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胡乱谈谈美国或美国人 -- 侯登科

共:💬474 🌺3514 🌵8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2
下页 末页
家园 呵呵,这最多说明中国的基础教育中比较强调的基础知识部分

有调整的必要,根本无法说明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本身有什么不正确。而且,掌握基础知识本身就是掌握研究方法和了解背景知识的过程,尽管中国式的教育中不可能避免死记硬背。

如果快乐式教学能够培养出具有扎实基础知识的人才,我从不反对,但是你能举出来快乐教学对某群人达成了这样的目的吗?恕我孤陋寡闻。在无法取法乎上时,在死记硬背的机械式记忆的中和快乐式学习中的啥也不懂的下之间,我宁愿取其中。

绝大部分快乐都是因为你付出的更多,即使对少数的天才也是如此。

家园 因为这是公认的标准

你的意思是中国聪明人贪钱,不愿去做科研?美国人数学好的去花街捞钱的多了。一定是衣食无忧才搞科研?太小瞧中国人了吧?人性到处都是一样的,聪明程度我相信各人种也差不多。但是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六分之一,有没有培养出世界顶尖人才的六分之一?没有的话,我看还是制度的问题。

我举的美国中学的例子,绝对不是个别的现象,我的同学散布美国各州,孩子们在中学里都读过AP course,中国知识分子又好攀比,基本大家的娃娃们从小到大的教育情况都很清楚,反过来中国中学里有系统地教授大学课程的绝对是凤毛麟角。

家园 我真的很想知道,这个帖子违规的理由是什么?

我想了半天,是阴损这个评价吗?

那我非常想知道什么样的帖子算阴损呢?

是不是被人点中了痛处,都可以说别人阴损呢?

而且那些投票同意这样评定的人有几个呢?不管有几个,只要有一个就可以这样被系统回收吗?

如果这样可以的话,只要一个人不满,对于偏门的帖子,只要自己投诉,然后自己的马甲赞同,是不是就可以回收一个帖子?

家园 很想了解一下美国文科和管理科的教学模式和优势所在
家园 你老爸真的很棒。

楼主说三角函数的问题,我真的全忘了。他说bob不懂时,我觉得后背出冷汗了,自己可是数学专业呀。

家园 以我的经历来看,所有的考试都无法考察出适合科学研究的人才

我是数学专业出身,当然现在大部分也都还给老师们了,真是汗颜。

我觉得一般的科学研究中技巧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能够达到的思维深度:比如综合大量的材料,并从中构建出适合研究的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前人的成果发现新的规律或者形成一种新的技术或工艺。很多的科学大家给人一种木讷、甚至是迟钝的感觉,这种表象之下他们的头脑思考过程其实是非常机敏的。构成这种思维深度的智力品质大概包括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大规模信息处理能力(这三者也许可以决定智商),非智力品质应该有严谨踏实、甘于寂寞、持之以恒等等。

初高中的数学、甚至大学中的基本数学学习都还是为普通人或者说非科学家的工作提供一种工具,那种真正站到前沿上的数学一般还需要五到十年的进一步学习才能进入门道。

而我感觉考试几乎不能考察非智力品质,最多就是在逻辑推理能力上有所帮助,但是时间所限一定非常肤浅。这样说不是要否定考试,考试可能无法考察你的能力,但是可以考察一个人既往的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在某种学科方面的某个时间点已然累积起来的知识水平,以此来确定你未来的潜力。当然这一定非常不准确!

关键词(Tags): #杂谈#考试#数学研究#人才
家园 再谈“奇技淫巧”

这两天复习厚积薄发大牛的文章,觉得这段话及其的中肯

链接出处

如果有才入校的大学生问我用什么教材学习数学分析的话,我会推荐张筑生先生的《数学分析新讲》以及林源渠、方企勤的配套解题指南,然后建议这位同学接着读 Munkres 的《Analysis on Manifolds》(习题全做)。如果他还有精力,再去读《吉米多维奇》也不迟。

我想解释一下这种读法的思路。中国现在科学教育的一个弊端,是把科学放到了一个“术”的层次上来讲解,也就是作为一种聪明人才能玩的“奇技淫巧”,把科学看作一个个 trick 的集合,似乎那些科学问题的解决方案,都是聪明人凭空想出来的。这种“得其形而不得其神”的做法,具体就体现在大学高等数学的教学,例如数学物理方法的教学,满足于各种解题方法和技巧的罗列,而忽视用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加以简化统一的重要性。又比如中国现在流行的奥赛培训,就是集中向学生灌输一些技巧,学生只需要把这些技巧学会、用熟,就能在奥赛里取得高分。

依此道理,《吉米多维奇》固然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但是过于重视它的作用,就是只学到了老毛子做学问的皮毛。关键是要在基础已经巩固的情况下,及时地学习更为高级的理论,用更高级的理论来简化我们对技巧的理解。举一个例子作为说明。

一言以蔽之,“关系万千重”,关键是“以道统摄术”,而非迷恋于“不列方程求解鸡兔同笼问题”的低级奇技淫巧。

自我吹嘘一下,我不曾受过任何竞赛培训。但学习数学多年以后,当我拿起最有名的奥赛金牌,数学家陶哲轩的《Solving Mathematical Problems: A Personal Perspective》一书时,我毫不意外地发现大多数题目对我而言只是小菜一碟。这就是贯通大本源的好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个“本”,就是唯物主义的“本”,通过理解理论的来龙去脉,通过考察原始发明者的思考,来学习这个理论最精髓的思想。

我 建议理工科的大学生们好好读一读波利亚的《如何解题》和克莱因的《古今数学思想》、《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这几本书。我上面所述的思想方法不是我的发明, 而是前人早已在这几本书中阐述总结清楚了的。我还建议所有理工科的同学们都去读一读傅立叶的原著,《热的解析理论》(有中译本)。这是任何一个懂微积分的 人都能读懂的,而我大学时读了之后大吃一惊:原来傅立叶积分和级数理论是这么连蒙带猜地搞出来的!

另外前苏联的数学教育之强也是有原因的

苏联已经把微积分和线性代数,欧氏空间解析几何放到中学教了。大学的数学分析,代数,几何就可以在更高的观点上看问题了(其实和美国的高等微积分,初等微积分的方法相似)

。。。。。。

- 《世界第一数学强校—莫斯科大学》

家园 美国基础教育的一个优点是比较实在,承认人与人之间先天的差

异,但并不歧视这种差异;咱中国的基础教育,其中一个缺点,就有点像当XX立牌坊——老师和家长都知道其实大多数人(包括他们自己),根本不是读书的料;这还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很多人不光禀赋差,内心深处也相当抵触学习。但是成人们嘴上绝对是不承认的,依然在后头拿鞭子抽着学,这还专门有个说头,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结果就是浪费的各种资源。

不过我觉得说到根子上,还是我国自古以来的国情决定了现在的教育模式——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基础差、底子薄啊。

想混出个人样来,读书还是最优的选择;相对而言吃苦也是最少的。

我有个同龄的亲戚,智力肯定是不高的,一般人;家里也穷。但是这个亲戚就是读书用功,拿命学照死了学的那种,临到大考就学到发烧,每年都得有几次。高考最后一场考出来直接就吐了,是真吐。

终于压线考上了一个二本,也该是命好,填的专业是房地产管理。现在的年薪折成美元一年也有10万刀上下,还有其他各种收入。

他们村里几个同辈儿的我也认识,都没上大学。混得不错的不是没有,但是人家后来吃的那个苦,比读书做题大多了。

我觉得没必要过多的抨击国内以前的教育模式。按说像我这么大的(30多),都是被“应试教育”一路摧残出来的,也没见谁心理变态不是。

倒是现在的教育问题不少。幼儿园学鸡毛珠心算、小学三年级学鸡毛奥数奥语奥英——我估计不少河友都没听说过“奥语”这个词儿,“奥林匹克语文”是也!这尼玛是教书育人吗?我呸!

通宝推:cngood,
家园 问题就在于

我国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们、精英们、媒体的吹鼓手们趋之若慕的、津津乐道的就是美国的这种普通公立学校,把它推崇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目标。

家园 想起了前两天看的关于中美欧教育不同的报道了

问成绩差的原因:美国人:“我没有那方面的天赋”欧洲人“我祖辈都不是学习的料”中国人“我没有努力学习”

家园 数都算不好还精

各种私人信贷拖死多少美国人,信用卡也就在美国这么发达,为啥,因为人傻。

家园 国外的教材很贵,而且经典的可以版多次

很多确实通俗易懂,国内的是东抄西抄。

家园 四则运算的理论难道中国人就明白

为啥四则运算要先做乘除后做加减?这个确实不明白啊。。。中国人只是从小被告知应该这么干,习惯了规则,但是到底为什么,中国人照样不明白啊。

家园 老大,先做乘除后做加减那是定义

就是为了计算方便强行规定的,当然不规定这个也可以,不嫌麻烦就加一堆括号呗。。。

家园 请问李根关于美国人健康状况的帖子是哪个?

有朋友要全家(包括刚出生几个月的婴儿)赴美,关心一下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