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一则医疗反思 -- 弦音醉舸

共:💬29 🌺11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一则医疗反思

最近上海小学生中流行病毒性感冒,很多孩子都因高烧或低烧不能上学,有的班级甚至同一天有十几个孩子缺课。恰好上周我孩子也经历了这场流感(上周患者数量没有这周多,很多人元旦三天都是在医院急诊室度过),发烧到40度,我通过网络视频指导用药治疗(家里备有常用中草药),这次较以往的外感治疗棘手得多,在治疗中也有一些反思,值得分析和进一步观察。

孩子从18个月大到现在(二年级),只在08年猪流感流行中,静脉用过两支病毒唑,其余时间遇到外感发烧或其它杂症,都是中药解决,几乎都是一副药晚上吃完,第二天正常上学。说这个,不是炫耀中医有多神奇,也不是排斥西医药(作为医疗从业者,我个人的理论体系中,这两者本身是没有冲突的),只因为这个“常态”与这次治疗颇费周折有关。

上周一(12月26号)早晨醒来时(9:40分左右)打开电脑,看到妻的留言,说孩子上课上到一半发烧,早晨起来还活蹦乱跳云云,让我打个电话回去。于是我立即skype拨通电话,孩子奶奶已经带他去医院看过了,量体温40度,血检白分没有增高,考虑病毒性感冒引起的发烧。(我这边与国内8小时时差,上午10:00,国内已经18:00,距离中午孩子提早回家去医院已6个小时)。已经吃过乙酰氨基酚发过汗了,说大汗淋漓,湿透棉毛衫,已经换过一件;还配了中药,来不及给我看,已经煮好,还没吃。

这次治疗前后费了3天时间,在上周四晚上(北京时间)才将体温从40度降到37度,周五临晨36.5度。期间临时消息制方达6次,从桂枝汤加麻黄发表,到麻杏石甘汤清里热,到大柴胡汤通便秘,到西瓜和白虎汤救液,茯苓白朮芍药甘草汤加紫苏以理脾湿,后为方便,以藿香正气水代,到越婢汤收尾,其中在周三早晨体温降到37.5度时误用过藿香正气水,如果早一点用越婢汤周四早晨应该就会痊愈了(没考虑到余热难清)。

最初用桂枝加麻黄是因为对乙酰氨基酚发大汗后仍然是恶风寒、发热、头痛、无汗、微咳症状,考虑到已经大发汗,恐怕津液不足,就没用麻黄汤,而是相对温和的桂枝汤(18:30服药)。

果不其然,22:00点时(北京时间),体温39.8摄氏度,口微渴,恶风寒消失,头痛消失,内热之象已见,急处麻杏石甘汤.

周二早晨体温依然39.8度,无汗,口微渴,无大便,小便利。有阳明热象,但因“小便利”,阳明热象并未结实,不可贸然攻下,于是处以小柴胡冲剂两包,加大黄粉2g、芒硝5g,即用大柴胡汤之意。

周二下午约14:00时,体温39.0度,未明显下降,头汗出,身体无汗,不畏寒,渴,小便利,大便在服用小柴胡冲剂+大黄、芒硝两次后排出,大便干硬。大便既然顺利排出,体温仍然39度,且渴、且小便利,大有伤津之象,“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故让母亲下楼买了一个西瓜,家里没有知母,故用梨、石膏、米、甘草煮汤,以助津液。

周三早晨体温37.5度,自述肚脐上两指左右微痛,余无不适,活蹦乱跳,精力不衰。舌象照片传过来见白苔腻滞,遂处以茯苓、白朮、白芍、甘草、生姜、大枣加紫苏叶。

周四早晨体温在37.3度-37.5度间,无不适,这天学校有考试(科技课考试已经有串联电路联线这种题目了,当年我们初中才学到啊),为了方便,就让孩子带了两支藿香正气水去上课。

周四傍晚,体温仍在37.3度,自诉喝水或吞咽口水时嗓子有点痛,肚子里有肠子翻转不适。这就提示用藿香正气水存在失误,虽然理脾化湿,却未顾及余热未清,遂予越婢加朮汤(麻黄、生石膏、生姜、大枣、甘草、白朮),22:00时量体温37度。

周五早晨,妻说晚上出了好多汗,但不发热了,量体温36.5,自述嗓子还有一点点疼,予枫斗冲剂冲水带到学校代茶(滋养阴液),后痊愈。

这个治疗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反思,这次发烧,应该是个典型的太阳伤寒,以往都是麻黄汤一副药收工,这次遭遇了对乙酰氨基酚大发汗,以致津液损耗,更关键的是,太阳病误大汗,损津液,会引邪热入阳明,《伤寒论》谓:“何缘而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室,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这从周二用柴胡+大黄、芒硝后排出干硬结燥的大便可以反证津液的损耗。

问题是,这次仅仅使用过一次对乙酰氨基酚发汗就导致津液的损耗,而要知道,临床上绝大部分的孩子发烧都用这个药来发汗退烧,而且反复频繁使用!为什么没有津液损耗的问题呢?

这个回答,我从身管自紧“http://www.cchere.com/thread/3598710#C3598710”中得到启发,国外的孩子不像国内,国内独生子女宝贵,孩子高烧用对乙酰氨基酚等发汗加物理降温无效,第二天就肯定带去医院挂水了,一挂就是3-4天或者更长时间,损耗的津液完全可以补偿回来。而那个帖子里“持续给Tylenol,第四天症状加重”,不说华人小朋友药物使用剂量是否应该比西人普用剂量(即说明书标准剂量)少,且单这连续4天的发汗,且无输液补充,体内津液该如何自救?这个回答不是我这次诊疗过程单一的反思,其实在《伤寒论》开篇就写得清清楚楚:“太阳病,发汗太多,致痉。”这次上海流行的病毒性感冒,很多家长的旁述是:“就是胃不舒服 疼,呕.... ”这些是阳明病范畴的症状了。

第二个反思,中医药的诊疗,讲究的是“临时消息制方,无不效也。”即诊疗的连续性及审机论治,《伤寒例》谓:“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如或差池,病即传变,虽欲除治,必难为力...."。且看现如今的医疗模式,除非家长自身擅长医疗,不然如何做到?!

追述论治如上,唯一的愿望,是各位家长,当遇到孩子发烧时,请谨慎使用发汗药!

通宝推:紧箍奏,左手拈花,
家园 控制发汗应该不太难吧,发汗时多喝水可以么?

从小就看到父母一感冒就发汗,从没谈到过控制发汗,直到有一次高中住校,冬天吃的有点凉,晚上受寒,自己吃药发汗后觉得好了,结果反而加重,最后一两个礼拜胃都不好,还留下病根。

后来很久,看到伤寒论,才知道发汗也不能过。现在小孩发烧,我们也是用tylenol,但饮食起居还是想发汗,就是注意不能太过。

家园 多喝水也有问题啊

,时行病是建议多喝水的,《伤寒例》中这样描述,很符合临床:“凡得病,反能饮水,此为欲愈之病,其不晓病者,但闻病饮水自愈,小渴者,乃强而与饮之,因成其祸,不可复数也。”伤寒则无口渴不予水,以防热与水结,伤寒论中的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朮就是处理这种情况的。

所以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可盲目从一(伤寒与时行是两种不同的病理发展过程)。

家园 多谢解惑
家园 还有这么些门道啊

这么说不能碰上感冒就发汗了,一定要去看医生了。

家园 “感冒”本来就是很复杂的一种临床症状群

,并不是发汗一个手段就能解决所有的,但这也不是说不可尝试发汗,只是得注意控制发汗量罢了。

家园 新年大发,祝新年快乐!

送花成功。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恭喜:你意外获得 8 铢钱。1通宝=16铢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7。本帖花:1

顺便问一下,我从小感冒吃别的药都见效慢,唯有藿香正气水十分有效。无论风寒还是风热均是如此,不知是否体质问题?

当然仔细回想了,通常感冒很少,几次似乎都在夏天,不知是否与季节有关?

家园 可能体质脾湿素盛

,藿香正气水泻湿宣脾作用较强,体内气机流通,有助于表邪宣散。脾湿若素盛,那么体型相对要偏胖一点才是,不知这个推理是否符合,哈。

家园 9494,俺属于胖胖一族的。。。。。

您解析的很对啊。。。。佩服佩服

家园 这个帖子太好了!让我们学了点医学的家长们也知道用药之难

连专业医生都要连续诊断作战,我想想自己的孩子也可怜。一个是到医院大排长龙等看医生难,一个是要忍受家长用药寻医决策的后果。只能祈求他自己抗折腾了。

家园 收藏

观先生前后六次处方变化丝毫不乱,不由击节而赞也

家园 一定要谨慎呀

动物实验中,给大鼠饲喂大黄提取物3~9个月,引起甲状腺腺瘤样改变(即可发生癌变)、肝细胞退行性变化、肝静脉淤血、胃贲门上皮细胞肥大增生[2]。

长期服用蒽醌类泻药可致肝硬化和电解质代谢紊乱[3],是导致结肠黑变病的主要原因[4]。

大黄所含蒽醌成分具有肝毒性,能对肝脏造成损害。临床上,有乙肝患者因为服用含大黄的中药,导致病情加重,因败血症和多种器官衰竭而死亡的报道[5]。

大黄所含蒽醌成分也具有肾毒性,在动物实验中,能导致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肿大和变性[6]。

方舟子:常用中成药的真相——排毒养颜胶囊

虽然5g不算啥,小儿用药也还是能不用就不用吧。感冒嘛,大不了在家躺几天,为这个弄出来点其他代价怕不值呀

收藏的人这么多,想来应该不会有人随便给自己孩子开方子

不说华人小朋友药物使用剂量是否应该比西人普用剂量(即说明书标准剂量)少,且单这连续4天的发汗,且无输液补充,体内津液该如何自救?

不知道喝水是否能补充津液?我还是很好奇西人孩子不挂水,无中药,总有体弱的,那他们看咋挺过来呀

家园 看这个回复,让人哭笑不得,

不过,看这个id的取名,也就理解了。哈。这个回复标题取得倒是很不错,“一定要谨慎”!是的,一定要谨慎,用药之前,先看看说明书,不管西药中药。药物都有偏性,万不可滥用,但也不至于如这个id所说的那么恐怖,喝水还会呛死人呢,你喝还是不喝?

收藏
家园 谢赞

,外感的治疗是从事传统医学的基本功而已,不值赞叹。

谢赞
家园 大匠不示人以巧,而示人以规矩

希望先生能多发点这样示人以规矩的帖子上来,现在中医被误解得太多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