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读《巨流河》偶感 -- 酥油茶

共:💬416 🌺2543 🌵11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基督教与儒家之间还真的未必走不到一起,两者并不是必矛盾的

基督教与儒家之间还真的未必走不到一起,两者并不是必然矛盾的。

虽然有“子不语怪力乱神”,其实儒家对外部宗教一直是包容的。历史上的佛教与本土的道教在与儒家基本上也是相安无事的。虽然也有一些少数的将儒家看作宗教的声音,儒家关注的方向与宗教还是有极大的不同的。宗教关注的是彼岸世界,而儒家关注的是世俗世界,比如道德教化本身还是局限在“此岸”而非“彼岸”的准则。

在一定程度上当儒家被作为主导的时候,与宗教不但不矛盾,甚至还是互补的。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在以儒家治国的同时,也常常用佛教或道教作为补充来解决精神上的“彼岸”世界问题。当然,在欧洲与伊斯兰世界,反过来当宗教被作为主导的时候,就未必有包容性了。宗教的核心首先是彼岸世界,但其本身已有自己的一套世俗准则,所以并不需要其他哲学理论的补充。

儒家关注于世俗世界的准则这一点上,其实与马克思主义倒是有相似之处。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鸦片”,但马克思主义本身却未必与宗教完全不可调和。在中国即使是革命时期,共产党人在投身革命的同时,依然有一部分在精神层面上与佛教(知识分子居多)或者伊斯兰教(回族)保持联系;而苏联的共产党员中在内心信奉东正教的依然不少,甚至执政者对此也常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在万历年间利玛窦进入中国的时候,起初是把自己定义为与佛教的和尚一样的性质,走的是官员那里上层路线的策略。虽然天主教当时并没有与佛教道教起冲突,但他发现这样一来天主教就需要以后来者身份与佛教道教竞争,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局面。于是利玛窦改变策略,蓄起了比较长的胡须,在穿着打扮上与夫子无异,又在口头上处处引用《论语》中的句子。在此之后,利玛窦在当时官员中的形象从和尚道士升级为有学问的智者,传教的形势大为改观。

由于天主教罗马教廷与中国清王朝的对抗引发了礼仪之争,从康熙时期开始的冲突持续到雍正时期终于全面禁止。但即使如此,清王朝与天主教最大的冲突还是在罗马教廷的性质本身,雍正对天主教的禁令并没有影响到随后不久雍正在官方层面正式允许东正教在中国传播。

到清朝后期新教(基督教)开始进入中国,由于没有天主教的罗马教廷问题,排他性也不严重,在中国的冲突并不激烈。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当新教(基督教)本土化之后与儒家走到一起,是可以想象的必然选择。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