
仅“十一五”的前三年,研发了国家十六个关键领域中的十三个关键领域的90类重大装备的配套轴承488种。其中,风力发电机组偏航变桨轴承、深井超深井石油钻机轴承、重载铁路货车轴承、YRT系列数控机床主轴轴承已实现国产化。
据了解,在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支持下,由洛阳轴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洛阳轴承研究所改制企业)牵头,联合洛阳LYC、哈轴、成都科华等企业以及河南科技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开展了时速350公里高铁轴承的研发,已经开发出了首套样品并进行了部分性能试验。
按照瓦轴集团董事长王路顺的设想,基础研究大突破、制造工艺和检测工艺大进步后,“通过这样的设计制造技术和产品技术进步,3年内实现替代进口”。
去年10月,中国工程院院士、铁道部总工程师何华武曾在一次论坛上指出,继时速380公里的高速列车下线之后,我国已开始研发时速500公里的高速列车系统。这意味着,高端轴承的研发与产业化,需在“十二五”期内进一步发力追赶。
对此,1月6日,中国南车集团的一位内部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在全球化供应链下,高铁也进行国际采购是很正常的。但是在未来同等条件的情况下,我们当然也乐于和国内供应商合作,购买本国产品。”
辽宁省建造的国内最大油轮“荷花”轮投入运营
http://www.chinaequip.gov.cn/2011-01/09/c_13682415.htm
继2010年以年造船产量突破100万载重吨、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后,1月7日,渤船重工建造的国内最大油轮——32万吨1号船——“荷花”轮离港运营。
32万吨油轮是当前国内载重吨位最大、航速最高,也是可通过马六甲海峡的最大吨位油轮。该船为世界著名航运公司——百国盛环球集团公司在中国造船厂订造的第一条油轮,是渤船重工根据该公司需求为其定向设计开发的新船型。该船符合油船结构共同规范、最新公约和世界上主要石油公司的要求,为世界首创,刷新了我国建造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最大油轮纪录,被列入第十四批中国企业新纪录。 (邓晓洁 记者/刘 佳)
国家电网打破国外垄断 掌握柔性直流输电核心技术
http://www.chinaequip.gov.cn/2011-01/07/c_13679939.htm
我国在世界公认的新能源接入电网最佳方式——柔性直流输电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国家电网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研制的柔性直流输电成套设备,在通过国际标准、国内行业标准规定的全部型式试验之后,于1月3日下午顺利完成国内第一个柔性直流输电示范工程首站设备的包装、装货,正式发往上海南汇风电场的工程现场。此举标志着国家电网公司成为继ABB、西门子之后,世界第三家完全掌握柔性直流输电成套设备设计、试验、调试和生产全系列核心技术的企业。
柔性直流输电技术是当今世界电力电子技术应用领域的制高点,也是智能电网关键技术之一。其最突出特点是采用全控型电力电子器件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与采用晶闸管的传统直流输电相比,其系统反应速度快、可控性较好、运行方式灵活;比常规交、直流输电能极大地减少系统短路,还能向无源电网供电,是解决大面积区域停电、实现远距离孤立送电的有效途径。
据中国电科院专家介绍,风能、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接入电网的最大障碍就是其间歇性和不确定性,而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就像在输电线路中增加了一个“等效电容”,可以有效解决因不确定性而引发的谐波污染、电压间断和波形闪变等问题,是公认新能源接入电网的最好方式,甚至在很多场合下是唯一选择。
国网公司于2006年5月全面启动该领域研究。2007年12月,中国电科院开始相关的前期研究及其基础理论研究。经过攻关,掌握了基于IGBT可关断器件柔性直流输电关键技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实现量产。此次发货,是南汇风电场并网的重要节点;该示范工程建成,将成为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其系统理论研究及工程化应用在亚洲尚属首次。(记者瞿剑)
我国自由电子激光实验研究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http://www.chinaequip.gov.cn/2011-01/04/c_13676163.htm
新华网上海1月4日电(记者张建松)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获悉,经过多年技术积累和艰苦努力,上海深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SDUV-FEL)实验取得重大进展,我国自由电子激光实验研究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自由电子激光是激光家族的一个新成员,被国际上公认为新一代光源,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高增益自由电子激光在亮度、相干性和时间结构上,都大大优于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是国际上竞相发展的新一代大科学装置。
自由电子激光的工作模式主要有“自放大自发辐射(SASE)”和“高增益谐波产生(HGHG)”两种。其中,“高增益谐波产生(HGHG)”工作模式需要短脉冲激光和高品质电子束流的精确相互作用,技术比较复杂,但是性能较“自放大自发辐射(SASE)”工作模式更好。
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艰苦努力,上海深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于2010年12月中旬成功进行了高增益谐波产生自由电子激光放大与饱和的实验,这是上海深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成功进行了自放大自发辐射实验和外种子自由电子激光调制实验之后,所取得的又一重大进展。
目前,我国已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实现高增益谐波产生自由电子激光放大与饱和的国家,这表明我国已经基本掌握了相关主要关键技术,为我国未来的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大科学装置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是我国大科学装置“上海光源”的建设和运行单位。“上海光源”是目前世界上性能最好的第三代中能同步辐射光源之一。目前,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正积极开展自由电子激光新一代大科学装置的预研。
我国创光通信单波超长距离新纪录
http://www.chinaequip.gov.cn/2011-01/04/c_13675547.htm
最新发现与创新
近日,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光纤通信技术和网络国家重点实验室及烽火通信公司在北京宣布完成“单光源1-Tbit/s LDPC码相干光OFDM 1040公里传输技术与系统实验”。经过测试和工信部鉴定,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该项目意义在于,通过提高单波比特速率的方式来增加光传送网络的传送容量,以解决互联网流量爆炸式增长带来的骨干传输网拥堵问题。以现在铺设的40Gb/s网络为例,假设家庭用户所使用的信号流量为1Mb/s,则一根光纤所能支持的最大用户数量为40000户。而对于1Tb/s骨干传输网络,则可支持最大用户100万户,每户的使用速率为原有的25倍。
目前光纤通信骨干网链路上通常采用密集波分复用(DWDM)技术,近两年国际上也有公司开通或测试通过了单通道速率为100Gbit/s的系统。但是当单通道速率达到400Gbit/s或1-Tbit/s后,由于受各种因素制约,需要采用新的技术。无线移动通信与光通信技术的发展也不断出现交叉和融合,原来在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系统中广泛使用的OFDM(正交频分复用)和LDPC(低密度校验码)等编码技术,已成为超高速超大容量超长距离光通信基础研究的热点。科技部从2009年开始加大力度支持这项“973”基础研究。在实验室取得单波1-Tbit/s 600公里系统实验是近期国际上的最高记录。
据介绍,400Gbit/s和1-Tbit/s光传输技术正是构筑下一代光通信网络的核心技术和支柱,科技部从2007年开始部署在条件好的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取得很好成效。(通讯员黄维佳记者刘志伟)
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年度实验获重要成果
http://www.chinaequip.gov.cn/2010-12/24/c_13662429.htm
新华网合肥12月23日电(记者蔡敏)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23日通报说,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实验装置、世界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2010年度实验将于24日圆满结束,目前已获得1兆安等离子体电流、100秒1500万度偏滤器长脉冲等离子体、大于30倍能量约束时间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3兆瓦离子回旋加热等多项重要实验成果。
中科院专家指出,2010年度实验取得这些重要成果大大推进了EAST实现其总体科学目标的进程;实验中广泛开展的国际合作,使EAST已成为国际上最重要的高参数长脉冲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平台。
EAST是由我国科技工作者独立设计制造的世界首个全超导核聚变实验装置,于2007年3月通过国家验收,其三大科学目标是在未来15年内实现1兆安电流、1000秒放电、1亿度高参数等离子体的稳定运行,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计划)和我国未来独立设计建设运行核聚变堆奠定坚实的科学和技术基础。
2010年度实验获得的稳定的100秒放电是目前时间最长的核聚变高温偏滤器等离子体放电,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实验中成功开展的利用微波和射频实现高约束模式运行、高参数先进偏滤器位型的精确控制、长脉冲稳态等离子体的获得等研究,都是未来核聚变反应堆安全运行的重要科学技术问题,对未来ITER的物理实验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据介绍,本年度物理实验历时8个月,向全世界核聚变界全面开放。近百人次的国内外同行,其中包括数十位国际知名的核聚变科学家参加了实验,为模拟未来ITER物理实验开展了一系列合作并取得了很好的结果。专家们认为,这显示EAST已成为国际上最重要的高参数长脉冲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平台。
国际一批重要的聚变科学家为本年度的实验成果发来贺电,认为EAST取得了对聚变物理有重要价值的新成果,期待着中国科学家在更短的时间内作出更大贡献。
桂林机床数控双龙门移动铣床成功替代进口
http://www.chinaequip.gov.cn/zhu ... 3/08/c_13766411.htm
近日,广西科技厅在桂林机床股份有限公司主持召开了《XK2645S/18数控动梁动柱双龙门移动铣床》项目科技成果鉴定会。与会专家学者在进行现场考察后认定,该产品动梁动柱双龙门式结构为国内首创,技术水平属国内领先,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替代进口,鉴定委员会一致通过了省级鉴定。
XK2645S/18动梁动柱双龙门数控铣床高9米、宽11米、长36.4米,堪称广西机床的“巨无霸”。该机床技术复杂,装配难度大。由于具有镗、铣、绞、攻螺等多种功能。广泛用于航空航天、国防军工、汽车、模具、船舶、风电、核电、铁路等制造行业的生产。
专家们还充分肯定了该产品技术创新点有:采用动梁动柱双龙门式结构属国内首创,纵向和升降方向均采用双边同步驱动,通过镜像光栅尺的镜像反馈来调整双立柱及横梁升降双驱动系统的同步。纵向进给采用国际先进的双电机消隙技术消除齿轮齿条的传动间隙,使传动的密度更高。滑枕采用抗倾覆能力强的厚导轨大包容结构。结构新颖先进,刚性、稳定性好,抗倾覆能力强。该项目荣获两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该产品在整个整体龙门结构性能、导轨结构性能、整体刚性与稳定性等方面进行了创新。
“中国越海盾构第一隧”掘进千环
http://www.chinaequip.gov.cn/2011-02/21/c_13741213.htm
2月16日,中铁隧道集团驾驭的“南海号”盾构安全掘进1000环1500米,开工以来连续实现安全生产713天,取得了1号取水隧洞建设阶段性胜利。
台山核电项目是中法共同开发建设的第三代先进核电技术项目。一期工程建设两台EPR三代核电机组,单机容量为175万千瓦,是目前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的核电机组。台山核电站取水隧洞工程采用大直径泥水盾构施工,隧洞开挖断面9.03米,单隧洞建筑长度4330.6米/条,管片安装采用“6+1”模式环状拼装。该隧洞具有大断面、长距离连续海底掘进,因此被誉为“中国越海盾构第一隧”。2010年下半年,项目部依靠科技创新,采用海上“钻爆+注浆”等工艺处理陆域、海域的硬岩、软硬不均地段,累计带压进仓820人次,打捞孤石71块,成功攻克了泥水盾构穿越硬岩段和风化残留体的世界级难题,盾构掘进基本步入正轨。
今年1月,中铁隧道集团台山项目部根据粘土和粉质粘土等地层特点,不断优化调整施工方案,加强泥水循环、管片运输安装等系统的工序衔接,密切关注掘进参数变化,确保了盾构的平稳连续施工。他们提出“岗位创先争优建功台山核电”的工作要求,制定了“日保周 周保月”的施工计划,环环相扣,与时间赛跑,力保满足工期要求。2011年1月份实现安全掘进431环,并创造了大断面泥水盾构单班掘进12环、单日掘进21环的好成绩。截至2月16日,1号隧洞掘进完成37%。 (张海新 段宏杰)
中国西电研制750千伏有级可控电抗器
http://www.chinaequip.gov.cn/2011-03/01/c_13755632.htm
日前,世界电压等级最高、容量最大的750kV有级可控并联电抗器,在中国西电完成设计即将投产,为中国西电掌握750kV电压等级交流有级可控并联电抗器制造的核心技术,同时也为研制1000kV可控电抗器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此之前,中国西电曾经凭借750kV电抗器市场业绩和研制成功忻州500kV有级可控并联电抗器等优势,在国家电网公司2010年第3批集中规模招标中,一举中标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750kV敦煌变电站三台750kV100Mvar有级可控并联电抗器。
为了满足国家电力事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中国西电所属西电西变专门就此项目进行了科研攻关、自主创新。先后三次组织技术专家对该项目进行了设计方案评审,不断对电气和结构设计方案进行完善和优化。
甘肃省电力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等单位专家,先后四次召开设计联络会,讨论通过了西电西变提交的设计方案。(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