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人均收入 -- 陈经

共:💬107 🌺757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家园 人均收入

本文研究2000年到2010年的人均收入发展问题。近来搞开发比较累,算下经济数据调剂一下。

一. 什么是人均收入

如果去查统计局的数据,200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6280元,“人均收入”是6317元。这里多了个“可支配”,但和“收入”就差个几十元。分省市的各地“人均收入“都是如此,就是比“人均可支配收入”多几十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上海11718元最高,山西4724元最低。

这个几十元的差值,按“可支配收入”的定义,其实就是个人交的税。几十元,说明那年头人交的税少。按城镇人的生活方式,“收入”就是一年挣来的所有钱,交完税,就是“可支配”了。这个定义还是不错的,交税要看“收入”,所以先有一个“收入”统计。对个人来说,交完税的钱才是真的可以花的,所以“可支配收入”才是真的。欧美不少国家个税很重,收入听着高,交完税活钱其实少多了。

还有“人均”,最初的意义是家庭收入除以家庭人口。所以,是把不挣钱的人口也算进去了。比如北京人均收入10350元,即使在2000年那时,如果一人一月只挣862元也还是太低了。但如果家庭两人挣钱,无收入的农村来的老人一个,小孩一个,那其实是两口子每人月工资1725元,这就是普遍情况了。

这是城镇,有一个“可支配”的概念。农村的情况又不太一样,城镇居民一般就是收工资,农民还有地里产出的实物,还得做生意一样生产销售,怎么算收入有些迷糊。就又引入一个“人均纯收入”的概念。实物也算收入,按某种规则折算,具体不用管。然后经营收入要减去支出,卖完粮食要除去种子化肥的钱。如果有打工收入,那就和城镇居民一样算。2000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253元,是比城镇的低多了,三分之一。除了生活确实要困难些,应该也有生活方式不同的原因。比如农民一般不需要房租与日常交通费,吃的未必差,但折不了多少钱。而许多城镇人得把房租与交通费挣出来,吃的都得用钱买,从地头到饭桌上按钱算要多不少。另外,农村家庭一般小孩比城镇要多一个或两个,这也是人均收入少的因素之一。

这是2000年的数据,到2010年变成什么样了?统计局是这么说的: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剔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10.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实际增长7.8%。

这里有算增长率,和GDP的实际增长率一样,会扣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免得“收入增长被物价上涨吃掉”。10年过去,从数值上看,农民“人均纯收入”变2.63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变3.04倍。当然,这是没有扣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幅度。这个指数就是CPI,准不准先不说,统计局每年都有报,每月数据都有。从2000年12月到2010年12月,每年的数据(同比上年12月的增长率)是这样的: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0.4% -0.3% -0.4% 3.2% 2.4% 1.6% 2.8% 6.5% 1.2% 0.6% 4.6%

照上面的增长率,粗粗的用复合指数算一下。假设2000年初的物价指数是100,每年乘个增长率,复合计算,2010年底的物价就是124.8,11年增长24.8%。年均增长2%,很和谐。

11年,年均2%,我肯定是不信的,有违日常生活经验。现在125元显然没有2000年的100元好使,差不少。但也不是说统计局就赤裸裸胡扯了,我怀疑统计局搞了些技朮性的花活,以至于我们不能这样复合指数往上乘。

CPI无非就是各种商品价格变动的加权平均。这个“加权”的方法统计局不告诉人,但显然每年都会有变动。老商品退去,一个较著名的例子是BP机。它一直降价,每年拉低价格指数,最后彻底没人要了。还有旧款式的衣服,转年就得降价。新商品加进来,一个例子是房租。以前不算进来或者权重极低,现在等房租已经涨上来了,它再进入指数占一个大比重。每年报的CPI不高,房租一看已经涨不少了,这么处理长期来看的效果就是拉低CPI。所以,就是两个花招:

1. 降价的商品让它多在指数里存在,占比大,存在时间长。

2. 涨价的商品就让它晚进指数,价格低时占比小,价格高了涨不多了占比再大。

因为以上两个因素,从数学原理上说,用每年报告的CPI复合指数相乘估算物价指数是错误的。这个效果肯定是低估。由于统计局的权重不公开,低估多少就不太好说了。应该也不光是中国统计局这么玩,世界各国都差不多。商品每年都变,调整权重是不可避免的。以前效果不明显,人们也就算了。后来和实际生活反差有些大,就引起注意了。

(待续)

关键词(Tags): #人均(廣雅疏證)#CPI(廣雅疏證)#经济(廣雅疏證)元宝推荐:月色溶溶, 通宝推:风暴,唵啊吽,为什么不可以,滴滴涕,
家园 沙发,向政委致敬
家园 房价

对于一个关注房价的人,我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什么时候房价算到CPI里,并且占了大比重,就说明房价不会涨了。

家园 人均收入是计划经济概念--平均主义
房价
家园 房价从理论上永远不会算到CPI里

因为它是最传统的投资品。就象股价不可能放到CPI里。

家园 从利益分析法的角度,中国的高房价已经是一块大肥肉

按照政委经典帖子《政府就是跟资本家合伙搞得老百姓没钱》里面观点,zf没有操作好,很多老百姓占了便宜,在很低价位买到房子如今浮盈很大。那么从利益分析法的角度,中国的高房价已经是一块很大很大肥肉,就看谁来吃了,要么是zf一点点割羊毛,要么将来有做空机制空头收割。因为按照资本市场的规则,大部分人亏极少数赚,很多人都赚大钱,是不可能的。

关键词(Tags): #房价
家园 花谢政委好文,好久没看政委文章了
家园 这个大错

因为按照资本市场的规则,大部分人亏极少数赚,很多人都赚大钱,是不可能的。

这个大错。

不能把很多东西简单套用资本市场的规则。

家园 其实国家的CPI是每年公布正确数字的

不过隐藏在GDP中,要算CPI很简单啊,把每年的名义GDP增长率减去实际增长率,那就是CPI。

2000年GDP 8。9万亿。2010年是39万亿。39/8。9=4。38倍。

说明人均收入确实比GDP的增长少了很多。

家园 预测一下

等政委填完坑之后,发现前段时间吹的收入倍增就是一个伪命题。

因为从过去10年来看,基本上每5年收入就翻一倍,当然这个是统计局数据,实际来看好像也是这么回事。

但是收入涨了,感觉生活水平没怎么提高,看看政委怎么说这个事,呵呵。

家园 你说的这个是GDP平减指数,又是另外一个指数了

它算的权重比CPI更广泛,包括全部商品和服务。除消费外,还有生产资料、资本、进出口等等。

理论上,人们生活面对的是消费品组成的CPI。如果说感受到的价格上涨与GDP平减指数更类似,那是因为统计局愿意把CPI算低,却不在乎把GDP平减指数算得高些。

我认为合理的数据还是老老实实算一些靠谱商品的价格。麦当劳指数只看一个商品的价格:big mac。虽然简单,但它也有相当的合理性,因为这个商品比较靠谱。

家园 今天在The Economist 上看到一个统计,

从2001年到2010年,世界上人均GDP增长率最高的前四位是赤道几内亚,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和中国。可以看到除了中国之外,其他四个都是资源国,实际上很多贫穷的资源国,只要政局稳定,统治者不是太缺德缺心眼的,都基本上排名靠前。这充分说明了TG“发展中国家大救星”的地位~~~

家园 前几天碰巧和省调查总队的几个处长吃饭,

席间聊到CPI,我说你们公布的CPI不靠谱,他们赶紧说有关CPI的原始数据全是他们自己及下属各市县调查采集,不是企业上报的,客观的很。从政委的分析来看,也许他们所言非虚,只不过最后处理时玩了些花招。

此外还了解到省调查总队,直属国家统计局,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均比我想象的要大的多,总队光业务处室就17个,100多编制,各市县还有下属机构。看来中央对经济运行的数据还是相当重视的,而且强调直属,应是对地方政府上报的数据缺乏信任。

既然有真实的统计数据来源,中央经济方面的决策应是有的放矢,至于公布的数据可能视政治需要,二者无疑存在偏差,导致媒体和专家在解读数据时,常常发现与现有经济政策不吻合的情况就不足为奇了。

家园 实际上工业品的价格增长并不明显

比如汽车、电器。

但是服务价格、农业相关的增长得比较多。

一加权,就和大家感受的有很大差异。大家记住的都是,涨价的东西。

家园 我在不同的企业里做过

说到统计数据不准确其实很正常,因为从根本上来说,企业报送的统计数据就不够正确。这里头有几个原因,1、相比较税务数据,统计数据不太受重视,相对而言,税务的数据更为准确,很多统计数据上报的是预估数,或者干脆是拍脑袋凑出来的数;2、口径问题,很多企业为了争取优惠,注册成为生产型企业,实际做的是贸易,或者以贸易为主;这就有个问题,在基础数据上报的时候,分类就不正确;3、统计局的技术处理,这个我只是猜测,统计数据在很多时候被当做了工具,而不是追求事实的实质;我不懂统计,但我总是觉得,用不同的统计方法或方案出来的数据有点类似于资产评估,不同的评估方法结果会差距巨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