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波罗的海三国游记 (上) -- 顾剑
半年前看电视连续剧《手机》,王志文的严守一和陈道明的费墨,两个人总在念叨着要去“爱沙尼亚”,“塔林”。在电视剧里面,那象征一个非常遥远,非常陌生的地方吧。就像19世纪法国人说“中国”,20世纪美国人说“廷巴克图”一样。我一边看一边就偷偷笑:爱沙尼亚啊,我早都去过了,回来了,不但爱沙尼亚,连拉脱维亚,立陶宛,也去了。
波罗的海三国从民族和语言上说,属于古波罗的海民族,和俄罗斯的主体民族斯拉夫人不一样,历史上和北德,瑞典贸易的过程中,受德意志文化影响很深,塔林和里加,都是汉萨同盟的城市。17世纪瑞典强大,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大部分属于瑞典。立陶宛的历史走向不太一样:立陶宛大公国和波兰很长时间是联合王国,波兰--立陶宛本身就是东北欧的强权。再后来,俄罗斯强大起来,击败瑞典,瓜分波兰,波罗的海三国都归属了俄国。
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天下大乱,波罗的海三国和芬兰都在那时候趁机独立。后来苏联再次强大,1939年又和纳粹结盟,不必顾忌外部掣肘,重新吞并波罗的海三国。芬兰比波罗的海三国幸运,拼命打了一仗“冬季战争”,让苏联人知难而退,维护了自己的国家独立。苏联解体前后,波罗的海三国再次独立。
其实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谁也看得出来,俄罗斯这样一个大国,终归将来会重新强大起来,而强大的俄罗斯对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和主权,无论如何是个威胁。要制衡这个威胁,波罗的海三国势必向西靠拢。所以今天的三国,都已经是欧盟组织成员国,也是申根国家。货币还没有变,可是也都已经把采用欧元,提到日程上来。所以,现在去波罗的海三国旅游,只需要一个申根签证,将来早晚这三国也都会使用欧元,那就更方便了。
交通方面,瑞典国家航空SAS,自然是整个北欧地区航线覆盖面最广的营运商,不过SAS机票不便宜。拉脱维亚的Air Baltic最好,它以里加为中心,航线覆盖整个三国,而且它属于廉航范畴,机票特别便宜,尤其是里加到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的航班,每个小时都有,经常会便宜到十来欧元,比坐汽车还要好。
我最近一年在东欧跑得比较多,个人挺喜欢东欧的:历史古迹保存得很完整,而物价比西欧南欧便宜得不是一点半点,很多还是申根国家。现在去旅游,正是物超所值的时候。等将来有一天克拉科夫,塔林,布达佩斯的旅游业,都发展到布拉格的程度,那物价就贵上去了。
我去波罗的海三国,并非在同一次旅行中。先去的爱沙尼亚首都塔林,是从赫尔辛基坐轮渡过芬兰湾,去俄罗斯再坐火车走西伯利亚的路上,顺道游塔林。而拉脱维亚首都里加,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都是第二年三月份特为飞去。这三国在首都之外,也有些景点值得去看,我则只是浮光掠影走了三个首都城市,所见难免管窥蠡测。单就这三个城市而言,各有自己的鲜明特点。概括言之,塔林是中世纪城市,里加是新艺术风格城市,维尔纽斯是巴罗克城市。
1。爱沙尼亚
从芬兰赫尔辛基到爱沙尼亚塔林,Linda Line的快船只需要1个半小时,每天早上8点到晚上9点,基本上每两个小时就有一班。www.lindaline.fi/en。想要反向走,塔林到赫尔辛基也可以。另外,直接从瑞典斯德哥尔摩到塔林,也有象去赫尔辛基一样的过夜游船兼轮渡。两大游船公司之一的Silja因为总部就在塔林,所以它的长程短程航线都更广。www.tallinsilja.com/en
这是我坐的快船
不过坐快船会受风浪限制,我离开赫尔辛基的时候下雨,风也有点大,船颠簸得比较厉害,幸亏我睡着了,否则也会象很多人那样晕船。那天的快船居然还能开,本身就挺幸运的。
塔林城的码头离开老城大约1公里半,如果行李不多的话,步行可以走到,如果不愿意走,出租也很便宜。所有的景点都在旧城,范围很小,但是旧城保存得非常完好,就像乘坐时间机器真正回到了中世纪一样。
城门外,有这样一座线条简洁的纪念碑,是一座中断了的拱门。它纪念1994年一次轮渡事故的遇难者:Estline公司(已经于2001年破产)的1万5千吨渡轮爱沙尼亚号于9月28日凌晨1点,沉没于塔林到斯德哥尔摩的航渡途中,船上989人,有852人遇难。
这是进城的古城门。塔林旧城里,仍有很多13世纪到15世纪的建筑,这座中世纪城门最早是城市面海的防御工事,几百年前的海岸线就在城下。
城里很多商店的招牌,铁工很精巧。看这个帆船招牌,是航海博物馆。中世纪的传统,店家喜欢搞这种很有个性的招牌。
塔林旧城分上城和下城。下城有市政厅广场,市政厅广场上有一家药店,1422年就开门了,据爱沙尼亚人自己说,是欧洲持续开业的最古老的药店。大多数餐馆,和居民也在下城。从城门到市政厅广场的Pikk街上,16号,Maiasmokk咖啡馆,意思是 Sweet tooth。我走累了,就在这里读书,写笔记。
咖啡馆的对面,有爱沙尼亚历史博物馆,它所在的建筑很古老,在汉萨同盟的时代,是德意志商人的行会大厅。
城里有很多教堂,这是其中的两座。Niguiliste建成于13世纪,现在是中世纪宗教艺术博物馆
相信吗,这座圣 Olav教堂在13世纪建成的时候,一度被认为是全世界最高的建筑呢(显然当时的欧洲人不知道有金字塔)。
但是塔林真正好看的地方,是从下城沿着蜿蜒狭窄的条石路,走到上城,俯瞰整个城市的红瓦屋顶。
上城的东正教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教堂。沙皇时代和冷战时代,波罗的海三国都是俄国--苏联的一部分,所以在三个国家,都有很多俄罗斯人。爱沙尼亚人信仰路德派新教,俄国人信仰东正教。
By far,my favorite panaromic
Never can get enough of it. 再来一张。那一天之内,我从城外爬上山顶两次,就为了拍这座红顶城市。上午阴天,光线不太好。晚上8点多有晚霞了。
全欧洲我走过的城市里,个人觉得俯瞰下去最漂亮的两座红顶老城:爱沙尼亚塔林,和克罗地亚杜布罗夫尼克Dubrovnik。
上城是公爵,主教住的地方。看这个中世纪的城堡庭院。有一男一女,穿着中世纪的服装,男的还披着斗篷,象电影里的场面。
在下城的商业街上,见到这俩家庭自行车。骑这种车还真需要点团队协作精神呢:最前面的人脸向后,根本看不见路,正面向前的人,视线也被对过坐的挡住一部分,还需要侧面的人补充观察。一大票家人朋友坐这个自行车肯定好玩。
波罗的海三国,整体上来说,好吃的东西不多。这点和南欧的意大利,西班牙绝对不能比。他们受德国,瑞典传统影响么,德国和瑞典本身也不以美食见长。波罗的海三国的餐馆,有一个特色是野味。东欧开发得比西欧少,自然环境保护得好,还能吃到野猪,鹿肉这些东西。在塔林,很多餐馆的装饰,都强调中世纪特色,看上去古拙简朴。我选了Rick Steves书上推荐的餐馆里的这家:Vanaema Juures,意思是 Grandma's place,就在从市政厅广场走向去上城的小道之前,街中心那口井的附近,地址是Rataskaevu 10号。我想尝尝正宗的当地菜,还真是来对地方了:餐馆在地窖里,服务员大妈穿着中世纪家庭妇女的传统服装,真正的当地菜,nothing fancy,烤猪肉,酸菜,香肠,芥末酱。挺正宗的。
出城从Viru门走,也是古色古香。
我第一天晚上7点多钟到达塔林,在老城城门外的旅馆住一晚,第二天一个整天游览塔林,时间尚有余暇。第二天夜里11点半从塔林的长途车站,坐Euroline夜车白天6点钟到达终点,圣彼得堡的波罗的海火车站。因为俄罗斯时间比爱沙尼亚早一个小时,而且中间路上过国境的时候,必须下车接受检查,所以这一路实际上睡不了几个小时觉。
(未完待续)
只有立陶宛和拉脱维亚是波罗地语民族,爱沙尼亚人是芬兰-乌戈尔语民族,和芬兰人的语言非常接近,应当是同源民族。
2.拉脱维亚首都里加
我去拉脱维亚和立陶宛,比去爱沙尼亚晚了将近一年。但是这三国地理和文化很相近,所以放在一起写。
先说说旅游资料的问题:爱沙尼亚塔林,有Rick Steves的指南,我认为足够了,不需要看任何别的资料。但是Rick的书没有写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当然,你可以去找Lonely Planet,他们最全了,全世界哪里都有。另外,DK Eyewitness系列也有拉脱维亚和立陶宛指南,他们的书以印刷精美,图文并茂见长。Lonely Planet以外,如果你在东欧任何城市旅游,甚至德国的很多城市,可以找 In Your Pocket指南。这套英语指南可以在他们的官方网站上免费下载PDF版本。www.inyourpocket.com/。这套指南很实用,甚至连很多东欧和巴尔干城市的旅游信息服务中心,也会把这本小书作为他们城市的免费官方发放材料。它的好处,一是免费下载全书,二是对东欧的国家和城市覆盖得特别全。很多在其他指南找不到的小地方,他们也有书。缺点也有两个:一是既然免费奉送,他们的收入来源就是广告。所以指南里餐馆和旅馆部分,广告太多,这个避免不了,可以理解。免费的么,你能期待怎么样?二是覆盖范围问题:东欧之外,仅德国和少数欧洲城市有这本指南。
还有一个免费来源,是wiki travel。www.wikitravel.org。那上面都是大家集思广益凑起来的信息,不但全面,最新,而且免费。
在实用信息方面,我去里加坐的是Air Baltic,机票很便宜。里加到维尔纽斯之间的航班,有时候甚至有1欧元的促销。里加机场设施崭新,也很全,一切都闪闪发光。从机场到市中心,可以做小巴,出了候机楼停车场对过的公共汽车亭子那边就是。也可以坐22路或者22A Express公共汽车,都到旧城旁边的汽车总站和火车站。
长途交通呢,轮渡可以到德国的吕贝克,瑞典的斯德哥尔摩,爱沙尼亚的塔林。汽车到塔林4个半小时,每天15班,到维尔纽斯4小时,每天12班。汽车时刻表和价格,可以查www.1188.lv。火车也可以坐,不过火车没有汽车快,而且不见得便宜。关键是,火车有可能会经过加里宁格勒,就是原来的柯尼希斯堡,二战以前,是东普鲁士,德国的地方,二战后,苏联占领了,现在属于俄罗斯领土,是一块飞地,插在波兰和立陶宛之间。你别忘了,无论波兰,德国,还是波罗的海三国,都是申根国家,而俄罗斯是要签证的,就算你是美国公民,也要俄罗斯签证。所以,如果你的火车汽车经过加里宁格勒,那就非常麻烦。
在拉脱维亚,注意他们的邮局:拉脱维亚语邮局居然叫做 Pasta----意大利面条!
里加旧城临着Daugava河,旧城里面不走公交,所有公交都停在城外。不过这没有关系,旧城很小,完全适合步行游览。汽车站和火车站紧挨着,也在旧城旁边,走到旧城中心不过十分钟。我这回的旅馆订在Hotel Forums,就在汽车站和旧城之间,很好找,地点也极方便,单间带卫生间,很干净,包早餐,才22欧元,够便宜吧?这个值得推荐。
我大约中午到旅馆,放下行李,走到市中心的广场上。这是广场上的圣彼得教堂,它的青铜尖顶有好几层,高124米,上面有瞭望台,是里加中世纪建筑的最好代表,1209年的文献里,就提到有这座教堂了。
这座教堂在历史上几毁几建。有个传说,讲每次这个圣彼得教堂重建完成的时候,有个仪式:登上塔顶,从上面扔下一大块玻璃,玻璃落地碎片越多,于是这座教堂的寿命就越久。1667年,教堂又一次重建,建造者又一次重复这个仪式,结果无巧不巧,玻璃掉下来,落到一辆路过的干草车上,根本就没碎。结果,第二年教堂就毁于一场火灾。1721年又一次大火烧毁了教堂,传说当时俄国沙皇彼得大帝正好在这里,他本人也亲自参加扑救行动,都没有能扑灭大火。这座教堂二战期间,又一次毁于盟军轰炸。战后,1973年重建完成,再重复那个扔玻璃的祈福仪式,这次,玻璃落地摔得粉粉碎。
整个里加,最漂亮的建筑,就是市政厅广场上的这两座连体楼,“黑头大楼” House of Blackhead。荷兰文艺复兴式。
这么漂亮的豪宅为什么叫“黑头”呢?我们知道,中世纪里加是汉萨同盟城市,商业贸易非常发达,很富有。最富有的,当然是那些来往做生意的德意志商人。“黑头协会”是住在波罗的海城市的德意志商人的行会,入会者不但是商人,而且必须年轻未婚,既是商人也是战士,这个行会有半军事化的味道,稍微有点象骑士团。所以这座楼这么漂亮。爱沙尼亚塔林旧城的Pikk大街上,也有黑头协会的大楼,也是一栋富丽堂皇的建筑,只是没有这栋那么出众。
现在,这两栋楼是博物馆,这是大厅里面“黑头行会”的纹章徽记。
至于“黑头”的来历,那是3世纪罗马帝国的底比斯军团军团长,圣莫里斯 St. Mauris,也可以拼成Mauritius (就是毛里求斯,不过非洲的毛里求斯岛,是跟从瑞士莫里斯亲王得名,而瑞士莫里斯亲王家族的名字,又来自古罗马的圣莫里斯)。那时候离开330年罗马君士坦丁大帝皈依基督教已经不远,基督教在帝国军队中的影响力很大,尽管它本身还是受迫害的非法宗教。底比斯军团是帝国驻扎埃及南部的军队,多数是黑人,包括军团长莫里斯。整个底比斯军团都秘密地皈依了基督教。罗马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从埃及调动这个军团到瑞士作战,并命令军团屠杀当地的基督徒,军团拒绝服从命令,287年,在瑞士,皇帝命令处决了整个军团的6千6百名官兵。
今天,瑞士的这个地方,就叫圣莫里茨。军团长莫里斯成为殉教的圣人,他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室的主保圣人,也是这个德意志商人/军人联合会的主保圣人。因为他是埃及南部的努比亚黑人,所以这个行会叫“黑头会”。顺便说一句,圣莫里斯在埃及科普特教会里面的地位也很高。
黑头会门口的天文钟
行会大楼入口,富丽堂皇
屋顶上的风向标,镀金的铁工很精美
内部,黑头会的聚会大厅。
你知道吗,圣诞树就起源于里加,具体地说,就是黑头会兴出来的。这帮有钱的商人,又都是年轻单身,侨居国外,肯定喜欢玩,玩起来也很疯。1667年的圣诞节,这帮人喝醉了胡闹,砍来一棵树,拉到广场上点着了玩火。从此以后,圣诞树就成了庆祝圣诞的一项传统。最初圣诞树都是点火烧掉的,渐渐地,大家都知道玩火不但危险,而且会尿炕(well,这个是中国老辈人的说法,估计欧洲人不懂哈),于是就改成了用彩灯装饰,树下放玩具和礼物。
市政厅广场临河的那一面,还有这座雕像。
这是十月革命当中的拉脱维亚红色步兵像。一次大战之前,拉脱维亚在俄罗斯帝国中是个工业发达的地区,里加的产业工人很多。一次大战中,俄国征召拉脱维亚人组建拉脱维亚步兵营和步兵师,在俄军中作战。十月革命期间,这些主要成分是产业工人的拉脱维亚部队,是布尔什维克所控制的一支有力部队,在布尔什维克一边,与邓尼金,尤登尼奇等白军作战。拉脱维亚步兵师,还集体荣获苏联早期的最高军事荣誉,红旗勋章。
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一切都反了过来。就连在今天的俄罗斯内部,也认为红色拉脱维亚步兵,是被布尔什维克利用来,镇压俄罗斯本国人民的一支外国雇佣军。拉脱维亚人,自然更反感苏联统治下的这段历史。这座雕像旁边在市政广场上的大楼,原先叫做“红色拉脱维亚步兵”博物馆,现在改成了“苏联占领与压迫”博物馆。有很多人主张毁掉这座雕像,也有人主张保留。现在是个有争议的事情。至少在目前,这尊雕像还立在这里。
拉脱维亚旧城还保留有城墙,城墙上的瑞典门,和火药塔,也是城市的主要景点之一。我去的时候是3月份,走到城墙的时候下起大雪来。
里加整个城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主要是因为它有很多新艺术风格的建筑Art Nouveau。从整体上来说,波罗的海三国的首都各有特色,塔林是中世纪之城,里加是Art Nouveau之城,维尔纽斯是巴罗克之城。
Dom Cathedral广场上的一栋Art Nouveau新艺术风格的大厦
另一处Art Nouveau的建筑,小行会大厦。“大行会” Grand Guild是德意志商人的行会,“小行会”Small Guild是住在里加的德意志艺术家的行会。
这栋楼非常有意思,它就在大小行会旁边。注意楼顶上的黑猫。
有个传说:一次大战之前,建造这栋住宅的主人是个成功的拉脱维亚富商。他申请加入大行会被拒绝,因为他是拉脱维亚人,不是德国人。一气之下,这位商人在住宅屋顶上做了这个黑猫的雕像,黑猫的背和尾巴,对这大行会那栋楼的出口。大家知道,西方人的迷信,说黑猫在你面前横穿过你要走的路,会带来坏运气。尤其是德意志人更信这个。这个雕像,就好像这只黑猫刚刚从行会门口的路上横穿过去一样。为的就是故意恶心那些行会成员。
经过一场旷日持久的诉讼,行会终于让步,接纳这位商人作为成员。这位商人就把屋顶上的猫掉了一个个儿:变成面向行会门口,就是说,黑猫将穿过,可是还没有穿过这条路。这个,就不妨事了。所以,今天你看到屋顶上的猫,是面对行会的。
关于餐馆,我推荐两个。如果你在旧城里暴走看景,没有时间坐下来慢慢吃午饭,这家快餐非常有特色,而且便宜,叫做Pelmeni XL,卖俄罗斯大饺子。拉脱维亚曾是俄国和苏联的一部分,据说在苏联时代,政府和军队高级官员退休以后,最好的安置去处是莫斯科,其次,就是来里加了。即便今天的里加,俄罗斯族比拉脱维亚人口还多,所以宗教习惯,语言,饮食方面,有很多俄罗斯的特色。这家餐馆是食堂式的,好几种馅的饺子,热汤,你自己取,取完了以后称重量付钱,既快捷,又好吃,还有特色。地址在Kalku 街(街叫做iela) 7号,在市政厅广场到东城门(城门外有独立纪念碑)的主街上,广场到城门中点,步行离广场5分钟。
那天晚上,我就不会吃简餐了。我去了市政厅广场南边一点,Peldu iela 24号的Habibi。这个不是当地菜,是挺正宗的埃及阿拉伯风格的餐厅。为什么来这儿呢?因为这里能抽到正宗的埃及水烟。我在开罗Khalili大市场的Fishawi咖啡馆抽过水烟,感觉很好,来这里复习埃及的水烟呢。Lonely Planet指南上推荐的许多餐馆里,我还记了两家看起来比较有特色的:Nostalgia, Kalku iela 22号,俄国菜; Aragats,Miera iela 15号,高加索菜,有自酿的格鲁吉亚伏特加。不过我只在里加呆一天,没有时间去尝尝,不能说推荐与否。
(未完待续)
3。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
我到达维尔纽斯机场大约是晚上7点,书上说机场到旧城有1路公共汽车,我懒得等车,又是夜里,打车算了。维尔纽斯机场到城里距离很近,司机也用计程表,挺规矩的,车费很便宜。
我的旅馆订在Hotel Alexa,单间带卫生间和早餐,每晚22欧元,旅馆条件很不错,自助早餐是在地下室,传统式的地窖里。地点在旧城南门外步行1百来米,非常方便。我写游记一般都不太推荐旅馆和餐馆,这次在波罗的海三国所住的地方都挺好,而且便宜,吃过的几家餐馆也有特色,倒确实值得推荐。
简言之,维尔纽斯是个巴罗克城市。巴罗克风格的教堂,从外面看起来一般,内部装饰极尽华丽。从整体而言,维尔纽斯有我在意大利以外,见过的内部最漂亮的教堂。
维尔纽斯旧城很容易步行游览,城市很小,从南门进去,一条主街Vartu Gatve穿城一直走到北边尽头,是Neris河边。
旧城的南门也是巴罗克式建筑,叫做Gate of Dawn,日出之门,城门楼上供奉一座纯银的圣母像。
这张照片是从城里拍的南门城楼。
城楼和圣特列萨教堂从内部连通。St. Theresa教堂是维尔纽斯最初的几座巴罗克式大教堂之一,1655年建成,纪念来自西班牙阿维拉城Avila的圣女特列萨。
巴罗克教堂,内部比外部更漂亮。它的内部装饰完成于18世纪。
圣特列萨教堂侧后方,主街的同一边,是本城第一座重要的巴罗克风格大教堂,卡西密尔教堂。关于卡西密尔教堂有趣的一点:苏联期间,这座教堂被政府用作“无神论博物馆”。
沿着主街再向北走不远,路左手,令人印象深刻的Basilian门。晚期巴罗克风格。
这个大门通向圣三一教堂和修道院,不过教堂不开放。它建成于1761年,到19世纪,统治立陶宛的俄国沙皇,把这座修道院变成专门囚禁波兰/立陶宛爱国者的监狱。这里曾经关押过著名诗人密茨凯维奇Adam Mickiewicz。
仔细看,这座大门上方正中间,有栏杆的凹进去的正面,可能放一座神像的地方,墙中间的图案,是一个三角形,象征金字塔。三角形中间,是一支眼睛。想想看,要是在丹·布朗的神秘小说里,兰登教授又可以拿它来说事儿了:“三角形象征金字塔,人类知识的顶端,兄弟会的秘密符号。眼睛更是兄弟会的象征。看看1美元纸币背面,不是也有相同的符号吗?”。哈哈,看过《天使与魔鬼》,《达芬奇密码》,《失落的秘符》三部曲小说的朋友,尤其是最后一部失落的秘符,肯定对这个符号不会陌生。
“如其在上,如其在下”。
再沿着主街向北走,穿过市政广场以后,路右边是这座小小的东正教堂。教堂规模不大,但是很漂亮。
它叫做St Paraskeva教堂,就在这座教堂里,沙皇彼得大帝为一个非洲奴隶小孩施洗礼,并亲自作这个孩子的养父。这个小孩后来成为俄国陆军少将亚伯拉罕·彼得罗维奇·加尼拔 Abraham Petrovich Gannibal。他,就是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的曾祖父。普希金写过一部未完成的小说,以他的曾祖父作主角,叫做《彼得大帝的黑奴》。
再向前走,路左边大片建筑,是维尔纽斯大学,整个东欧最古老的大学,由意大利的耶稣会教士建立于1568年。诗人密茨凯维奇就在这里上的大学。
在校园里,(不在主街上),有一家很著名的书店,不单旅游指南上有,问学校无论哪个大楼的看门人,他们也会给你指路。这家Littera书店屋顶画满了壁画,是70年代画上去的。我见过旅游指南上的图片,但是很遗憾,我去的那天,书店正好关门休息。
大学校区连着立陶宛总统府背后。总统府面向维尔纽斯大教堂广场。
沿主街再向北,街名改叫Pillies,路左边,19号,Pillies Kepyklele咖啡馆。这里的咖啡,蛋糕,冰激凌都非常好吃,不亚于咖啡馆文化圣地维也纳。在城里观光走累了的话,这儿很适合休息发呆。
从这里,要离开主街 Pillies街大概有点困难,因为这一段是最热闹的购物步行街,很多小店,卖各种各样的东西,东欧物价又便宜,特别是女士们,要离开这里向右拐,大概不太容易。但是我建议你一定要克服诱惑向右拐,步行100米,因为圣安娜教堂,是不容错过的维尔纽斯建筑瑰宝。
都说维尔纽斯是一座巴罗克城市,这座圣安娜教堂就是少数例外。它是纵线条的纤细挺拔的哥特风格,全部由红砖砌成,而且精雕细刻,注意看他的尖顶,上面凸出的红砖都是用特殊的模子烧造出来的,模仿花朵和各种几何形状。有人数过,教堂正立面所用的红砖,有33种不同的形状。这座教堂不大,但是很漂亮,传说拿破仑当年占领维尔纽斯的时候,开玩笑说,要把圣安娜教堂缩小了,装在口袋里带回巴黎去。
回到Pillies主街,再向前走, 就到了维尔纽斯大教堂广场。在大教堂广场上的骑像,是十三世纪立陶宛刚刚独立时期的大公Gediminas。
就以这座大教堂广场为起点,1989年波罗的海三国两百万人民走上街头,手牵手组成一条600公里长的人链,从维尔纽斯的教堂广场,直到爱沙尼亚首都塔林。运动的目的在于抗议苏联统治,要求国家独立。要知道,波罗的海三国总共才有多少人口呢。1989年是冷战末期相当动荡的一年,从波罗的海,东德,苏联,到北京,整个社会主义阵营都在动摇。这个波罗的海人链活动,选择的时机也耐人寻味:8月23日是1939年苏联和纳粹德国签订《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协定》,结成同盟的50周年纪念日。因为这个苏德互不侵犯协定,苏联得以毫无顾忌地并吞了波罗的海三国,向芬兰宣战,和德国一起再次瓜分波兰。
维尔纽斯大教堂,虽然还有很多巴罗克风格的因素,比如房顶上站着很多雕像,正面的四福音书作者雕像,内部华丽的晚期巴罗克-洛可可风格圣卡西密尔小教堂,可是从整体来看,我怎么也不觉得它象巴罗克教堂:它的正立面模仿希腊神殿的三角门楣,大立柱,在建造的时候,估计已经转向了当时在法国流行的新古典艺术风格。
从大教堂再向前走,就到了河边,维尔纽斯旧城的尽头。河边有座小山,山顶上有座城堡砖塔,因为整个地区地势很平坦,登上这座城堡可以俯瞰整个城市,旧城和新城一览无余。
从城堡山北坡,就是临河的那一面,可以坐轨道车上山。但是这座山很小,我觉得实在没有必要坐车。从山坡的东南面(面向城市的那面)有坡道上山,步行更让人觉得赏心悦目。
山顶上的城塔
从城堡顶上俯瞰Nervis河,河对面是维尔纽斯新城。
好了,我从南到北步行贯穿整个维尔纽斯老城。回南门外的Hotel Alexa,我还要顺原路返回么?不需要。我向西绕行。有一条东西向半环形的林荫大道 Vokieciu Gatve,和南北主街交汇于市政厅。这条林荫大道Vokieciu的头上,还有一座很漂亮的巴洛克教堂,多米尼克教堂 Dominican Church
据Eyewitness指南上说,多米尼克教堂的内部装饰,甚至比南门里的圣特列萨教堂更加华丽。但是我那天去的时候,可惜这座教堂的内部不开放。
三座城市相比较而言,我在维尔纽斯吃得最好。我在维尔纽斯呆了一个整天,两个晚上。第一天晚上所去的Lokys最好,地址在Stikliu Gatve 8号,旧城市政厅广场北顶端的一条东西向小街上。这家餐馆坐落在地窖里,墙纸都是中古风格的装饰花纹,很多中世纪的盔甲和兵器作装饰,菜单则做成旧报纸的样子。整个风格匠心独具。那天所点的菜很特殊,现在我还能在旅途日记里面找到:河狸肉Beaver meat stew,黑莓酱汁烧烤鹌鹑 quail with blackberry sauce。第二天晚上,是在林荫大道 Vokieciu Gatve上吃的,24号,叫做 Zemaiciu Smukle。因为立陶宛的餐馆野味很好,这次吃了野猪肉Goulash,和猪头肉(其实是猪舌头,猪耳朵,和猪肚子的什锦)。
我最近一年在欧洲旅行的时候,往东欧走得越来越多。东欧国家缺乏象法国,意大利,西班牙那样天下闻名的世界级景点,但是整体来说,中古时期的原始风貌保存得更为完整。冷战苏联控制时期,东欧各国学苏联,在首都和各大城市颇盖了很多毫无个性的火柴盒大楼,但是那个时候毕竟缺乏资金,很多城市的现代化改造并不彻底,而小城小镇的建筑和文化传统更多得以保存,象塔林这样的城市,在前苏联时期算是backwater,基本被现代化遗忘的地方,现在倒是因祸得福,保存下来的老建筑稍加翻修,都成了旅游资源。
而且东欧的价格比西欧便宜得多,现在欧盟东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波罗的海三国,都是欧盟成员,而且是申根国家,将来早晚也会被纳入欧元区,旅行起来非常方便。今年十月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也将加入申根协定。欧洲全部47国,我现在还差十个国家没有去过,全部集中在东欧和巴尔干半岛,打算明年排除签证的障碍之后,毕其功于一役,一次把这十个国家全都走下来。
(全文结束)
挑个小笔误
毛里求斯得名于荷兰的莫里斯亲王,沉默者威廉的儿子.
到时去你推荐的餐馆。我也准备在那儿住一晚上,你是预先订的,还是现找的?
建议以后的河友别去了。态度不大好。我今天进去后,由于是一个人,她让我坐在一个斜墙边的两人桌边。那个地方空间压抑,还没灯,挺黑,我不愿意,指着一个明亮的四人桌说我去那边。店老板一下没笑容了,生硬地说:no, you sit here.第一次遇到命令客人的店老板。 当时店里只有其它一桌两个人,空的很。我只解释了句: it is too dark. 就直接走到四人桌边上。她笑容有点不自然地跟过来。
由于老顾说菜正宗,我虽然不高兴,也没走。我直接把老顾帖子里的照片给她看,让她给点一样的菜和酒。她看了,说没问题,告诉了我菜名。结果端上来的,根本不一样。分量少了一半,盘子一半的地方都空着。老顾照片中菜是红色和黄色,看不到青色。我的主要是青色沙拉配烤牛肉。沙拉连沙拉酱都没有,直接是生菜叶子。我问他你这个怎么和照片中不一样呢?她说就是一样的。面包也只是一种硬硬的黑面包。老顾照片中面包是两种,有个选择。17欧吃个半饱。
估计是换了个抠门老板。东西都减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