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史记》之太史公家谱 -- 天煞穆珏

共:💬349 🌺187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家园 老张和李太后关系不错

那次夺情她也起了作用,估计是因为这个他以为身后可以没事的。

家园 杨廷和裁汰冗员

结果大仪礼他儿子失败后被发配到云南,一路上差点没被他爹仇家给整死。

家园 老张应该没有那么天真

明朝的太后基本上没有hold皇帝的能力,她们要是有那两下子,就不至于出现土木之变啦。论折腾,汉武帝可比明英宗能折腾多了,在窦太后和王太后的掣肘下,他刘彻还不是乖乖的装了N年的孙子。

终明一代,能hold住成年皇帝的太后,在我看来,也就是徐达的女儿,可惜,她没有活到成为太后。

张居正好歹也是在翰林院混过的人,即便不懂历史(这基本上不可能),也该知道本朝国史(他好像还给万历说过建文帝的事儿)。指望李太后,还不如去买彩票呢。

家园 俺的意思是李太后可以居中调停

让神宗不至于做得太绝,后来抄家饿死人的事他是想不到的。

家园 呵呵,文官集团的存在,实在令人纠结

没有他们,整个帝国会很难治理,所谓“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之”是也;他们一旦掌握了帝国治理权,又会逐渐形成一个掏空帝国的利益集团。

武人马上得天下——文官治天下——文官集团掏空帝国——武人再马上得天下,这一幕幕治乱循环剧,上演了两千多年,实在让人唏嘘

家园 文官集团的生存循环周期至少会长一些

元朝没有做到这一点,长期需要豢养武将集团,所以寿命也就特别短。

家园 确实如此

在一个文官体系靠谱的时代,帝国总是能维持一段不短的时期(200-300年)。

黄炎培老先生当年所说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有点儿文科思维。从绝对量上来说,中国能拿得出手的王朝,都好赖混了上百年,肯定算不上“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从相对量上来说,几百年相对于漫长的中国历史,也可以说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是一种谦虚的骄傲,是要遭人羡慕嫉妒恨的

家园 关键是武将集团肆虐的结果是文明的倒退

对已有成就几乎就是破坏作用大于建设作用,而在上古时代这种成果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累积,破坏却非常容易,很多古文明现在不是今人的考古几乎都被完全湮没了。

家园 元朝用来代替文官集团的不是武将,而是商人。

朱元璋设计的那套制度,试图建立一个理想的自耕农社会,就是对元朝商人干政的矫枉过正。

家园 呵呵,看开点儿,打烂了可以再建嘛

我承认,吹这个牛是基于我们的历史底蕴。世界历史上,很多群体都没资格说这句话,他们存在过、他们永远消亡了

实事求是的说,有形的文明建设几乎都是军事征伐的副产品。他们起于战火毁于战火,岂不是求仁得仁?

家园 不对吧,元朝的皇帝更换频繁

更换的过程几乎都要倚靠武力集团,这和商人没啥关系,阿合马桑哥这些些人在世祖时候得势也和忽必烈对外战争需要加强搜刮有关,文官集团是站在他的对立面的。

家园 确实没错,但扩张得有个度

一味的穷兵黩武而不注重积累垮起来那是一个快,昭帝时期的盐铁论大会上就有人对西域扩张提出过质疑,虽然今天看起来有些书生之见,但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却不无道理,一将功成万骨枯,不说战争带来的物质消耗,持续扩张的兵役徭役负担对农耕社会最底层的自耕农冲击是很大的,《兵车行》是最痛楚的陈述。

家园 所以,我挺佩服汉武帝

在该折腾的时候,卯足了劲儿的折腾,在该收手的时候,又紧急踩了刹车。既能放得开又能收得回,这份儿政治天赋,还真不是一般政治家所能拥有的,古今中外,估计一只手就能数过来

家园 武帝那里是自己踩刹车

长期用兵国库掏空,不得不勒索商人来搞钱,晚年举国烽动,造反四起,如果不是他赶紧下轮台诏,估计比秦好不了多少的。

家园 蒙元用来代替文官集团的是中亚的色目人

或者说,元朝不存在文官集团这么个东西。元朝的官僚系统,基本上都是色目人,蒙古人从一开始就是依靠中亚的色目商人集团代替文官,维持帝国的统治。终元一朝,就没有成熟的文官系统。元朝的统治基本上就是依靠色目人用商人的手段横征暴敛,这是蒙元这么快被赶跑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打压商人,压制商品经济,试图建立一个理想的自耕农社会的根源之一。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