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回国散记:上海·召稼楼 -- 晨枫
回国的感觉,就是中国太“新”了。
新建筑新市区的新,色彩鲜艳耀眼,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很振奋。
但是这些古迹和仿古迹的新,就让人感觉难过,地面,墙面,都非常刺眼。
我看到照片真是吓了一跳, 历史感全被修没了。
修成什么样了?有照片吗?我去年还去了一趟,不过没看大佛
至于那里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都不是重点,有什么旅游项目能比异地一夜情更有吸引力吗
建筑是不是真的有老旧感根本不重要,真喜欢历史沧桑感的游人百中无一,即使有真的喜欢所谓的古代风格的人,和大量的游人也是个矛盾,吸引游人多了,你还能静下心来享受这种风情吗?
翻修历史文物最讲究了,就算在美国的民居,比较有历史的(美国人的定义),比如1900年代的craftsman房子,如果业主要修缮必须通过当地history society的批准,用房子本来建造用的木头,门窗都要当时的式样,而且不是新做的,要四处搜罗古董翻新后安装。但是装修完成后品位的确不同。
好像这种粗制滥造的仿旧建筑,一看连建筑工艺都没有半分,跟拉斯韦加斯有啥分别?不如去澳门、拉斯韦加斯。
我是二十年前去的,看到的是真古迹。
去年看到朋友新去的照片,看到大佛变得面白唇红,吓了一跳, 现在的照片
其实,很多残存的古迹也多是历代翻修的结果,即便如此,经过岁月的磨洗之后,还是能让今人凭吊一番,至于其原始状貌如何,概因无法探究,倒变得无关紧要了。
中国的建筑因多采用砖木,能保持数百年微乎其微,所以每逢盛世,都会有许多标志性建筑进行恢复和重建,这些在当时自然属赝品,估计也没少挨板砖,但先人们却一直在干,想来还是文化传承的本能在起作用,说到底,这些东西是留给后人看的。
历代的恢复和重建,要100%保持原貌的复制,估计很难,除了建筑材料和工艺的更新,时代的烙印也许更加显著,所以要真正修新如旧未免有些苛求。
我更在意的是这些焕然一新的小镇,建筑材料能够更耐久一些,建筑质量不要太豆腐渣,若如此,20年后再到那些小镇转转,应该别有一番味道。
那时的评价是拆了至少有百年历史的老城厢,然后新盖了仿古的小楼,一拆一盖,100年的历史就没有了。
前几个月中央10台放的纪录片,我才知道原来100多年前,大佛脸上基本上都风化完了,又长了草,后来的面目也是整修出来的,不过几十年。
其实不奇怪,看看乐山的石头就知道,这种石头是抗不住风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