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日本政府的的50年内日本30人获得诺贝尔奖计划 -- PBS

共:💬12 🌺5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日本政府的的50年内日本30人获得诺贝尔奖计划

日本自从变成经济大国后,有一件事情使得日本文部省总觉得有点耿耿于怀,就是获得诺贝尔奖的数量太少--在2001年诺贝尔奖100周年为止的719名获奖者中,美国有252人、英国89人、德国为76人,而当时号称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日本才不过9人(自然科学奖7人),且经济学方面毫无所获。

在2000年筑波大学的教授白川英树和2001年古屋大学的野依良治教授分别获得诺贝尔奖以后,日本政府开始动脑筋要把日本的理论研究水平也拉上去,在2000年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案中初步提出了在未来50年内实现30名诺贝尔获奖者的计划,并拨出总额24兆日元的政府研究开发投资资金。

这个计划一出现,立刻遭到日本知识界的权威人士对政府举动的嗤之以鼻。刚刚获奖的野依教授就表示强烈反对,直言国家“没有头脑”,痛斥政府误导大家将获奖作为科研的目的。他认为,学术和艺术有一点是共通的,就是全心全意地从事自己最感兴趣的项目,就像贝多芬和莫扎特一样,当初并不是为了获奖。对于“科技创造立国”的想法,野依也不以为然,因为这样号召科技工作者“围攻”理科,会让他们缺乏对自然科学整体平衡的学习。

野依教授是日本化学会的会长。作为权威,他的发言马上引起许多科技界精英的共鸣。有人说50年与30人是一个什么概念呢?那就是今后日本平均每5年要出3个诺贝尔精英。说日本现存的教育体制束缚了日本民族思想,使日本只能是技术大国而成不了科学大国。这番话点中了日本学术界的痛处,直指日本教育体制的弱点。事实上,日本的“平均教育”和“导师专制”长期来抑制了许多技术的发展,也使优秀的尖子难被挖掘,以致在诺贝尔奖方面与西方国家形成了这么大的差距。

一般民众也觉得日本政府的计划不可行,对政府雄心勃勃的计划和举措也持怀疑态度。绝大多数人不相信日本能在诺贝尔奖大道上一步登天,有人说:“还有什么政府能提出比这更荒谬的计划?”

外国人也认为日本政府这样做太过分了,英国人评论西方国家的科学家将获诺贝尔奖看成是人生的一段经历,而日本则将之当做人生的终点了。

不过日本政府我行我素,认为日本科学家群应该符合“我的成功可以复制”的模式,把这个计划拨款给落实了。

到了2011年,这个计划实施10年后,大家看到,日本增加了9位诺贝尔奖得主,也就是说在这10年中,不是每5年出3个诺贝尔奖,而是4.5个,照此下去,这50年出30个诺贝尔奖计划也许真的能实现呢。

真是叫人跌破眼镜啊。

我看日本政府的科技计划制定者已经知道日本科技的储备积累的现状,所以胆敢制定这样的计划。这种计划是一种目标特定的计划,建立在已有完整的科研体制和教育体制的基础上经过考虑后作出的决定。这种成功其实就是依靠“平均教育”和“导师专制”打下的基础。

反观中国,头衔无数的什么杰青,长江,百人,千人,海归(还好没有万户)的精英科技体制,统统都是些空虚爵位,就是没有一个具体的物理目标可以追求和评判,到头来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天高地厚。以至于出现了一个屠呦呦,大家都傻眼了,还在追问--她是老几?她有什么头衔?她配领奖吗?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是不是还得分析分析得奖者都是什么时候取得成就的
家园 估计文部省那群官僚在私下调查时发现过去的成果足以拿一打了

然后再线性外推今后50年的进展速度,觉得靠谱,就推出这个方案。

家园 他们这是打哪儿指那儿的神功啊
家园 估计就是这么一回事

其实大部分诺贝尔奖都发给二三十年前的工作。文部省这三十年工作有没有效果,得看三十年后到六十年后的那三十年得了多少诺贝尔奖。

家园 2012年诺贝尔生理奖给日本的山中伸弥就是其6年前的工作

其实大部分诺贝尔奖都发给二三十年前的工作。

从体细胞开始制作干细胞的那篇论文发表于2006年。

山中伸弥10年前才涉足于这个领域,以前他是外科医生。40岁改行到美国做了博后训练,回日本找不到工作。本想再回手术室重操旧业,结果有个朋友介绍一个小实验室可以容身,就此开始干起来,最后超过美国权威,在短短4年里突破,一鸣惊人。

他的工作资助不够,老兄跑马拉松来吸引拉私人赞助,也是一个有特性的科学家。

不管怎样,日本文部省的计划看来还是按部就班在执行。

饶毅在当前中日关系如此紧张的时刻写了一个《我们可以向日本学习什么?》的博文,人民日报还是在头版报道了山中伸弥获奖的消息。

我觉得这种态度甚好。

家园 又是根据结果论英雄,中国的问题恰恰是太目标主义了

中国过去底子薄,导致科研常常采取攻关形式,科研垂直发展而水平积累不厚。而现在必须有所转变了,中国现在虽然对此有所认识,有所变化,但很多时候依然是急功近利的,资源严重倾斜,搞了个百人计划,长江学者,之后又是什么千人万人计划的,给学者往往定了很多硬性指标,这些恰恰是功利主义的产物。而你居然认为这些做法依然“缺乏目标”,是指什么目标呢?诺贝尔奖么?

你也谈到,日本政府之所以计划能有阶段性成就是因为过去的积累够厚,那么这个计划阶段性成功的根本原因到底是此前积累够厚呢还是计划“很有目的”呢?中国积累够厚吗?

至于日本的“平均教育”与“导师专制”是不是这种“积累够厚”的原因,你依然是牵强附会的根据结果论英雄,对两者的联系没有任何深入分析。焉知日本若当初在此方面有所改变的话不会积累更厚呢?

家园 既然如此,你觉得中国政府又凭什么能“更有目标”呢?

中国有日本那样的积累吗?你觉得中国政府现在还“有目标”得不够?你说的完全跟事实南辕北辙,中国现在恰恰需要多多鼓励众多“无目标”的研究!

家园 学习什么呢?搞“万人计划”?急功近利得还不够?
家园 日本人在2013年空档后,今年完成计划的10%

2014年诺贝尔物理奖发给3个日本人---应该说发给了2个日本人和一个日裔美国人--这个日本人一怒之下,“叛国”投奔美国变成了美国人。

这个”美国人“就是中村修二,大家都说他有点”二“。有人调侃道“一个中关村也比不上一个中村”。

家园 蓝光LED日本人从1990年代开始搞

蓝光LED获得本年度物理诺贝尔奖,这个工作是在上世纪90年代起步的,中国人为什么不搞?大家的积累都是同一水平-在美国人1962年发明的红光LED的基础上开始的。

家园 具体怎么做当然要有目标

比如蓝光LED后面还有进一步发展,就是紫光LED。

中国能不能制定一个目标,把紫光LED开发出来?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