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新《中国通史》(live) -- 普罗丁
屈原是一个热爱自己所处的地域和文化的人。他在《大招》中写道:
· 魂乎归徠!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只。
东有大海,溺水浟浟只。
螭龙并流,上下悠悠只。
雾雨淫淫,白皓胶只。
魂乎无东!汤谷寂寥只。
魂乎无南!南有炎火千里,蝮蛇蜒只。
山林险隘,虎豹蜿只。
鰅鳙短狐,王虺骞只。
魂乎无南!蜮伤躬只。
魂乎无西!西方流沙,漭洋洋只。
豕首纵目,被发鬤只。
长爪踞牙,誒笑狂只。
魂乎无西!多害伤只。
东方有龙,西方有流沙和猪头纵目的妖怪(屈原的西方接近四川),所以唯一值得灵魂逗留的是他所处的“中部”。中部有什么?有“鲜蠵甘鸡”等美食和“容则秀雅”的美女。不过,在他自己和司马迁等人的记载中,中部的文化已经受到了严重侵蚀:
·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
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国家政治不重用忠良的传统,在屈原看来,并不是当时或者楚国的特征,而是自商朝以来的庸俗惯例。屈原的愤怒,确与张仪有关,因为张仪曾经用土地来诱惑楚国跟齐国绝交,楚王表示同意,为了证明自己跟齐断交,他先授相印给张仪,后又派人前往齐国大骂齐王(中间通过宋国时,需要宋国认可的凭据[符])。于是齐王怒而与秦国结交。张仪得手之后,却又不拒付承诺的土地。楚怀王连连举兵跟秦国大战,都没有得利。
没有想到,第二年张仪又来到楚国,而且买通一个楚王宠爱的美女,继续发挥着多面间谍的作用。屈原对楚国上层的乱相绝望至极,他来到江畔,对一个渔夫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在投江之前,他写了很多首诗,其中一首展望了人类死后的情形:
· 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兮,历吉日乎吾将行。
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爢以为粻。
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
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
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
扬云霓之晻蔼兮,鸣玉鸾之啾啾。
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
凤皇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
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与。
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
路修远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待。
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
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轪而并驰。
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抑志而弭节兮,神高驰之邈邈,
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媮乐。
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
可见,屈原认为人死之后,灵魂可以沿着巫师曾经指明(或引领)的道路, 一路往西经过昆仑山、流沙、赤水、西海等。而最后,却竟然能够看见东升的太阳,和太阳下边的灵魂“旧乡”。
送花 关闭
送花成功。有效送花赞扬。 感谢 :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参数变化, 作者 ,声望:1;铢钱:16。 你 ,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呵呵,看了几遍,愣是没看懂。难道烟云兄送我花,自己反而大赚了一笔??
这次是收花者运气好
有时送花者也有这种意外运气,好像是随机奖励
送花 关闭
送花成功。有效送花赞扬。
参数变化, 作者 ,声望:1;铢钱:0。 你 ,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周史应该算是中国成年史的开端,一十八岁后,中国的历史。
周初历史一片混沌,无确凿真事可记。天涯上有个秦纵轩试图理个脉络出来,但只有宏观布局,毫无细节可言。
一涉细节,必是想象或假设。
资治通鉴和我的通史是从细节开始的!
屈原死了,其他人还得继续。苏秦有个弟弟叫苏代,也是一样的擅长交际,于是燕国大臣子之部分依靠他的帮助,登上了摄政王的位置。不服子之的贵族和将军联合起来,在齐国的怂恿下发动政变,但没有成功。将军市被反而跟太子平内讧起来。几个月时间内,死了几万人。最终齐国不费一兵一卒就攻入燕国,把新老两代燕王都杀掉了。
齐宣王的一举一动,被一个叫孟子的人看在眼里。齐宣王在孟子面前为自己辩护说,如果我不拿下燕国,会有“天殃”发生。孟子则回答,关于攻还是不攻,古人有武王和文王作出了表率。燕国人愿意的话,你就攻。不愿意的话,你就不攻。现在燕国人民拿着食物和水来迎接你的军队,但未必表明他们真心愿意,那只能证明他们陷在水火当中太深了,你运气好而已。
齐宣王听得有点头晕,问孟子说,如今各国军队以救燕国为名,要来打我,我怎么办?孟子从容地说,你在燕国如果只是拯救黎民于水火,当然没有问题。可是你“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齐宣王为什么要派人处置燕王后人,毁掉他们的宗庙和器物?这表明他并不认可燕王对自己和家族的神化。但在孟子看来,这样做没有必要,而且是错误的,应当安排后燕国的新君就赶紧离开现场。
宣王没有采纳孟子的建议,抑或“撤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总之燕国随后发生了叛乱,齐宣王有些懊恼自己当初不够坚决,在混乱中离开了人世。4年以后,当张仪再次跟齐国交涉的时候,在位的已经换成他的儿子齐湣王。小齐王非常反感张仪的做派,以至于张仪在哪国他就攻打哪国。张仪最后死在了魏国,有人去问孟子:像张仪这样的人,不也可称大丈夫吗?因为他“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非常愤怒:这样人算啥大丈夫?如果是君子,就要行“天下正道”。如果得意,就去做利于百姓的事;如果不得意,就自己在自己的信仰中行走。
张仪的确曾经很不得意,后来则非常“得意”。按照孟子的标准,这是走歪门邪道的结果,而且也没有为百姓谋利。但是,当时也有人提出,恰恰是苏秦张仪这样的人,分别保障了中国十几年的稳定。于是“以纵横之术游诸侯,致位富贵”的做法,一度成为各国年轻人的主流追求。
(待续)
齐国有一个强大的世卿,叫做田婴,他得到了薛地的封赏。这个世卿多少有些不同的是,他对于政务并不积极,但是齐王对于政务更不积极,稍稍过了几天“日听而数览”的生活,就厌倦了,主动要求田婴来帮助他管理国家。田婴40多个儿子当中,有一个叫做田文。田文的主要贡献,是他把家里的许多钱财拿出去,保障一些有各种能力的人才的生存需要,甚至投资的需要。田婴死后,田文继承了家业,又被称为孟尝君,和他形成了利益交换和情感关系的人士,达到了几千。
同样为几千“食客”提供钱财的贵族是赵国的平原君,他是赵武灵王的儿子。公元前229年,赵武灵王做了一件奇怪的事,他在东宫举行规模宏大的朝仪,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赵何。然后他让新君治理国家,自己则穿着胡服,带着军队征战西北各地。其间,他甚至大模大样地来到咸阳,观察秦国的动态,还见到了秦王本人。等到有人想抓他的时候,他已经离开秦国了。
平原君就是赵武灵王的另一个儿子,名叫赵胜。和孟尝君一并接济“鸡鸣狗盗”之士不同的是,平原君对于食客的水准有较高的要求。一个叫做公孙龙的食客,引起了他的注意。
* * *
在诸食客之间以及与外人的讨论中,公孙龙经常提出他的关于物体颜色和性状的理论。比如他注意到石头具有“白”和“坚”两种属性:
· “于石,一也;坚、白,二也,而在于石。故有知焉,有不知焉;有见焉,有不见焉。故知与不知相与离,见与不见相与藏。”
这句话虽然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和众多的反驳,但是它的意思并不复杂,就是公孙龙强调物质的属性并非完全“属于”物质,它同时与人的主观感受有密切的关系。如果人没有视力,就不能看见“白”;如果人没有触觉,就不能感受“坚”。所以,人用五官或其他功能所感知的物体和世界,未必是世界的全部。
但是,当时的一种常见的意见,认为公孙龙的这种观点是在制造无聊的麻烦,他们批评说,“目不能坚,手不能白,不可谓无坚,不可谓无白。”也就是说,不能用主观能力的有限性,而否认客观世界的具体存在。
而公孙龙显然认为他并不是这个意思,他继续说:
· “且犹白以目,以火见,而火不见。则火与目不见而神见。坚以手,而手以棰。是棰与手知而不知,而神与不知,神乎?是之谓离焉。离也者天下故独而正。”
这句话历来在公孙龙的文献中比较难懂,但一种较为直观的理解是:眼睛只能看见火的“白光”,而不能见到火之全体。真正能够看到火之全体的只有“神”。同样,手也不可能知道全部的棰。这种感观无法把握事物和世界之全体,而只能分门别类地接触的情况,就叫做“离”。公孙龙说,如果天下人都能知道“离”的道理,就会知道自己的“独”,也就能把握到“正”。
不难看出,公孙龙的辩论轨迹与前述子思有相似之处,即他们都开始像孔子一样怀疑自己所见、所感的世界的真实性,而认为真正的客观世界的真相和“全体”是人的能力所不易把握的。当然,相比之下,公孙龙进一步提出一种政治观,即只有每个人都承认自己作为人的局限性,才能够帮助世界进入一种正常的、合理的秩序。
然而,公孙龙的观点恰恰在儒门后人那里受到了批判。当时孔子的后人孔穿来到赵国,要求公孙龙放弃“坚白同异之辩”,然后愿意做他的学生。双方进行了一番辩论,被平原君注意到了。平原君询问谁胜谁负,孔穿却说,我虽然输了,但是公孙龙总是拿这样奇怪的东西来设论,对你有什么好处呢?
所以,尽管公孙龙提出自己的研究方向才是孔子的追求,但双方没有办法达成共识。结合另一个当时著名学人邹衍的意见,平原君赵胜最终放弃了自己对这种“激纷争言”的爱好,同时也冷落了公孙龙。
夏是可以讨论的,直接做个定论显然不够谨慎
晋的神圣完全是附会的产物
很多事都可以调侃,但这事有没有连个靠谱的解释都没有,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必然是扯淡。扯淡就算了,别给自己自我美化个贴史的标签。
你干的无非就是文言文白话的活,大部分人没什么精力去翻大部头,作为一种普及未尝不是好事。有叙有评,撑死了是个评话吧,算什么史呢。某种程度上,还不如小人书连环画,起码连环画叙述简明,没有太多全无来源的主观看法。说的严重点,你传递的东西,几近于假。
可信不可信,我们看是否有能够互相印证的证据,又没有显著漏洞,基本就是可信的。民间文人?狗屁,言论可信与否不取决于身份。
基于漫画的再创作,人家是不会把它多拔高的,大家看了一乐蛮好。你到是东西没写多少,先把自己捧的不低了,这个心态够赤裸裸的。
文言文白话化也算辛苦了,能够深入挖掘并且观点鲜明的,比如《隐公元年》那样的神作,写起来确实太难了。
不过,对争议问题谨慎结论肯定是重要的,否则难免有哗众取宠之嫌,放到演义版可能更好一些。
呵呵,烟云说我什么问题不谨慎了?直接说出来哦。
所谓“谨慎”之论,可见其原贴
所谓乱臣贼子惧云云,也许多出于后人的想象,似乎当时没哪个乱臣惧过。
左传相对客观得多,且保留了不少基础史料,而这些史料很多都被孔老夫子按自己的道德观断章取意过了,如过没有左传,真不知现代的我们对那时的历史又是怎样评价。
最近写吐蕃史,常对照新旧唐书,久了不禁有感,跑题不好意思。
四年之后,平原君经历了一场残酷的家族仇杀。仇杀的双方,一方是他的弟弟赵何,另一个是他的哥哥赵章。家变之所以发生的重要原因是赵武灵王虽然传位给赵何,但自己仍然拥有巨大的权力。当他意识到大儿子赵章需要向赵何在宫廷中俯首称臣时,内心不安,于是决定把赵国一分为二,另赐赵章一块土地。这个计划似乎遭到了所有重要人物的反对,赵章寻找机会发动了叛乱,但没有成功,自己死掉不说,更加连累得父亲赵武灵王一起悲惨地死去。赵何虽然仍在,但主要权力落入了另一群“世卿”手中。
这两年,秦国正跟魏国大战连场。公元前293年,当魏国再次进攻秦国的时候,秦国出现了一个新的主将,叫做白起。他一战斩首24万,以血腥之极的战绩获得了“国尉”的头衔。秦国的崛起使秦王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身份问题。5年后,他派出自己的另一个重臣(魏冉)前往齐国,建议两国元首分别自称“西帝”和“东帝”。齐国会如何选择呢?
在《吕氏春秋》中,汇聚在咸阳的知识分子讨论了他们对“帝”和“天子”的理解:
· 孟春之月:日在營室,昏參中,旦尾中。其日甲乙。其帝太皞。其神句芒。其蟲鱗。其音角。律中太蔟。其數八。其味酸。其臭羶。其祀戶。祭先脾。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獺祭魚。候雁北。
· 天子居青陽左個,乘鸞輅,駕蒼龍,載青旂,衣青衣,服青玉,食麥與羊。其器疏以達。
· 是月也,以立春。先立春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齋。立春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於東郊。…… 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穀於上帝。乃擇元辰,天子親載耒耜,措之參于保介之御間,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躬耕帝籍田,天子三推,三公五推,…… 是月也,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和同,草木繁動。王布農事 …… 田事既飭,先定準直,農乃不惑。…… 是月也,命樂正入學習舞。…… 是月也,不可以稱兵,稱兵必有天殃。
这一部分,涉及了几个比较关键的概念,包括“帝”“神”“天子”“上帝”“天地”“王”等,直接从描述上看,无法确定这几种神圣概念的相互关系、地位高下。但是作为一个“帝”,具有类似或高于周天子的地位和行为模式,是完全有可能的。另一方面,由于“帝”既可以成为一个确定月份的守护者,又可以在某个确定时间与天子沟通,向万民提供粮食,则帝与人类关系之密切(甚至“服从”或认可人类的安排),也是一种常见的思维。在此种背景下,秦王有了称帝的打算,并且希望齐王一同称帝。虽然暂不知道“南帝”“北帝”以及中央之帝是否有明确的安排,但秦王的一个意图是攻击赵国,那么赵王应当不会被视为“北帝”。
这个时候,苏秦的弟弟苏代来到了齐国,被齐湣王(名田地)叫来询问此事,苏代表示不赞同。他说,主动称帝的外部影响,目前仍然难以确定。所以建议君王接受建议但不实施,坐观秦王称帝的后果。结果齐王和秦王都只是短期称帝即宣布恢复旧制。
苏代不仅建议缓称帝,而且提出了另一种在他看来同样神圣的目标:攻打宋国。宋国是前朝遗民聚集的地方,为什么要攻打她?
==========================
西游记启示生活群:152790811, 欢迎分享每日心动。
(增补两性研究群:186856236 --- 仅字母文沟通,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