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读《巨流河》偶感 -- 酥油茶

共:💬416 🌺2543 🌵11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8
下页 末页
家园 尼克松没事干跑到北京送玫瑰花? 他为什么不去台北?

尼克松没事干跑到北京送玫瑰花? 他为什么不去台北?

家园 果粉会继续意淫,原子弹消灭中共,国党“光复”大陆

果粉会继续意淫,原子弹消灭中共,国党“光复”大陆

家园 那是因为进犯中国是要对付团结一心的人民中国

那是因为进犯中国是要对付团结一心的人民中国

而不是蒋该死领导下只顾着灭杂牌的一盘散沙的中国

家园 美国没有干预中国内战?! 太牛了!!!!!!

美国没有干预中国内战?! 太牛了!!!!!!

我实在憋不住笑出来了!

你把上亿美元当白纸啊!

家园 别激动老兄,围观河里的珍稀品种,你激动就输了
家园 大陆的大学在很长时间内似乎也是不应试的?

建国后文革前,能够上高中的都很少,但少了高中之后,上大学并不太难?

这是我的一点印象,感觉看回忆录,那个年代的中学生生活还是很丰富的,并不怎么担心高考。也不知道这个印象对否。

家园 送花得宝

花 事实上要是没有国民党,抗战用不着打八年

还没写伪军的曲线救国呢。

送花成功。有效送花赞扬。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1通宝=16铢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15。本帖花:1

家园 基督教与儒家之间还真的未必走不到一起,两者并不是必矛盾的

基督教与儒家之间还真的未必走不到一起,两者并不是必然矛盾的。

虽然有“子不语怪力乱神”,其实儒家对外部宗教一直是包容的。历史上的佛教与本土的道教在与儒家基本上也是相安无事的。虽然也有一些少数的将儒家看作宗教的声音,儒家关注的方向与宗教还是有极大的不同的。宗教关注的是彼岸世界,而儒家关注的是世俗世界,比如道德教化本身还是局限在“此岸”而非“彼岸”的准则。

在一定程度上当儒家被作为主导的时候,与宗教不但不矛盾,甚至还是互补的。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在以儒家治国的同时,也常常用佛教或道教作为补充来解决精神上的“彼岸”世界问题。当然,在欧洲与伊斯兰世界,反过来当宗教被作为主导的时候,就未必有包容性了。宗教的核心首先是彼岸世界,但其本身已有自己的一套世俗准则,所以并不需要其他哲学理论的补充。

儒家关注于世俗世界的准则这一点上,其实与马克思主义倒是有相似之处。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鸦片”,但马克思主义本身却未必与宗教完全不可调和。在中国即使是革命时期,共产党人在投身革命的同时,依然有一部分在精神层面上与佛教(知识分子居多)或者伊斯兰教(回族)保持联系;而苏联的共产党员中在内心信奉东正教的依然不少,甚至执政者对此也常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在万历年间利玛窦进入中国的时候,起初是把自己定义为与佛教的和尚一样的性质,走的是官员那里上层路线的策略。虽然天主教当时并没有与佛教道教起冲突,但他发现这样一来天主教就需要以后来者身份与佛教道教竞争,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局面。于是利玛窦改变策略,蓄起了比较长的胡须,在穿着打扮上与夫子无异,又在口头上处处引用《论语》中的句子。在此之后,利玛窦在当时官员中的形象从和尚道士升级为有学问的智者,传教的形势大为改观。

由于天主教罗马教廷与中国清王朝的对抗引发了礼仪之争,从康熙时期开始的冲突持续到雍正时期终于全面禁止。但即使如此,清王朝与天主教最大的冲突还是在罗马教廷的性质本身,雍正对天主教的禁令并没有影响到随后不久雍正在官方层面正式允许东正教在中国传播。

到清朝后期新教(基督教)开始进入中国,由于没有天主教的罗马教廷问题,排他性也不严重,在中国的冲突并不激烈。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当新教(基督教)本土化之后与儒家走到一起,是可以想象的必然选择。

家园 这个有点疑问

当新教(基督教)本土化之后与儒家走到一起,是可以想象的必然选择。

如果真能融合固然很好,但我有点怀疑,首先从思想根源上来讲,基督教排他性很强,异端思维根深蒂固,其次现实中接触过几个传教的人,感觉中国的所谓信教者一部分还是用宗教来抵牾现实,把对社会和人生的不满寄托在宗教里,内心的矛盾焦虑普遍比较强,很有点一根筋转不过来的意思。我感觉,儒家能包容基督教,反之则未必。

家园 能把DSI弄成大白菜,气动力学和数学上绝对一流的造诣

只是没办法太公开罢了

家园 基督教的观念

基督教的观念是“上帝”,我以为“上帝”就是“我”的投影。儒家的观念是“仁”,要考虑他人。这个区别还是很大的。但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儒家对基督教的包容也是可以的。文献记载的对中国的文化冲击,西域的佛教跟西洋的基督教是两次大的,这样的冲击文献以前恐怕也有。外来文明的传播可能都没有停过,所以儒家的观念才可能形成,是不是可以认为,中国者,风云际会之地也。

家园 这段真是很好的写照啊

特别是一些“博古通今”的大师,要么是“通晓二十余种语文,史学脱胎于乾嘉考据之学”,要么是“通晓巴利语,吐火罗文等十二种语言”,最不济也要是“精通多国语言”的。但在提到这一类“大师”的成就的时候,却只能称颂他们就是活的“百科全书”。不过让人疑惑的是,活的“百科全书”总比不上印刷出来的百科全书吧?更何况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在Google面前,活的“百科全书”还有多大的意义呢?

神化杰出人物是人类社会的惯性,因为我们心里多少都还是希望神话在一定范围内呈现的,于是各种大师也就很好地填补了人们心灵中的空白。(当然宗教人士就没必要这么干了,他们的空白早就预留给神了)

不过,今天的世界,既然中国社会已经开始呼唤创新,那么这些个大师专家也就该走下神坛了。每个人思维境界,智力水准乃至心性坚韧度都会有差,但是差异性都不会是无穷大的。看清差距,不迷信权威,也不妄自尊大,才是对待社会和大师最可取的态度吧。

家园 基督教的门户之见太重,和佛道相比自身实力也太弱

基督教早在唐朝已传来中国,至今未有什么大影响,这是自然的选择,非要和儒家挂在一起是不伦不类

家园 好像是李泽厚说,

特别是一些“博古通今”的大师,要么是“通晓二十余种语文,史学脱胎于乾嘉考据之学”,要么是“通晓巴利语,吐火罗文等十二种语言”,最不济也要是“精通多国语言”的。但在提到这一类“大师”的成就的时候,却只能称颂他们就是活的“百科全书”。不过让人疑惑的是,活的“百科全书”总比不上印刷出来的百科全书吧?更何况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在Google面前,活的“百科全书”还有多大的意义呢?

好像是李泽厚说,互联网出现以后钱钟书的学问(意义)就减半了。可是互联网都出现这么长时间了,新进学者有谁敢跟钱氏比肩呢?后互联网时代,信息泛滥;张说东李说西,何去何从;大问题小问题,孰重孰轻;处理信息的能力要求自然更高。钱钟书年代前后的名人,象钱穆鲁迅胡适郭沫若,甚至陈寅恪,在这一点上恐怕都比不过他。如果我们要强调学问的方法,是不是应该说钱钟书的意义就更大了?

家园 “基督教”这个词的含义在中国是双重的

“基督教”这个词的含义在中国是双重的。

“基督教”这个词在中国的第一重含义指的是Christianity,就是信奉圣经中新约的罗马天主教(Catholic),东正教(Orthodox),以及新教(Protestant)的教会在一起的总称。而基督教这个词在中国的第二重含义就是新教(Protestant)教会的特指。

所以虽然文献中有时候把“基督教”作为与伊斯兰并立的宗教,有时候也把“基督教”作为与罗马天主教以及东正教并立的新教的代指。

中国的基督教三自爱国会里面的“基督教”就是特指的新教(Protestant),英文翻译为:Three-Self Patriotic Movement of the Protestant Churches。

中国的而天主教爱国会则是指的罗马天主教(Catholic),英文翻译为Chinese Catholic Patriotic Association。

罗马天主教与新教(基督教)的区别除了信仰、解读、及神职人员等的不同之外,还有对罗马教皇的态度不同。在Cameron Diaz的电影《Gangs of New York》中,新教徒的Daniel Day-Lewis与天主教徒的DiCaprio的父亲有一段对话解释的就是对教皇的立场:

Is this it priest, the popes new army, a few crusty bitches and a hand full of rag tags?

天主教由于有罗马教廷的背景,虽然进入中国比较早,但冲突也最多。康熙时期更是由于礼仪之争起了冲突而在雍正时期被禁。鸦片战争后天主教才依靠帝国主义进入中国。此后一直到最近一段时期,中国政府与梵蒂冈仍然是冲突不断。

新教主要是在清朝末期之后才进入中国的,虽然也有帝国主义的背景成分,冲突还是要小得多。而且新教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罗马教廷,在全世界本身就是以本土化的形式存在的。新教(基督教)如果在中国本土化,是最有可能与儒家结合来吸引上层知识分子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