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再买相机记——需求篇 -- 财迷心窍
持续关注中...
不像小相机上的那个,就是个T*镀膜而已。设计,光学质量,当然价格都很高。
Sony的弱项还是在单反的传统技术上,特别是对焦模块和机身质感,此外自动白平衡和按钮的布局也不如C和N。
不过sony真是挺锐意进取的.
http://www.dyxum.com/lenses/index.asp
这是过去minolta时代开始的网站,有所有能接Minolta和sony单反的镜头。选择以后,页面下方会有多个评测链接,也有用户的评测和评分
多谢分享,正是我想要的。索尼的大三元是接手美能达以后重新研发的吧?
70-200G是美能达的设计,光学性能在那个年代是翘楚了。SONY可能只是改进了镀膜和马达吧。
除了几个索尼-蔡司镜头,全副的头大都是老设计,也不是什么大问题,毕竟美能达的光学设计挺不错的。索尼把经历放在APS-C幅面改善焦段配置是大多数人的需求。买得起全副的,大多是发烧友,烧的都是G头和蔡司
镜头的选择余地小。该有的都有,但不上不下的中间选择很少,这是优点不是缺点。
上全副,走变焦路线除了24-70/2.8之外还有啥可用?24-105已经停产了(我倒有一支老的没卖掉:),此外就一支便宜的28-70/2.8,不到5000的样子很诱人。
手上还有一支老的24-105,APS-C上可以充一下长焦了。
新的1.05固件,这个问题解决了。
对焦,静态还是很不错的,应该能超过老美能达,不逊色于D90。暗光下能对上白墙,这个也是意料中事,有红外辅助对焦灯。峰值对焦的功能非常好用,是最好的手动对焦方式吧,结合对焦放大和全时手动很实用——都让我有了强烈的购买135STF的欲望。动态现在还不好说,至少是不惊艳。理论上半透镜会有优势,机身也提供了动态跟踪,还有个人脸登记功能,实际效果只有慢慢看了。整体上这机器的对焦压力还是蛮大的,都是2400万象素惹出来的麻烦。
现在最头疼的还是对焦,每张片子都要担心对焦的问题,没有一种可以抓起来就拍的感觉——当然这也就是新闻机和像素机的差别。一方面sony的对焦系统可能确实有点比不过N的,但另一半是被高像素害的。明知道没必要,但总还是以数睫毛为标准衡量。
传说中的A99也是24万像素,全幅,102点对焦
按相位对焦的原理,大光圈镜头的跑焦是必然的。在胶片时候没有数码时代这样突出的原因就是,胶片时代基本也就是出5寸片6寸片,大家看不出来而已。
如果一定要放到100%看,显然2400万像素比1200万像素的压力要高得多。但其实很多场合真没有必要要求这样高,特别是抓拍,600万像素已经可以出A4了——话虽然这样说,但我在现实中还是一样会要求100%——知易行难就是这个意思。不要说对焦了,看评论D7000才1600万像素,已经开始挑镜头了。
如果可以静下心来慢慢拍,那对焦绝对不是问题,S的反差对焦是最好的手动对焦方式,可以参考一下用nex上老手动头的玩家们的评论。
a77+16-50,1/25s。
100%
背景是有人说
原作者的说法是
我的观点是,这100%的效果就是糊的(反正我出过100%下比这清晰得多的片子,但都是中近距离焦点附近,无穷远处好像确实也就这样了),但显然不能说是废片,出A4肯定没问题。
佳能光70-200就有5只镜头,眼花缭乱。还有70-300这个胖白,焦段也严重重复。
另外佳能升级镜头的唯一方式就是加重和加IS,我手头的小白兔,真是太重了。索尼能把防抖做到机身里面,其实蛮厚道的。
还有就是索尼给NEX配对那只16-50 F/2.8的镜头,几乎是原厂头里面价格最厚道的了。
16-50 F/2.8是a口配a77出来的,不是nex用的e口。
这支头是真不错,越用越喜欢,但对于S的定价策略真是越来越难以理解。16-50 F/2.8这样价位,把自己那堆廉价定焦的路全堵死了。
1、高感绝对不是问题,一般情况下800够用了。需要高ISO的话开多帧降噪或者手持夜景模式就可以了,原理就是连拍来合成。要知道a77的连拍极端强悍,再加上电子前帘(相当于传统单反的反光板一直预升)。真到了极端高ISO的场合,会被所谓高感强的机器效果更好。
2、同理,在包围曝光和包围白平衡时,也会比传统单反强。但由于是电子取景器,这俩功能我到现在还没用过。
3、电子屏在连续拍摄时延时还好,但从开机到拍摄和从待机到拍摄,都有明显延时。很多时候很烦人。
3、最大的缺点还是费电,旅行的话一块备用电真不放心。而且品胜电池明显不如原装。
很多人还是只愿意买2000多的镜头。同焦段的18-55的毕竟只要几百块呢。还是来开了定价空间。在往上就是菜头了