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关于职业发展规划的困惑,请教河友! -- 天势力
最近很苦恼,请河友指点迷津!
先说下我自己的情况:
我是一个历史学博士后,在一个省级师范大学教书,在北京做博士后,明年出站。博士毕业六年了,已经出版过一种专著,编过两种书(出版项目,均获有关奖项),发表近十篇学术论文。明年博士后出站,。
由于指标限制和单位资源不均衡分配的问题,目前仍是讲师职称。这个有点晚,但不是大问题,毕竟年月可以解决。我的科研能力比较强,长于发现并研究明清原始文献,得出异于常人的结论。由于从研究生就受过良好的学术训练,对于业务方面,还是比较自信的。(当然,文人相轻,不排除自我感觉良好。)没有经济压力,在二线拥有一套140平住房(去年买的,有贷款,但没压力),有车,有孩子,年内个人收入约6万元。妻子高校老师,年收入5万元,尚有其它的投资收入若干(不稳定,但较常人要相对稳定些)。有一段时间的管理工作经验。
最近读书和生活经历,以及在北京和友人相处时发现价值观差距很大。大家不理解为什么不去追求财富,而是愿意生活稳定的情况下,以读书作研究为乐趣。一个医学博士好朋友是北京的一个大医院的大夫,说我这是不负责任,我的性格和特点可以让家人过上非常好的生活,而我为了自己的兴趣,牺牲了家人经济享受的自由。他非常了解我的性格,以及我的优点,并觉得我夫人是在纵容我。呵呵。另一个出版单位作主任的同学,也不理解,为什么不愿被人关注,想留北京也选沉寂于学问的平台,而不是最先考虑经济收入。当然,他们两个都知道我的经济条件算是解决温饱,或者小康吧。
以前我对学术充满了敬仰,但北京学习生活工作一年之后,认识并了解了一些学术圈的内幕,可以确切的说,90%的人把学术圈作为了名利场。而且埋头苦干的人,极难获得相应的发展空间、平台,这个不多说了,估计大家也知道。现在我对这种生活有些反思,还与一个重要的认识有关。
由于关注明清之际的一些思潮,越来越感觉“学行合一”、“学以致用”的经世之学的重要性。而自己在高校研读的状态,离真实的社会环境其实越来越陌生,尤其是感觉近十年社会发展速度之快,观念、价值改变之快,实在有点被列车抛在身后的感觉。另外,和人打交道时,除了自己情商较低以外,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与离社会普遍的价值观越来越远。
更为重要的是:我和妻子发现,我们实现了自己二十多岁时价值追求、职业追求、生活追求,但同时也发现,在目前37岁的年龄段发现(我承认我比较钝,这个问题发现得比较晚):一个人的特点,很多是在成长的环境中不断被引导与加固的,尤其是处理问题的方式,与人打交道的方式。我和妻子都是农村出来的,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处理,父母都是极为本份真诚的人,我们夫妇又骨子里有些清高与浪漫,所以十多年前并不愿意接受世俗以物质利益为核心或重点的价值取向。但现在当我们教育自己的孩子时,感觉自己的情商,以及处理一些人际关系和对大的问题的判断方面,无力为孩子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引导。
同时,对社会的深入思考,越发的感觉到,目前社会,当然也包括古代社会,人与人之前的交流,与其握有的社会资源(权力资源或其它)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在高校,除了感觉被社会边缘化以外,坚守自己科研信念的价值观受到了猛烈冲击。并非缘于物质,(因为年收入50万左右的工作对我基本上没有吸引力,夫妻观点一致。虽然我们两人月收入仅万元。)更重要的缘于对人生意义、价值,以及社会普遍价值观的认同与契合。当然,我们自己十分不情愿在学术圈玩那些名利场的手段,因为有这个心思,我何必在高校?(我也明知,为了实现理想或目的,必须有所付出)
现在的问题是:我要不要转换职业发展方向?
(对此,我也深知在一个行业的时间、阅历所积累的经验、各种资源的重要性,明白换行要一切从头开始。可人生能有几回搏?但搏来搏去又如何?离开相对安逸和松散的大学授读生活,虽然是个挑战,但对我一个适应性强的人来说,并不是太大的难事。)
徐小平的职业规划的鸡血书,朋友推荐了,但对我的大脑冲击并不大。我的困境是: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生?
河里的虎大、忙总等大侠的文字,我是经常拜读的,知道河里精英如鲤,望诸位贤达垂示一二。多谢!
在我眼里您已经是成功人士了,可能处在您的位置,您周围的朋友及圈子让您觉得自己还应该更有钱才算是更成功,但又因为骨子里的清高与真诚,与学术圈名利场的生存规则格格不入。
您文中已经说了,我的困境是: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生?这个问题可能还得您自己来解答,研究了这么多的历史,往往还能有异于常人的观点,以史为鉴,很多事情相信您知道怎么做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也会发现你想要的结果应采取什么样的行事方式。
我对人生的理解肯定没有您深刻,我觉得人生就该珍惜眼前的幸福,做到问心无愧就好了,您本身没有什么生存与发展的压力,无非就是以时间换空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好,祝您成功找到自己的出路
这么多年的教育和科研,你有没有想过人(你)为什么而活着?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
历史学博士后,竟然至今还有这种疑惑......说真的,挺浪费教育资源的。
一般来说,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就是自己能力的体现。个人以为,你如果想出圈,还是先兼职或者业余的去试试水。试过才知道自己有没有拿方面的能力,以为社会都是事实在说话,而不是想象。
至于人生,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想法,做为一个结婚生子的,就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你的社会责任就是做好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的应做的事儿,家庭责任就是保持家庭经济和结构稳定,教育培养好孩子。
个人观点,虎大是不用崇拜的,没那个家庭背景就别想能重现。忙总更简单,年轻的时候没达到那个级别(推测30岁时到副厅级别或相当)就别去追了,没啥可能。想试试就伸一只脚下水,下了一两年在来说人生规划。人生规划一般都不是想出来的,是摸出来的。
感觉你并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在很多问题上比较茫然。价值观和别人不同不是你的错,人和人本就不同,只要你的价值观符合自己的内心。所谓价值观,就是各种事情摆在面前要你选择,你会怎么去选。家庭,事业,个人,国家,享受,奉献等等你怎么排序。有得必有失,没有绝对的对错,但一定得想好了。但就你现在的情况,有了家小,那就必须顾及他们的意见。现继续现在的生活,想好自己究竟追求什么以及实现的路径。可以做些兼职什么的,但一定要想清楚了再放弃现在的事业。
我十年前的收入,是现在的三倍以上, 因为转换职业,我妈妈和我大吵。 所幸我先生和我一样,是散淡的人, 两个人互相纵容,认为只要温饱,做自己想做的事更为重要。
当然,我知道现在整个中国,尤其北上广, 浮躁攀比非常严重, 而且确实有很多不平的地方, 我四月在北京,不止一次不忿: 有些学者拿了国家几百万甚至更多的经费, 做出来什么狗屁东西? 我这样折腾自己,自带干粮为国做事,值得吗? 所幸不忿之后常常能自省: 做事难道不是我自己想做的吗?为什么要和别人比?而且是比烂。
人生是长跑, 不是短跑,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才能跑到最后。 你和你夫人志同道合,是很难得的。希望你们能够坚持,与你共勉。
几点浅见和建议:
1。你已经在自己的专业里工作了十数年了,而且既然已有了不少成果,想必应该是对个人有吸引力的自己有兴趣的专业了,这些积累来自不易,不要轻言放弃和转向。
2。按国内的现状,你的经济条件和家庭状况都算不错,我想目前你还是要以维持和巩固现状为主。
3。谈到发展和提高,你所考虑的给自己“加压”和“突破”也是确实必要的。我过去也有志过搞文史,但后来发现了与自己的“能实际地对社会有些作为”的原始目标不合,就早早地转了向。你研究的明清,和现实贴得并不太远,若真的想搞得更“实”些的话,也许可以往“比较史学”发展,找一些有共性的能对的上号的专题,慢慢地向政治经济管理等“交叉”发展,甚至可以找朋友找机会(作为业余爱好也行)兼搞一些以小见大的“解剖麻雀”类的课题,也许自己就可以对某个行业的现状有些第一手的感性体验了。那时再谈转向也不迟,也可以借此考察和权衡自己是否能够真正地脱离安逸和承受压力面对风险了。记得明史专家吴晗曾任北京市副市长,他的史学研究帮助了他执政,但也给他造成文革初期作为“三家村”主角而挨斗被打倒的源头。
4。为后代创造更好的经济条件和培养他们健康发展走正路是我们做父母的职责,把自己的特长,专业,辛勤劳动和“创收”有机地结合起来是理直气壮的事情,你的那些朋友的批评也不都是“负面”的。因此。用自己知识和能力来努力“致富”也应该是考量之一。
还好,俺的工作,虽然没有从国家拿到几百万,确切的说是没有一分钱,却为国家节省了几百万
多谢诸位指点!
有河友认为,我这个年纪以及相应的学习工作经历,应该有自己的方向;又有河友认为,我可能对虎大和忙总有仰慕之心;还有河友认为应该为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观活着,也有河友觉得应该先浅尝,事实和我预想的差距很大。除了关于虎大、忙总二位认识方面的误解(或者责任在于我表述有岐义)以外,其它的这些,其实俺也是心知肚明的。
有一位河友说:既然研究历史,反而不能以史为鉴,属于教育的失败。哈哈。此言甚当,又甚不当。
我主题帖里说明:我在对古籍的研读过程中,对古人经历和思想深入体味过程中,出现的这上困惑。区区几个友人,(虽然也有饱学之士,)但能撼动我的价值观、主见,根本不可能的。
其实我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我想固守学术之隅,可学术是什么?学术应不应该和现实契合?前一个问题,是问题,也是无答案的问题,因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环境、不同价值取向条件下有着不同的答案,至于为了学术而学术,为了理想而学术,做好自己的本职,这话既可以经历时间的考验,同时却又是我面临困惑的根源!
以上面一位河友所言为例,她说自己觉得北上广学风浮躁,有些人拿着几百万的项目经费做着狗屁不是的东西,而自己自备干粮为国奋斗,显然是一种不公!确切的说,这样的想法,我是十年前就有的。而且十余年来,一直坚持着固守自己职业道德的价值所在。但是,公平与正义虽然是全人在努力前行的动力或目标,但真正能实现吗?对于学术界的不公,实际是未能跳出圈子看问题:国家对于知识份子的政策,我觉得与清代的政策关系最近,只不过通过目前科研机构、高校的体制内评价体系,达到政治角度的(近乎完美的)效果。此不深言,阅者自知,历者自知。
作一个有良知的知识份子固然重要,固守自己纯洁的学术价值观固然重要,但我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是:学术(当然也是职业)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关系的处理。我坚持一个观点:对于人生、社会(从某种角度说,其本质亦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未有切肤亲历,不能深入其中,却从故纸堆、洋观点的角度生出发出自己的诸多认识,并且又自认高深或以之为世之绳准,不过固守一隅、矜私奋智罢了。
前帖所言“知行合一”关系的问题,涉及到:我们要不要承认社会现实存在的必然性。不承认的话,(如学术界名利场等)事实发生的根本原因(或说因缘)是什么?承认的话,自己又当如何调整自己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毕竟十几年受教育和坚守的价值观是必定要受到挑战与动摇的)以上的认识,也是我联系古来文人、学者诸多人生经历而产生的这些困惑。有些学人敬仰的古之大学者,清儒多有知训诂而拙于义理者,明儒又多师心自任而蹈于空疏者。虽亭林诸人强调学行合一,而真正践行的又有几人?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能在研究期间、研究之后与世相合者,又有几人?
倘对于眼下浮世诸多现象中蕴含的价值、内涵、缘由等有深入的认识与思考并不深入,或不能联系历史明了其间的内在关联,则拙见以为学术清高者自己的研究成果于世何补?于己何补?(此间所论研究,以社科基础研究为主,或者说是我所从事的从史研究)或有学者自以为清高,实不知其已蹈虚。此种价值观,是否值得坚持?
倘学者需承认现实,先要学会并玩转游戏规则,在此基础上再实现自己坚守的学术道德与学术价值,则过程与目标、动力与追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张力。这个张力的弥合或消失,是对我这种(孤处独吟的)单纯的十数年文史研究工作者来说,确实是个难题。以《中庸》所言为例:“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皓,反求诸身。 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宜尔妻孥。 ”此间所言,确能指点迷津。但是,到底应不应该接受这些?
言语至此,接触到了我自身问题的最核心:当初是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观,而选择了一条清静的读书之路,(当然我不是“书呆子”,我通过自己的“自留地”顺应经济形势解决了一般读书人所面临的物质生存境遇)现在,我的价值观、生活观,都在自己的读书过程中、人生体验过程中,遇到了重大的挑战。
子曰:四十而不惑。(惑而不解,其为惑也)
鄙之所惑,所见者在职场,所以如此者,则在学行之思!
以上陋见,冀获批评!
(可能是我情商太低,对于别人非常轻松或者已经践行多年的事情,我却要用十几年的读书和时刻的思考,才能发现,至于能不能实现自己的转变,可能就是一个修身结果的问题了。)
深刻的问题。 确实,做到知行合一是困难的,而且故纸堆里更多反面的例子。 别的不说,就说颇有些名气的东林党人,在我看来多是些卖名媚俗之人,其实真是“即要做婊子,又要立牌坊”。班门弄斧了,对明史某部分的非主流看法。
不过,知行合一还是值得追求的, 能做到的人是幸福的。 想到一个人, 汪晖, 做思想史的,算是你广义上的同行。这些年不断有人想整他,2007莫名其妙被从读书编辑部赶出来,去年被污蔑炒作的抄袭事件, 但他自巍然不动, 专访、专著中文英文不断的出来。 别的不说,314 西藏事件之后他关于西藏的一系列文章,是中国学者在西方语境中为中国辩护最有力的声音--不止于辩护,他对西藏问题的成因有很深入的思考,对过去三十年的民族政策实际的反思。 这才是 “儒之大者,为国为民”。
当然,我对他的文风还是不少批评的: 他的观点并不是故纸堆、洋观点来的, 见面说话也不是这样,但文章为什么那么多晦涩的欧式长句,短话长说, 比如那套《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我简直读不下去--顺便问一下,你这样的专业人士怎么看? 这两年他的文章倒是明白多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大概要感谢那些试图整他的人: 既然如何隐晦都难以自保, 要被所谓主流攻击, 索性把话说明白一点,至少让围观的群众更听得懂。
说到底,你要问自己你羡慕不羡慕那些“博”来的生活。别光看那些为人称道的东西。所有的东西都是有代价的。想得到的多你就要付出的多。如果羡慕别人的光鲜,你就要准备承受后面的黑暗。问题在于你自己觉得是不是值得。只要羡慕,有准备吃下那光鲜后面的果子,最好的办法还是扑下身子改行。否则,这条虫子会不断的咬你,结果就变成最悲惨的生活:想要的没得到,得到的不想要。
最没谱的话就是这个“人生能有几次博”。人生要是到了孤注一掷的程度,无论是怎样的结果都是不幸的人生。每每看到这句话,都觉得看到的是赌场上输红了眼的赌徒把自己所有的身家押在赌桌上。赢的人当然有,可更多的是输。所有考试前拼的平时一定没好好学习,所有“博”上生意的人一定不会做生意,所有想发财的人一定没有生财之道,最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所有的所有都有例外,人们听到的最多的也常常是这些例外。
规划其实是人生中最没用的东西,随便那个高考语文及格的人都能写出一堆堆不同的规划。真正的关键在执行的能力。简单说就是依托优势,发现潜能,利用机会,目的是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如果你已经有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实在看不出来有什么必要去改变。
古今做到知行合一的,毛主席可算是第一人。他成功的秘诀在于掌握了正确的方法论,用矛盾论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整体的而非孤立地去看待事物。
这是典型的围城效应。高校老师可以搞副业嘛,你是个什么样的人前半生都基本定型了,指望通过摆脱高校成为八面玲珑的“能人”概率很低。而且做这种能人快乐的概率就更低。
这块国家不是不投钱,但是现在人的价值观都是想着怎么给自己腰包里多划拉点,所以看似成果丰硕,花团锦簇,实际不是那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