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二)欧洲危机啦,继续谈民主并继续上包袱 -- 燃犀下照
题记:继续上次关于民主“多数人暴政”的主题继续丢几年前的旧包袱。本文是偶过去两个不同文章的合体,本人不负责文章修辞与风格上的不同。哈哈.........偷懒是必须的。
民主,这是个老话题。本次的欧洲的经济危机使得民主选举制度本身的弊端被放大了。但是,我还是要说,民主作为一种政治理念和制度设计从来不是只有一个层面的东西。它是一个系统,缺少任何一方面都不能称之为民主。只有跳出具体的细节才能在宏观上把握事物的全貌。
我认为民主的被发明,它的价值就在于在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下,它是长期来看效率最高的一种制度设计。
说白了,就是民主不但能省钱还能方便我们赚钱。民主的好处就在于当系统足够复杂,信息足够多的时候,民主是最便宜的,最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方法。就是说理论上,民主是否高效率是要放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角度看。的确,民主在每一个截面都是牺牲了效率的,但长期来看民主的效率就显示出来了。
当博弈反复进行时,民主就相对别的决策模型体现出了优势。当然,如果是完全信息或者是静态博弈,民主的确仅仅是一种以牺牲效率来达到公平的一种制度,也没啥别的用途。搞不好还会因为民主在竞争中失败。但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里,我们每个人也不会有全部的信息和知识,但如果通过一种制度安排保证最大可能的获得信息和智力支持,那么这对于决策的科学性是有最大帮助的。
因此,民主不是宗教。民主不具有任何道德上的含义,也不具有任何的先验性。它是需要被发明且要被使用和检验的,合则留,不合则去。如果不是这样那我就有理由怀疑这个制度的意义。
这就隐含了两个命题:1.民主的被发明和被使用是有条件的;2.民主的核心在于廉价的提高效率并相对兼顾公平,如果不能做到,则民主毫无价值。
这就是说,民主的被发明和被使用起码需要以下的几个条件:1.一定的经济基础;2.信息的充份流通;3.一个稳定的时空背景;4.各社会阶层理性的制衡和妥协;5.一定的民族性和文化传统。
下面我再具体的说下这几个条件:
第一,一定的经济基础。其含义为民主的被发明和被使用只能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结果。社会系统或政策环境不复杂到一定情况,民主就没有必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具体点说就是一个社会的中产要占全社会的大多数的情况下,民主才是稳定和可持续的。
第二,信息的充份流通。其含义为不同阶层的意见有充分表达的制度安排和法律保证。民主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对信息的收集反应最快最不容易失真。从而在“反馈-控制-反馈”链中保证高效。应此,信息的充份流通是民主的一个重要条件。由这个基础需求可以推导出“思想自由”与“言论自由”是民主的必须意识形态与文化基础。
第三,一个稳定的时空背景。其含义为国家没有面对大的外敌入侵和战争;没有面对巨大的全面性的不可抗力的灾难;没有面临内部巨大的宗教和民族矛盾;国家没有立刻的分裂风险。这些条件是民主能否有效执行的重要条件。如果时空背景不稳定,民主的效力就会下降,极端的就会降到毫无价值。
第四,各社会阶层理性的制衡和妥协。其含义为理性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民建立的公民社会,独立的司法系统。只有理性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民才会是公民,才懂的正确的提出权利和适时的妥协。否则,民主就会成为了“我的意志必须实现,你的我不管”的民粹主义了。
第五,一定的民族性和文化传统。事物不是孤立的存在。任何一个制度设计都有其文化背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不会因为民主了就消失了,或改变了,它也时时刻刻影响着民主本身。英国的民主和美国不同;日本的民主与法国不同。 民族性和文化传统中有利于民主的文化基因的多寡是会对民主的使用效率和成本有重大影响。民主在西方先产生,西方使用民主最有效率,其中契约精神和重视个人主义的传统有很大的作用。相比在东方或非洲,民主水土不服常有之。从这个意义来讲,我甚至认为应该有一个东方民主学。一切制度能否有效的关键是人,而一切稳定的制度都有其哲学与文化的内核!
如果说,上面是这些是对于民主的一些务虚思辨,下面我们可以对于民主在社会实践中的主要表达形式——民主选举制度——进行一些有趣的讨论。
理论上,民主选举制最有效率的价值不在于跨阶级的进行相对公平的分配权力,而恰恰是在同一阶级内部进行这样的分配。一旦在阶级相比悬殊而人口又不平衡的时候,单纯在理论上看民主是一种最没效率的,毫无理性的制度设计。
无地的农民与地主之间的民主选举是不会有任何结果的:还不如一个开明的独裁皇帝能做得事多。没有任何理由与公式可以表明在经济非常不平衡的情况下,民主选举可以取得较好的结果。很多时候是更加糟糕:比如非洲的内战与菲国的乱局。存在显著阶级落差而又有一定人口基数的情况下,基于经济人的基础,单单在理论上分析民主选举如果不是带来严重的贿选与普遍的低效或无能,就是带来严重的动荡与民粹或内战。毕竟这是有限资源的零和博弈,而又缺少足够理性而又权威的最终仲裁者。显然,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央的集权治理就是一个必须的理性的选择。
但是如果是在经济基础相对平均的阶级内部进行分配的时候,民主的优越是不容质疑的:显然独裁还有极权都有不可克服的缺点。同样基于人性的弱点,独裁者是不能保证其永远理性而富有同情心,其个人利益可能会走到本阶级利益的反面。但是,如果要替换一个独裁者无疑社会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更要付出巨大的机会成本。但是民主选举是可以有效的在阶级内部廉价的平衡这个问题,而确保阶级整体的利益不会因为少数人的原因而自我消弭。
所以,小弟一再认为民主理论上必须是相对均贫富的时候才有意义的产物。而实际上只有完成了现代化的,社会财富极大丰富的国家才具备进行典型的民主选举的经济基础。SO,美国的民主可以维持一个国家的发展而印度的民主却是难以如此乐观。
同样,民主选举还有一个被人忽略的因素在影响其效率,那就是规模要素。规模越大,人口越多的国家其民主的成本就越高,其效率就越低:信息的传播是有成本与损耗的,而民主选举本身非常依赖于社会公众对于信息的了解与理解。显然理论上存在一个民主规模的边界约束。个人相信这个边界大小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边界:民主是需要一定的技术基础才可以存在与运行的。典型的就是现代传媒与信息产业。如果没有这样的技术条件,今天的民主选举就一天也进行不下去。当然我们知道美国对比西欧一些国家大约也是民主落后的对象,也是社会福利与利益分配相对不公的典型。而且根据美国的自然规模,我看其民主程度是永远追不上西欧的“小而美”的国家的。
诡异的是正是由于民主选举是依赖于信息的传播与塑造,而这样的传布信息是需要技术条件的,而技术条件又是有成本与损耗的。所以,民主选举必须花费一定的资源来购买这样的技术条件。简而言之,你要搞民主选举就是要花钱。但是我们的亲爱的政客选国家领导人是代表国家收钱的,他自己怎么会花钱呢?所以民主选举必须的“恶”----政治献金就登场了。
民主选举有了这个政治献金就是一盆活水,募集政治献金的能力就成为了民主选举条件下候选人的第一能力。赢得了政治献金大战的候选人不说稳操胜券,也是可以说掌握了极大的优势的。于是在博弈论的自然竞争角度看,民主选举就会越来越花钱,而且这是不可抑制与打断的博弈链条,是所有人的理性选择。
这是我们今天已经见到了的:越是大国的民主选举越是花钱的,这是基于信息传递规模的成本。SO,美国总统的选举越来越贵是可以肯定的,而唯一约束其价格的就是美国人口,国土规模的大小,社会经济资源与民族构成。
那么,是那些人提供了这些政治献金呢?毫无疑问是试图利用这样的金钱交易来影响国家公共政策的人。政治献金可以看做公民对于国家提前的纳税吗?显然是不同的。公民纳税只是支付了一些社会必须的公共产品的服务价格,而政治献金的目的在于影响国家在政策制定时的偏好。这两者一个是基于垄断的市场交易行为,一个是基于获利的投机行为。这当然是不同的。
那么这显然就会带来三个现象:1.基于人类社会财富分配的一般原理,80%的政治献金将来源于20%的少数人;2.基于人类社会人际交往的一般规则,80%的候选人将来至于20%的主要政治献金捐献者阶级或其代理阶层。3.基于人类社会阶级构成的一般理论,经济基础近似的人群其阶级根本利益将近似,其利益冲突将是策略性的。
于是根据上面几段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六个推导:
1.民主选举制的建立与效率非常依赖于现代社会的基本面和其经济,技术,人文基础。典型的现代民主选举只能也必须是现代化的产物:任何没有完成成熟现代化与广泛城市化的社会,其民主的效率是趋向于低效,而成本是趋向于高昂的(光“信息费”就很贵)。在一个多种经济形态混合的,而缺少绝对优势经济形态的社会里,民主选举将因为不同经济基础的阶层利益的不可调和性而面临民主失灵与混乱。比如存在巨大的城乡差异或者地区与族群经济差异的社会,其利益的理性调和与分配是无法用民主选举来进行的。一般而言这样的情况下简单的进行民主选举只能带来低效,极端下将带来分裂与骚乱;
2.民主选举制本质上是同一阶级内部在利益与权力分配博弈上的一种绝对优势策略。这决定了民主选举存在的基础必须是同一阶层:其根本利益是趋同而不冲突,其意识形态是统一的而非对立,其分歧是利益二次分配问题与内部权力变动而可非不可调和。否则,民主选举制度将无法顺利进行。历史上与逻辑上,不存在经济利益与意识形态对立的阶级可以采用民主选举来进行制度性的权力分配的例子;
3.民主选举制最终结果将在实际上变成选钱多的而非选人多的。这在民主选举的规则设计与运行基础上就决定的。
4.在一个典型的成功的民主选举社会里,公众实际上是被动的参与者而非是表面意义上的决定者----公众实际是被引导的。但是由于社会的财富相对丰富而分配上相对平滑,公众的利益与主要统治阶级利益在典型的自由市场下的经济基础上,相比其它经济基础下,其同一性要高的多。而公众与统治阶级利益上的冲突之处由于社会财富的丰富,而可以在一定时空条件下被粘合。但是一旦出现某种财富的不足,那么这种分歧将被严重放大而变得威胁民主制度本身。所以,民主的效率与意义必须是富裕的产物,这个小弟多次论述了。这种粘合效应决定了在典型的民主社会里,公众参与选举是可以有利于保护自己的利益的。实际上,任何情况下,在典型的民主社会里参与选举投票都是要比不参与投票更好。即使代表自身利益的候选人永远无法获得法定多数而取得最大权力,但是其本身加入博弈将在策略上严重的约束优势一方,使得其必须让渡出部分资源来保证少数派的利益。这个部分的论证,我在“多数人的暴政”一文中在制度逻辑底层上分析了这个民主选举下的有趣现象。
5.随着博弈的反复进行,在一个典型的民主社会里,参与选举的各方必然在利益与权力分配结构上形成一个稳定的纳什均衡。这反映在议会席次分配上相对固定与各党派的政见高度趋同。实际上这使得选举的结果越来越有可预见性而变得“乏味”,从而使得公众参与选举的热情越来越低。这是一个社会稳定富裕的标志,越是发达地区公众对于“选举”的政治热情更冷感(有趣的是社会边缘阶层在任何条件下参与投票的热度都是不减的。这在策略上使得可以出现一种可能:由于其它主流阶层参与度不高,而导致权力分配上出现戏剧性的结果。因此,我在上面说过无论怎样参与投票永远是对的)。相反,政治热度高的社会必然是相对不发达的社会或存在人口构成,利益差距和地域分布上的不平衡,或存在面对外部压力的干涉及意识形态的冲突。这个部分典型的例子是美国民主政治固化在“两党政治”凡百年了,而非洲的政治是很多小党林立。
6.由于社会运行的复杂,资源稀缺与竞争加剧和熵本身的积累,使得民主选举在弹性与适应性上面对越来越大的挑战。由于其制度设定的原因,民主选举天然容易带来社会运动或动荡的常态化。一方面这可以是社会情绪的减压阀而避免一次性爆炸带来伤害过大,别一方面使得在实际执行上,让选举面对一个不可碰触的集体无意识:公众好像获得了“上帝授权”来随意的,天然的,无成本的表达权力与集体意识,而缺少必要理性与自我克制。尤其是公众可以无需负责!
遗憾的是这个公民的“上帝授权”不可能无成本,也不会无代价。只是这个代价在短期里转嫁到了其它社会公众或政治家头上(或者是外国与第三世界),但是长期来看是全社会和国家一起买单。民众的权力是否需要制衡呢?而理论上民主选举本身是鼓励这样的“上帝授权”,而缺少相应的制度制衡的。政治家寄希望于公众的理性与智慧,但是这从来就是空想。被民主选举引导和利用的民意最后反而绑架了民主选举本身。我详细说明过了这个“民主僵尸楼梯”是怎样运行的。
其最终结果高度取决于社会财富能够支持这个“楼梯”多久而非其它。富裕的社会就可以很好的坚持而不会带来立即的灾难,但贫穷的社会就很可怕。最终来看无论富裕与否,你想摆脱这个“僵尸楼梯”是不可能的。在制度层面上这个“楼梯”是无法克服,而唯一的解决之道就是求助于制度之外的力量:比如内部的动乱带来的集权政府颠覆民主选举本身,或政府瘫痪带来的动荡或革命,还有非常可能的战争!说民主会消灭战争,或民主国家之间不会带来战争,这是完完全全的谎言!现在的和平只是由于社会财富还可以维持这个只上不下的“楼梯”自身的“重力”,但是一定会有难以为继的一天。
显然,说战争在未来等待着我们丝毫不是杞人忧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大发展将带来大战争是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
延伸阅读:《欧洲危机啦,关于民主可以丢旧包袱啦 》
http://www.cchere.com/article/3598163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还说你
大哥太不厚道了
您的好文理性地分析何谓“民主”,比起文革式空喊“民主”口号强太多了,相传犀角燃之可照妖。俗谓能明察事物,洞察奸邪叫“燃犀”或“犀照”。 古人诚不欺我!
西西河里又出了个大牛,姑且代表各位称呼楼主为“犀大”吧,送上鲜花,表示敬意。
你是对的........逻辑上确实如此。
哈哈.........
人手一张票,但同时资源却在集中,那不叫民主。居然还能忽悠出一个“财富”的概念来,太虚无了。
真正的民主,就是没有私产,整体民生,科学民生。一个人全吃晕也不好,全吃素也不好,科学适量,用不了太多钱,要那么多钱干嘛?钱是用来支付超过科学标准的服务的,是用来显摆的。你服务我,我服务他,大众一体,保姆的儿子就不能跟省长的儿子一个班吗?
放眼全球,民主已经成了一个超级大忽悠,什么时候,没有了贵族学校,没有了私立医院,那就是真正的民主发生的时候。
民主不是一人一票,而是民做主人。
哈哈,.....其实民主是什么我也不是很懂啊。其实我是写着选举好玩的。
基本上,政治,经济与社会学领域,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与概念。
民主是民主,选举制是选举制,他们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
另,你这个论据有问题:
印度的贫富分配比起美国平均多了。数据在这里。
很多东西不能拍脑瓜子,要看数据。
如果你要论证民主的可行性,最好的选择是把美国归为非民主国家。
恩,可惜兄没有看清楚本文.........;
我已经很清楚的说明了,民主是一个系统,不是只有选举。但是现实生活里民主选举制度是民主的一个主要的实践手段之一(不是唯一,或者标准)。
我已经有两个文章非常强调了这点,特别是本文。本文的上部分其实强调了民主的系统性与复杂性,包括其人文价值等等......
其次,美国的贫富差距确实很大,但是对比印度怕是还是面无愧色的。美国不存在文化与传统上的阶级固化与普遍性的社会赤贫!
请注意,印度是存在4.5亿非常贫苦的下等级人民,并且是事实上不被整个统治集团所充分重视的。此外,按照印度的法定贫困标准,其中百分之六十五以上“不属于印度标准下的贫困”。孟买贫民窟里的人,按照印度标准绝大部分不是贫民。
根据新标准,在印度农村日均收入达到26卢比,约核3.4元RMB的民众,以及城镇人口,日均收入达到32卢比,约核4.2元RMB的都将被排除在贫困人口名单之外,以后将不能再接受国家的救济金。对此,印度CTV给出尖锐评论称:“如此低的贫困线标准,简直是把贫困当成了笑话”。
印度有12亿人口、人均年收入只有953美元、差不多一半的儿童营养不良。请注意,全球低于世界央行贫困定义的人口中,到2010年依然有1/3生活在印度。印度的贫困率是42%。
在这个基础上看印度的民主政治——印度的地方自治与混乱,包括广泛的低烈度反政府游击战十数年来完全没有平息。印度的政治近年来也非常典型的迈向了“沙粒化”。
民主在印度成为了粘合印度的一个重要制度基础,但是其效应是保守性的。
拿美国和印度进行比较的时候,常识比较重要。
印度总体贫穷,这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印度国内的贫富差距,比美国小,这也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你的论点是民主的前提是均贫富,论据拿美国和印度来比较,是有问题的。
但是如果你的论点只是民主的前提是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用美国和印度来比较,那是没有问题的。
我确实没看懂你的文章。两篇看下来,主要论点看不出,似是而非的论据不少。兄如不介意,可否以大白话以教在下?
关于兄引用的那句话,我的逻辑结构是,“理论上”实行民主最理想的是均贫富的情况,“实际上”“只有完成了现代化的,社会财富极大丰富的”才比较好........,我不觉得在我自己的论述有什么问题——后面的美印举例恰恰是针对实际上的现实面来谈的。难道我的文字不是这样的吗?难道我的举例是针对理论上的那句话吗?
关于美国与印度的贫富差距问题,这个现实很清楚。印度贱民与10亿美金建大楼却嫌弃风水问题不去住的印度富豪间,基本是“无穷大”的差距,这个表述偶不认为很“文学”。
目前,国际上用来分析和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和指标很多。基尼系数是最经常用的方式。但是不等于只有一种统计口径与形式。比如还有一种就是图表统计,对于社会各个阶层的收入纳入统计形成曲线或者区间。一般人说的“金字塔型”,“梨形”等等贫富阶梯就是一种直观的方式。美国与印度在这个方面,印度的图难看很多。
再比如计算人均可支配收入方式比较贫富差距。美国印度都不好看,不过兄认为哪个更不好看?
比如还有抽样调查法。把收入者按收入的多少进行分组,在此基础之上,通过某一组的平均收入对另一组的比率(通常是收入最高组和收入最底组的比较)来考察收入差距、界定贫富差距。美国和印度的比较就完全不同。我上面举例的印度法定贫困线与美国的法定贫困线比较就是典型的例子(记忆中,美国的是家庭年收入低于2万美元。不保证数字完全正确)!
其实,单纯用基尼系数或者任何一种方式进行表述,都不见得能够真实反映实际生活。美国的贫困大概不会逼迫一个群体逼近生存的极限,印度的贫困却真实的是人在温饱边缘挣扎。也许美国的富人比印度的富人更有钱,绝对数字上美国的基尼系数高于印度——但是这不能直接得出政治上他们的边际影响是一样的。也不等于真实上的贫富差异反应了理论上的基尼系数所定义的内涵与外延。
与其在单纯的统计学与经济学理论上转圈,我更愿意综合面对现实进行观察与研究。基尼系数只是重要参考之一。
此外,我觉得我水平大概就是很低的,我自己能说的也都勉强在文章里说了。偶本来木有什么能力啊。:)见笑了。
按某些印度精英的话说,90%的印度人口都属于“会说话的畜生”,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时基本不考虑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