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一个老坦克兵的记忆 -- 59特射
部队到底留什么样的人呢?像您这样的所谓技术骨干不应该留下么?或者留的都是高级指挥人才?当然我只是从好的方面讲,不说走后门之类的。那么是不是不能在高级岗位上有所发展,不能转换轨道的就留不下来?
这样的话,发现目标后,先判定炮目距离,目标的运动速度,航路角,风速,有条件的话,可以用弹道风风速分化表将大部分时间出现的相对于炮口的斜风化解为横风和顶(顺)风,将这一切在极端的时间里在炮长的大脑里算计清楚(由于人脑怎么也比不上电脑算得快,所以有些影响不大的因素如初速减退量了,药温了,非标准弹重拉,等等就不考虑了),然后装定表尺,也就是拧动表尺转螺,使分划镜的分划线处于相应的标尺分划上,这是大指标已经下降了,如果之前你已经瞄准目标了,那么你还得操作瞄准机恢复瞄准,也就是第二次瞄准了。如果是运动目标,那么在方向上还要提取相应的提前量,综合考虑方向提前量后确定虚拟的瞄准点,当目标运动到该点时,果断击发。而光点注入式则把这一切都有激光测距仪和各种传感器和弹道计算机来解决了,射手只要瞄准两次就行了,多自在呀。想想俺们那时太不容易了。那特等射手可是名不虚传的呀。呵呵,俺开始吹牛了
再说回家的人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象俺就是老婆子坚决让回来,俺也觉得不打仗在部队呆着照顾不了家也是个问题。就回来了。老郭比我走得晚,但也转业了。各人都有各人的理由和情况。留下的也是有自己的情况,这说明不了什么,都是自然现象。
有一个人天生嘴欠,喜欢挖苦人。有一天犯了罪充军到一个叫云阳的地方。他在云阳有个舅舅,只有一只眼。见面以后两人抱头痛哭,他又忍不住了,赋诗一首:
发配至云阳,
见舅如见娘,
二人齐下泪,
三行。
又想起来一个。有一个地方大旱,当地太守没办法,带头做法事求雨。效果呢?请看人民群众为纪念这一事件作的诗:
太守祈雨泽,
万民皆感德。
昨夜推窗看,
见月。
---------------------------------
兄弟申请认证成功,谢谢大家大力支持!
我大概明白了,是不是这个意思:本来你已经瞄准目标了,然后根据目标运动速度、风速风向等装定表尺,这时表尺机构就把瞄准镜里的分划线向相反方向转移,所以你要再次瞄准目标。对运动目标的虚拟瞄准点,就是你根据目标的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取瞄准镜中目标运动方向相反的一点作为虚拟瞄准点,虚拟瞄准点与分划线十字之间的夹角就等于目标运动的角速度乘以炮弹飞行时间。我这样说对不对?
PS:您没吹牛,我以前听说过59坦克对运动目标射击的命中率很低,您能当上特等射手太不容易了。听说79对越自卫反击战时,在凉山,面对越军在邮电局的一个火力点,59坦克不能停下来用炮摧毁,怕停下来后遭到越军的火箭筒袭击。但是不停下来59的炮打得又没准。于是我军坦克成员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坦克高速在邮局门前的路上来回开,一边开,一边用并列机枪射击。一会就把越军的火力点打哑了。从这也能看出59在运动中射击是多不容易。而在你的考特射的那章中,看的出你在困难的情况下,一边跃进一边射击,考出了好成绩,所以说您没吹牛,您这59特射真不是白给的。
只是59坦克的瞄准镜里的分划镜里的是大指标和小指标,以及短竖线和更短的竖线。各个小指标和各个竖线就可以作为提取提前量的瞄准点。
在装表尺和算提前量之前通常只是把火炮概略指向目标,并不精确瞄准(俺的习惯,其他人是否这样不一定),待距离判定装完表尺和提前量确定后,再精确瞄准。这样看是一次瞄准。但并不先进。呵呵,谢谢夸奖了。
三行泪是不是有一个是独眼龙
看你描述的这些,不要说让人来做。就是让激光测距仪和弹道计算机来实现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真是不容易啊~~~
设置上不可能超过教范的要求,教范里有最低限和最高限,坦克又有一定的命中界,这样就可以算计一下,争取最大的可能
宝推,这才是充实的生活啊,激情燃烧的人生,过瘾,佩服。
看专业文艺演出、看电影、看电视
在部队看专业的文艺演出不多,第1次是在新乘员训练队时,前进文工团来演出,我们那时在兄弟团。回到本团要走几十里路。当时要求都穿新下发的的确良夏装,那颜色鲜艳的扎眼,关键是那东西不透气,闷热,夏天太阳下背着背包(当座椅)走的俺们这些新兵蛋子好难受。没有礼堂就在野外演出。他们演的很认真,节目也很不错。
部队文工团的演出对部队战士的精神状态是很有调节作用,所以依俺的意见,不像坛子里许多人那么愤愤的要裁减所有的文工团,还是要保留的。
以后又看过地方歌舞团的慰问节目,还看过总政文工团的演出。在装院时还看过战友文工团的话剧“平津战役”和石家庄话剧团演的话剧(内容忘了,肯定是感情戏了,这个在俺们心中不大容易留下印象)。对我们这些大兵来说,是一种真正的放松,在紧张疲劳的部队生活中是难得的享受。
在团部礼堂修好之前,看电影是一件喜忧参半的事,因为长期在野外看确实不舒服,修起礼堂后就好了,特别是再也没有看着看着下雨了,急忙往回撤的情况了。
但有时冬天煤不足时冻的很难受。记得82年看《今日空军》军教片时就因为天冷值班的副政委决定不看了,俺们很不满意,那些连队的战士一边往回走一边嘟囔,都不愿意走。
俺们看的电影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社会上放映的,但我们往往看的不及时,人家都看过许久了,我们才轮到看。另一部分就是军教片,这里既有正式拍的像《简易通信》、《军兵种知识》之类的教育片,也有《长排山战斗》、《奇袭武陵桥》、《文登里战斗》这样的战例片。还有翻译的外军的电影,像《天气,不是朋友就是敌人》、《第聂伯河演习》、《解放》、《驯火记》、《巴顿将军》、《中途岛》等等,这些是很爱看的。
那时碰到感兴趣的电影,看完后还要被议论一阵。记的在团机关时,看完电影《人生》后,很多人都在热烈的议论,各宿舍灯火通明,政委从家属房赶来制止,才关灯睡觉。
那时部队偶然的还能参加协助拍电影什么的。
我们探家回家时经常抓机会去看电影,但76年第1次正式探家时,却没怎么看,原因是那年的电影实在是不愿看,都不如以前的纪录片耐看。
77年探家就使劲的看老电影,结果耽误了找对象,尽自己和战友几个找电影看了,没寻思到处女朋友的话看电影更合适,实在是愚不可及。直到78年时才开窍。第1次陪女朋友看的电影是“黑三角”。这个电影拍摄时在哈尔滨江边餐厅拍外景,俺和二哥、三哥等家里人正在下面划船,看的好清楚。
谈到电视,俺们接触的晚了,那时团里搞了一个投影电视,俺们第1次看时事76年主席逝世时的追悼会实况转播。
坦克8连在76年初用伙食节余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19寸的,我经常跑到那里去看,因为是老连队的,没人赶我,其他人就老被赶出来,大家就在连长那里磨叨,连长和指导员一商量,咱也买。俺排3车长是抚顺的,父亲是军分区领导。那时抚顺出19寸黑白电视机,8连的也是通过他买的。于是就让他回家买了一台回来。
看电视要装天线,我们在山区,周围只有半拉山门有个转播站,信号不太强,我们得树一个大天线,我们用木杆搞成一个三角架,高高的有两三层楼那样高。第1天看电视时,连长和几个人在屋里看,指导员带着我们在屋外转天线,直到里面说现在最清楚了,才把天线固定好,然后一窝蜂拥进去看电视了,那时的图像不太好,经常在噪声和雪花、行扭中艰难的看。
那时的电视机都是电子管的,老烧管子,俺的3车长就总得回家去买。
以后配发了一批东欧国家出的黑白电视机,再往后就是彩色的了。
记得第1次看电视剧是南斯拉夫的《巧入敌后》,那天是白天,俺领着2炮手实投手榴弹回来,指导员和3车长在调电视(刚换上新管子),我们就在一旁看,发现挺好,大家就一气看完。
第1次看彩电是79年考完特手后在沈阳小王家里。那时彩电是比较少的,在装院学习时,只在礼堂放一个大彩电,队里都是黑白的。我们一般是吃过晚饭散步后,到那里看。84年在沙窝装甲兵招待所,一层楼才一个彩色电视机,架在走廊上。想想现在一家好几部的景象,真不可思议。
他舅舅只有一只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