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再谈“副学士” -- 本嘉明
看了老曾的《交通构想》,很高兴大家爱讨论这类话题,毕竟这是《经济管理》版的正业嘛。
在管理版学习了这几年,感觉大家有几个方面,通过不断的交流激荡,是趋于一致的:
1) 注重对“熟地”的持续开发。这个“熟地”,就是沿海发达地区。看起来,密密麻麻,市场饱和,啥都不能干了,逆反了一想,能干的项目还很多。可行度多大先不说,把初始点子说出来,大家来打磨。而且熟地二次开发是最好的,现有居民就近就业,也环保。
2) 熟地开发,就好比庄稼套种,想搞的第二套,就不能跟第一套一样大一样精致,只能找市场缝隙,边角余料下手,猴版。所以政委和老曾,都在“窄道小高架桥”上着眼。
这些在小本我这里,具体项目,就是鼓吹“三小”:小飞机,小铁路(三铁),小大学(副学士学位)。
这里我再说说“副学士”。
最近英国闹得不行,明年起大学学费涨到三倍,平均大约一年要10000英镑(至少1.5万美元),而且就目前这前景,毕业即失业,童鞋们悲摧得不是一点两点。这样的社会,怎么会不骚乱?普通老百姓忍不住啊。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国家对人民好不好,一个指标,就是愿意不原意给人民尽可能多的教育机会。一个政府有税收,能力多少有点,肯不肯去做罢了。英国ZF,钱用在阿富汗,是不肯省的;用在国民教育,倒抠门了------这种国家,搞不好了。
而现在全球的大学教育,尤其是传统的研究型大学,其实积累弊端很大。比如说,教师80%以上的精力用于研究出论文,不然不能升职;在西方,年轻讲师前几年不抓紧,后面就没戏了。而一旦混到终身教授了,要么专注科研,要么混大锅饭,就更不容易关心大班教学。但是你现在要求带一二年级的青年教师,把50%的精力用于教学,在哪个国家,都不切实际。
“副学士”项目,就是在中国鼓励一批有水准而不容易出头的大学青年教师,出来自己办“书院”(大专的特殊形式),以国家规定的重点大学的理工农医各专业的教学大纲为标准,集中精力只教大学一,二年级的基础课。上完两年考试通过的学生,就授予“副学士”学位。副学士有资格向传统正规大学报名,入校从三年级读起。各正规大学自行安排笔试面试,择优录取,同时淘汰本校不好好学习的二年级学生。
所有入读书院的学生,国家都给予优惠的“助学贷款”,家庭条件特别差的另行补助,补助不用归还。只要能正常毕业,贷款本金就减半,剩余贷款毕业后4年无息,第5年开始计息。如果小朋友家境不太好,也不怎么爱读书,那么读完副学士,就出来就业,干个技术员,趁还有4年无息,把一半贷款还清也不难。如果书读得好,自然有好学校来“掐尖”,有慈善基金来助学,到清华读完本科,还是有机会的。有的孩子,高中毕业时家里条件还不行,如今大学产业化,又那么贵,一念之差,不读了。结果过两年,家里种田的,粮食涨价,或者跑买卖了,家境好转了,可孩子已经废了。如果有了书院,先读着,钱国家垫着,两年后看看没戏,再出来干活,也不耽误什么。
办书院有免税的政策扶持,而出来办学的教师,如果教学有一套又用心,打出名堂,成了“补习天王”,那么事业成功,岂不比挤死在一条抢职称的独木桥上要来得好?而且几个学生能进清华,这是真材实料的成绩,不比论文剽窃要高档?书院的学费收费,国家有统一标准,但名头响的书院,自己加收“入学金”,也允许,不过要交税。
如今的TG,确实干实事,农村小朋友的营养午餐都包下了。这一包,起步就是每年160亿。那如果再拿160亿出来扶持书院和用于助学贷款,能帮到多少弱势群体的子弟呢?多少个人生,就是那么关键的一步啊。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否则就不可能有那么高的比例本科升研究生了
而且实话实说,目前大学里面,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学质量不高,普遍学习积极性也不高,你的书院似乎也没办法从本质上改变这一现象。
这几年实际接触中,非常多的企业招聘的时候,非常重视本科所在的学校,甚至于比研究生学校还重视,事实上就是市场对于高等教育质量本身在投不信任票,而选择相信6、7年前高考这么一个统一考试对于人才的筛选结果。你再来个书院出身转本科,这直接就三等公民四等公民了,学生能有大热情才怪。
与其搞这个书院,不如搞免费的技校,车磨铣刨,钳工焊工,化验员,等等,对社会贡献还更好。
大型单位的校园招聘会几乎都局限在那些名校或者至少本地的重点高校。
海量的简历第一轮刷掉的主要因素就是学校背景,打招呼的除外。
不好的学校出身的新晋人员,在单位永远被人惦记,出任何工作上的状况都会归结到他们的教育背景。
但这不是the point,个人总觉得,产业升级换代,未来的人力资源基础就在于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工(不说“民工”吧)。大概长远规划中,就已经安排好了这样的方案:他们这一代又一代的较高学历年轻人,不仅将供应产业升级之后的人力资源,他们的教育背景思维方式,也将焕发升级换代的内需(可不仅仅是温饱吧?)。
中国现在缺的是能干活的中高级技工,眼高手低的大学生废物已经太多,楼主居然还有继续增加什么劳什子副学士。
为什么农家的孩子,工人的孩子,就不能出陈景润杨振宁?就不能读了清华再进董事会?科学世界里,还要分贵贱吗?
中国(解放前)老一辈的大科学家,全是出自中富以上的家庭,难道这是永远的命定?
中国最大的财富是什么?十三亿个大脑啊!
农民工的孩子,顶多配读个中专,这就是你们天经地义的想法?这个跟日本法西斯在二战中的思想基础“世界万邦,各安其位”,有什么差别呢?
英国的平民子弟在暴动,有什么值得惊诧的?伦敦金融城的权贵子弟,学费涨了会很烦恼吗?读不起牛津你们穷人去读中专不就成了?
你们这是要维护一个顽固凝滞的阶层分野。穷人的孩子,再努力再有天赋,顶多从工人往上跳一格,能到技术员就要烧高香了。
您说的这个免费技校,当然也应该搞。我说的书院,不必多,招生规模不必大,但全国各大中城市都有分布,方便穷孩子就近上学,就按清华的教程,上完两年,就近报考,浙江的考浙大,上海的考交大,重点高校收了这些三年级插班生的,高校书院学生都有奖。说白了,就是国家出钱,给弱势群体的孩子中特别有出息的特别要出息的,开一个打破阶层的天窗,是鲤鱼你就去跳龙门吧!
当然,不是说你报名了,一流高校必须收你。而是发张准考证,跟本校二年级学生一起考二年级的期末考。在清华考的,由北大老师来监考,收回考卷,带回北大批卷,在不许知道考生姓名的前提下排出成绩排名,考卷送回清华,排名副本送北京市高教局备案。然后清华择优面试插班生。这样做,别的不说,国内这些所谓一流大学的一二年级生,可以收收骨头了------其中有些人在怎么混日子,大家不知道的吗?
我认为,所谓“天才”,就是一个数字概率,比如说占总人口的千分之一。如果一个民族,每一万人里培养出一个天才科学家,那就意味着你的淘金技术,是十里淘一,浪费了9个天才,成就了1个天才。如果你的体制更好一点,能十里淘三呢?50年内,哪个民族将是世界之雄?
如果新中国没有给几个普通孩子以机会读大学,会有今天的胡总,温总,李副总吗?
老驴兄是说不一定每个人都要上大学,拿学士学位。
你说的是让有资力的上大学的人受到良好的教育。
其实也不矛盾。
那些国内的考研基地,师范院校什么的,不都是在这么搞吗?
从大一开始就准备考研名校,改变命运。搞得现在,找工作要查本科学校,招研究生的一看是那几个学校出来的,坚决不要。
现在国内很普遍的,三年高职上完,出来或者直接就业,或者参加专升本考试,继续读本科(可以换学校)。
高职之前可以读中职,国家不收学费还给补助,可以直接对口升学。
高职现在国家助学金大概最高档是每年8000元,最低档是2000多。再加上省级和校级奖学金,惠及面大概能在60%以上。
好像上好大学要比家庭资产似的。诚然,现在的学费相对国家几乎全部补贴的80年代贵了不少。但一个高中毕业生(即使是农村的高中毕业生),没有去上清华北大的原因,九成九是因为他高考成绩不够,而不是他交不起清华北大的学费。教学质量高的所谓名校,往往学费反而低,奖学金覆盖率也高,甚至于在校生出去打工也容易找到高新的Parttime.每年在TOP n入学的贫民子弟可不算少,跟同学比日子会苦些,学习加温饱还是没问题的。
另外,按你这个书院的搞法,还让不让二线三线本科院校活呀。你这个学费便宜,教学质量高(真的吗),而且还有捷径直接转去清北复交(不必等到考研)。这完全不像社会福利,而像是给高考失误者准备的清北复交预备学校,最后变成入学分数线也不低的1.5本甚至二线重点。
我说的这个,是不同的。
首先,这个学校不好考,首先只有穷人孩子可以考,还要成绩好。考进后,军校化管理,统一发校服,严格作息,在社会上受人尊敬。两年读完,去考自己心仪的大学(不一定要一流大学,就近考普通大学也可以)。考上了,国家继续出学费,央企赞助生活费,继续深造;考不上的,军校警校优先挑选;剩下的去考公务员,有加分;还剩下,不用考了分到师范去,将来当中学教师。总之,这是党的心肝,前途管定了。
我以前说过,香港ZF对读法律的穷孩子,有援助预算。法学院提出由学校分配,原来赞助一个穷学生,要20万一年,如果分给三个中产家庭的孩子,就可以多培养两个律师了。ZF坚决不同意,宁可学生少点,一定要定点援助给最低层,这样在法律界才能保证有最低层民意的反映。今天香港的律政司(法务部长)黄仁龙,是“雪糕仔”,他爸是摆摊卖了一辈子雪糕的。
我理解,三个代表,就是掺沙子,将来的官僚阶层,来源要多样化。所以,保证穷优秀有毅力的孩子有个出路,非常重要。职校的起点,太低了。在普通大学里发助学金,穷孩子容易向懒散同学看齐。好学生聚集在一起,大家的背景又类似,才能全力以赴地努力。
引用卢麒元先生的文字劝谏大姐。
我当初考大学(98年)时,把所有本省招生的学校按照学费分了类,然后在除了军校师范之外收费最低的那十几所里面找了一所名气最大的报考了----清华,当年新生学费25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