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建党伟业-真的是向建党90周年致敬吗? -- hunter1
这一点要比国民党强10倍,他也写过《战士和苍蝇》这样的文章,如果他活在现在,会帮着干了点事的共产党骂那些苍蝇也未可知
http://view.ccthere.com/thread/2984646
http://view.ccthere.com/article/3057367
才入伙,不知会不会借热乎劲,联手拍一个,绝对有卖点.
鲁迅先生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文学作品将文学性、思想性和革命性集于一身。不知是否绝后,至少是空前。
以《阿Q正传》为代表的作品对中国国民精神的揭露和批判是对中国社会的最大贡献。这一点,在其逝世70多年后至今无人超越。如果在今天读鲁迅先生的作品,读者会发现,他对过去中国人精神状态的描述就像是活在今天。可以这么,鲁迅先生的作品至少70多年不朽。不像今天的一些“大师”的作品,10年、20年后就已失去社会意义。
如果说后人中有接近鲁迅先生者,90年代的王小波先生可以算一个,但王先生的作品不多且过于借古,不易让人懂。
至于您说鲁迅先生在白话文运动中的作用,我觉得有夸大之嫌。
鲁迅先生的革命家称谓的确来自其在白话文运动中的革命性,因此被毛主席称谓“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不过,我认为鲁迅先生在白话文运动的作用并不是您说的那个。
白话文早就存在,只是不登大雅之堂。官方文章全是文言文,科举考试也用它。这里不得不说说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历史。
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文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实际上是口语的摘要。以前文字是写在竹简、丝帛上,要么笨重,要么金贵。所以文字必须从简。这就像电报,在意思表达清楚的前提下,越简越好。过了汉代蔡伦造纸、宋代活字印刷,文言文产生的原因已经消失。只是文言文作为书面语言已经成了统治阶级的特权和其愚民的工具(特别是隋以后开了科举,经史子集又全是文言)。这也成了后来历代作家继续仿古、用文言文写作的原因。其实晚唐就有了白话写作,只是被视为下三流,没有文学地位。支持文言文的林纾先生就称其为“引车卖浆者言”。
在白话文运动中,胡适先生曾有担忧,认为白话文缺乏美学韵味、思想与文字脱离。如果光提倡白话文易懂、实用而失去文学性,是不足以服人的。后来出现了《狂人日记》(第一部白话小说)、《尝试集》(第一部白话诗集。胡适先生很有自知之明,取名尝试,现在看,这诗集的确很烂。)、《女神》、《繁星》以及周作人、冰心的优美的散文。为白话文在美学上击退复古者的反击提供了充足的弹药。
这些说法都值得商榷。
可惜之后鲁迅没能有机会在这方面多写点东西
相比较而言听听金一南将军的《苦难辉煌》更具体
这个复古倾向是在袁世凯帝制以后逐渐抬头的,胡适、陈独秀等的最大功绩是将遗老遗少们从学术、舆论的主流舞台上赶走,彻底确立白话文的主导地位
对于清末民初的知识分子来说,为了启发民智,鼓动革命,推广普遍教育,白话文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这一尝试和推行过程远早于五四时期,早在1903年,陈天华用白话写出的革命宣传册子《猛回头》就是家喻户晓了,另外他的政治小说《狮子吼》,类似于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虽然采用宋元章回体白话小说的形式,但大量使用从日语吸收的新词,文体上也更接近当时的口语
比如南方的国民党,一样被北洋政府视为乱党、“赤匪”而追杀,还有中国社会党,也被北洋政府视为乱党镇压。南京政府成立后,对邓演达的第三党之类比对TG还仇视,必欲杀之而后快。
我感觉其实就是资源匮乏,生产力和社会结构落后条件下所有人类的共性,个性占的比例很少。
果你很久没有受过精神上的刺激了,或者很久没有发脾气了。你可以看看国人拍的片子。各种下流 脑残,各种无耻,各种无知,各种无厘头,各种非人类,应有尽有保你满意!历史剧你就更加别看了,看了后得吃药才能恢复。
这个国民性吗,恐怕套到那个大点的国家都适用。不过这个是整个国家反思过度形成的,鲁迅是代表人物而已。
too naive
这样拍片子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告诉你现政权传承的是反帝反封建的正朔。何为正朔?必须是有历史传承的才成。
关于这一点,从前有牛人评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碑文时已经指出了。“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这样写,就是为了确立正朔。按您的思路,这一句是败笔,因为这“历次斗争”牺牲的还包括很多前朝余孽呢。
鲁迅是没有参考对象的,他本身也是一个开创者,摸索着前进.古代白话文和现代白话文的差距也很大,还没现在健全,象他她它,的地得等等差别根本没有出现.
你看胡适的"两只蝴蝶",被誉为白话诗的发端,其实是很幼稚的.无他,初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