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讨论】关于齐重一台出口德国的机床引发的一篇口水 -- 所以我才飞好远
tg一贯的行事风格啊,饱和了,大家别挤了,不然就市场混乱了,大家。。。。。。
不过最主要的,我们能自己来了,以前帮忙的朋友们,你们吃的也够饱了,可以下桌了。门外的饥汉们,该干嘛就干嘛去,别想再上咱家的饭桌来捞吃的了。
当然这个进程会很慢的,尤其现在这么大市场,人家手里绝活还那么多。
师傅教会徒弟,不会饿死,但是抢走生意,生活质量下降是肯定的。
关于装备制造主要是引进高端制造设备。对国内产业的促进作用很大,但对装备制造业本身在实现经营业绩上会增加一定程度的难度,不过也可能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发展自有技术的机会。
这个《指导》的行业跨距还是较大,还是请各位业内人士分析吧。
2台/年太惊悚了
不过要是涉密,兄台就不用讲了。
很多省都有,但每个省都只有少量地区流行,很有趣。我家乡四川乐山就有,叫二七十,到成都就没有了。
那时的大厂都是一副破败景象,军工更甚。那时黎明老总从中央要了政策,重新上岗的职工能开八百千吧的工资,职工对老总都感恩戴德的。
那些工人对黎明并不感恩戴德,相反这些基层的工人天天加班却拿着不多的工资,高管和中层倒是不少。
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土,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
表示这家厂的老板完全符合你说的专家标准,业务精湛、思路敏捷、勤奋好学,但靠真才实学起家当上董事/老板的理工科教授也接触过好几个,那一小撮倒没机会见到。
同标题,毕竟机床是国家的力量之源,如果企业有了竞争压力和各种额外开支的困扰,那么干脆建设一计划经济式的吃公粮的机床研究院不就得了。这样先进机床的制备方法由研究院研究,企业只管管理和实现规模化生产就好啦。
为了这个增加编制人员费用,长久来看也值啊。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我只能凭借记忆说一点所知道的也许并不准确的见解。
在计划经济年代,北京的研究所会将技术研发成果或设计图分配给相应的机床厂进行指令式的课题攻关,确立一种新式的机床设计目标,进行工业化、标准化的技术实现,最后形成成熟的产品,然后安排进行生产。
比如北京研究所新出图了一种镗杆直径160mm的卧式镗床,经研究评估,机械部下属有1、2家企业具备实现该产品目标设计值的能力。然后就将该产品的设计图分配给机械部下属的这两家指定做镗杆直径160mm卧镗的企业,然后外派专家联合场内工作组进行研发攻关。最后形成产品。
现在随着改制企业遍地开花,这种研发模式已经很少有了。具体怎样,还请其他朋友进行补充或者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